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财富》2005,(3):70-72,74
尽管在正式场合孙宏斌一直否认顺驰存在“系”的概念,但从目前顺驰中国、融创、顺驰置业间的业务互补及有效联动看,由顺驰中国、融创、顺驰置业构成的顺驰系三驾马车己初具雏形。而且在孙宏斌看来,这三者之间的有效互动正是实现其目标的“秘密武器”。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孙宏斌引进新的公司冶理结构,使顺驰看起来更象一家规范的现代企业的话,那么,顺驰这几年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则使顺驰看起来有实力、有内容。一方面是不错的公司治理结构,一方面又有实实在在的土地资源,顺驰中国跑到香港上市似乎底气十足了。  相似文献   

3.
顺驰为外界不理解的问题中,最著名的是它的高价置地。2003年12月8日,顺驰高价拿下领海的战略意图就带来了质疑和猜测,一种说法认为“顺驰要退地”,另一种说法在此假设上判断“顺驰资金链出问题了”。关于顺驰的预言从来没有断过。几年前,在开发世纪城时,业界预言顺驰会死在世纪城;开发梅江时,又有人预言顺驰会死在梅江;开发太阳城时,  相似文献   

4.
尚言  万山 《三联竞争力》2006,(10):24-28
顺驰以黑马姿态走全国化扩张之路,矛头直指万科,其以速度为核心的操作模式本无错谬,奈何自身能力不足,折于产品设计制造,最后只得“贱卖”控股权。万科恰好大顺驰10岁,顺驰起步之时.万科正在经历顺驰眼下的这一幕。早有血的教训的万科视宏观调控为整合机会.提速前进,老大依旧是老大。  相似文献   

5.
在人们对于顺驰的质疑与这个企业的高速增长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张力。而当人们逐渐习惯了顺驰动辄百分之一百甚至几百的成长速度,并渐渐将“骇客”、“黑马”等词语与顺驰脱钩的时候,这个企业却不再痴迷于天文数字的销售额,而在形势的逼迫下开始了一场可能的“软着陆”。  相似文献   

6.
通过模式的创新,顺驰在一个没有爆发性增长的行业获得了爆发性的成长。但接下来,是使自己的速度和行业节奏一致,还是继续高速前进,将是顺驰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浅议企业急速扩张的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顺驰神话破灭于2006年9月5日,这个曾经被称作是中国"地产骇客"、"地产戴尔"的巨人在一夜之间改弦易张。文章回顾了顺驰急速扩张和衰败的历史,分析了顺驰企业内部存在的诸多问题,特别从企业的财务风险入手解读了顺驰模式存在的弊端,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案,为类似企业的发展问题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华南的二手代理业务目前做得不是很理想,这次来希望能够跟本地同行沟通交流,多取取经。”孙宏斌的开场白诚恳而又坦率。上个月底,更名为顺驰(中国)不动产网络集团的顺驰置业与国际基金软银亚洲、美国著名投资集团凯雷签订协议,出让公司22.5%股份,获得后者合计4500万美元的战略投资。因此,在孙宏斌看来,顺驰置业现在不缺钱花,问题是怎么才能更快速、更有效地拓展业务。按他透露的计划,顺驰置业未来三年内将在国内超过40个城市开门店4000  相似文献   

9.
孙宏斌在管理顺驰期间不少时间呆在美国,在那里阅读原版商业书籍并参观些国际企业。这位顺驰的创始人景仰的企业有:戴尔和沃尔玛。回到顺驰,员工们都了解,老板要开始讲课了。但孙宏斌讲了什么?他对战略管理、平衡计分卡、6∑那套理论给予的评价不高:“它们说出了事实和常识,列出了因果关系而已。这套思想在1000年之前就有过了,你应该做的是,在定判断上勇于实践实践,全力实践。  相似文献   

10.
关于地产商人,总是有很多传说。 孙宏斌退居幕后两年多,如今重临江湖第一线,也引起很多企业界朋友的好奇。有一种说法是,孙宏斌的个人战略比顺驰系的战略重要,而顺驰系的战略叉要比顺驰的战略优先。这也许能理解为什么孙宏斌在先后推出张伟、张桂宗和汪浩之后,最后还是要自己粉墨登场,再做冯妇。  相似文献   

