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务的不断渗透,互联网金融开始逐步打破传统商业银行在金融业务多方面的垄断,对商业银行造成了显著冲击。本文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创新点以及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对商业银行在网络金融环境下发展互联网理财模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企业经济》2017,(11):161-165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及新兴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对市场固有的竞争结构和商业模式带来巨大冲击。为此,传统金融机构纷纷加快互联网转型步伐,以延续其竞争优势。而以网络为基本运营环境的互联网金融业务,与传统金融在发展模式上具有显著差异。本文以网络经济理论为基础,分析互联网金融的特征、关键成功因素及演进路径。最后提出建议:树立网络时代的企业价值观和品牌形象、重视向互联网平台的用户迁移和引流;同时以数据为中心打造金融科技创新体系;以用户为中心构建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形成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相似文献   

3.
宋羽  张敏敏 《经济界》2015,(2):51-55
在互联网思维逐步渗透到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过程中,金融互联网的概念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得到了充分延展。基于对互联网思维的认识,本文认为金融互联网的基本要点为信用观、信息观和风险观。针对目前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现状和问题,站在互联网思维的基础上,认为要溶解小微企业金融难题的坚冰,就必须实施有效的金融创新,其创新思路为:按照金融互联网的信息观设计更具有互动性的小微企业金融产品;按照小微企业客户需求进行业务和管理的综合创新;强化风险管理,淡化风险规避。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与传统金融的有机结合初步踏上舞台。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型金融业务模式,主要是指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通过使用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的方式,从而完成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但最近几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国内互联网金融行业风险事件高发,其风险问题逐步浮现在公众面前。  相似文献   

5.
近两年来,互联网金融业务迅速发展,本文认为,传统银行业必须及时调整战略、大力发展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渠道创新和布局互联网金融。目前传统金融机构受到政策的暂时保护,但若要使服务水平真正得到提高,必须向互联网金融迈进。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理念向金融领域高度渗透的必然结果,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商业银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以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为切入点,阐述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最后提出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企业经济》2016,(12):177-181
互联网金融发展在中国经济金融领域备受瞩目,成为学术界讨论研究的热点。本文以互联网金融发展为研究对象,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动因和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金融创新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互联网金融发展有其独特的理论支撑;互联网金融发展促进了监管制度、金融业务和金融组织机构的创新;阻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问题有外部监管体系不健全、行业自律有待加强、征信体系不够完善和信息安全面临挑战等问题。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必须完善外部监管,加强行业自律,健全征信体系和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金融业务纷纷走入互联网平台,互联网金融业务呈现飞速增长,第三方支付与银行、信托、保险、证券等传统金融机构及其金融业务之间的新一轮渗透融合已步入快车道。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产业,在给金融业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风险,该领域中的违法犯罪行为已严重影响了我国现阶段金融管理秩序的健康稳定发展。涉及互联网的相关违法犯罪行为也日益增多,相关新型互联网金融犯罪也开始涌现,且愈演愈烈。本文拟从当前互联网金融犯罪类型、特点进行分析,对互联网金融犯罪的表现形式进行研究,进而分析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适用法律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关问题的完善建议,期待对解决实践中的互联网金融犯罪提供些参考。  相似文献   

9.
各项金融业务的操作在互联网的帮助下,越来越快捷高效。文中首先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特点,在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和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推动我国互联网金融高效、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给现有的金融业和金融教育带来了冲击。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传统的金融理念、金融工具、金融业务与服务、金融中介都发生了变化。为了培养出能够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金融人才,必须要在《金融学》课程改革中渗入互联网金融的新理论与新实践来充实课程内容,嵌入互联网金融的新手段改革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金融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投资等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作为东南地区重要省份,福建省近几年来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尤其是2015年4月福建省三大自贸园区的正式揭牌,更是给福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鉴于此,本文将简要探讨福建省近年来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现状、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对应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在大数据、云计算以及区块链等技术大量运用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逐渐被人们提出并以较快的速度展现在人们面前,除了有传统机构开展线上金融业务以外,还有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开发自己的产品开展金融业务,一些以金融科技为核心的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本文以A企业为例,分析了不同互联网企业以及传统金融机构的营销策略,站在A企业的角度上,结合A企业的实际情况,总结得出A企业互联网金融营销策略,分别对其策略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助于互联网金融营销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传统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影响,其发展空间受到较大影响,但是由于市场竞争较为激 烈,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也要加大创新力度,使用先进的思维与技术,确保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与优化。大数据时 代能为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与发展带来新的思考,不仅要深刻认识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更要做好风险控制工作,结合大数据时代特征,促进互联...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金融,是指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等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O2O模式是指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相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平台。本文通过研究商业银行与O2O模式的关系,商业银行与O2O模式结合的主要途径,分析优势和创新点,并给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院伴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发展,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并给传统银行经营模式、盈利模式等带来很大冲击.在这个背景下,文章首先从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视角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和不足及其对城商行的挑战;然后分析互联网金融时代,城市商业银行所具备的优势及机遇.最后认为如果城商行能够抓住大数据和互联网金融的精髓,不断进行创新,充分挖掘现有信息并开发供应链金融,使营销渠道、业务渠道等多样化,最终城商行必可化挑战为机遇.  相似文献   

16.
立足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互联网金融为传统的银行为主导的小微企业融资模式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文章分析了在互联网金融介入下的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基于P2P网贷和电子商务企业主导的供应链企业融资方式是目前主要的供应链企业融资创新模式,通过互联网平台能够促进供应链中物流、信息路和资金流的高效集成。提出了基于互联网金融范式的未来供应链企业融资的创新模式和小微企业基于互联网金融的融资策略。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与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它带来金融创新的同时,也颠覆着传统的金融模式。但因始终缺少国家财税政策作指引,互联网金融市场的问题日益凸显。为了建立健全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切实帮助新兴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政府应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从财政支出、财政监督、税收优惠方面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给予支持,进而促进我国经济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金融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传统金融与互联网糅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全新的金融模式,对传统商业银行产生了极大冲击。传统商业银行是否会变成“恐龙”?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如何在新的市场环境中重新布局?文章分析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其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并探讨双方竞合关系的形成机理,指出互联网金融和传统商业银行应着力于构建有效竞争合作的战略模式,共创互联网金融生态圈。  相似文献   

19.
目前,全面深化金融改革的进行,使得我国金融体系相应改变,金融创新朝着建立普惠金融体系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伴随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传统金融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文章研究了在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对普惠金融的促进作用,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与不足,并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改进