11.
《新财富》2005,(3):60-60
为了做到这一点,付款条件(而不是地价总额)就成了顺驰在决定是否拿地时的重要考虑因素,当然首次支付土地出让金的比例越低越好。虽然顺驰获得的土地和以前协议转让土地时的地价、和起拍价相比往往都要高出很多(顺驰认为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很多地其实还是比较便宜的),但土地起拍价往往隐含了政府的心理底线,这就使得顺驰事实上首次可能只要交付很低比例的地价,就可以满足当地政府的心理底线需求。  相似文献   

12.
《新财富》2005,(3):63-66
进入2005年,近三年来一直以2倍以上速度狂奔的顺驰突然把增长速度底线调低到了50%。在变速的同时,顺驰内部正在加紧进行一系列的调整。从表面上看,顺驰似乎突然变得保守起来,但是对于“把每一次变化当作机会”的顺驰来说,这种变化表象后面的真实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3.
陈健  路艳 《中国市场》2006,(11):34-36
在地产界一路高歌猛进的顺驰,终于垂下了高昂的头。绷到极限的资金链、问题百出的项目、混乱无序的管理、危险的运营模式……一个衰败王朝落寞的背景中,蕴含着很多东西。  相似文献   

14.
陈英 《商界名家》2003,(6):91-91
今年3月,应邀参加了在天津顺驰集团举办的第三届北京地区内刊沙龙京津互动活动。30多家企业的内刊主编、编辑们聚集一堂,让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的我,颇有一种“找到组织”的感觉。  相似文献   

15.
《三联竞争力》2008,(5):19-19
2008年4月15日,路劲基建发布公开声明,表示收购顺驰在程序上不存在违法操作,已经拥有顺驰旗下两家争议公司的所有权。  相似文献   

16.
万科轮回     
尚言  万山 《三联竞争力》2006,56(10):29-30
顺驰刚刚起步时,万科则正在经受上一轮煎熬,看着眼下的顺驰就如当年的自身  相似文献   

17.
在行业分析人士眼中,顺驰是一家怎样的公司?本刊专访了新华信房地产行业咨询师郝炬。  相似文献   

18.
2004年,顺驰铺天盖地的圈地运动,几乎超越了所有理性的底线,从政府的高层管理者,到国内房地产的诸多巨头,再到消费者,鲜有人不对顺驰投以怀疑的目光。顺驰用高于土地市场价值许多倍的价格在全国各地拿下众多地皮,究竟想做什么?这种非理性的圈地行为将对中国的房地产市场造成什么影响?  相似文献   

19.
乔武 《商界名家》2004,(2):32-34
在中国地产界,天津顺驰集团董事长孙宏斌无疑是最不能忽视,最让人惊诧的符号之一。13年前,因为涉入的一起刑事案件,他度过了近4年的牢狱生活,可出狱后,他白手起家,不到10年时间,就坐上了胡润编制的2003年度《中国大陆百富榜》,以个人资产9.5亿元排名91位;作为一个庞大公司的董事长,他1年里大把时间竟在美国纽约与囊儿享受天伦之乐,对公司的遥控管束完全“无为而治”,对公司下属放权已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作为一个地产新秀,他竟口出豪言:顺驰集团在未来5年,中国将出现年销售额500亿元的房地产企业,3至5年内,顺驰要做全国第一,如果快的话,就是3年。业界喜欢用狂妄.不可思议.胆大包天等词语来形容他,有善意的提醒,也有嫉妒和嘲讽。他却都不在乎,从没试图让外人理解他,“对风险的管控只有靠自己,别人永远不能左右我。研究企业成功.失败的案例都不能让人成功,成功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东西。”孙宏斌,他这份“胆大包天”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20.
《新财富》2005,(3):75-76
让时下中国地产界感到不舒服的,或许是孙宏斌将地产界中的一些潜规则明确地提高到了战略的高度,并不介意公之于众。例如,顺驰“现金-现金”模式公然将“推迟支付土地出让金”等款项以及“争取最快开盘回笼资金”作为企业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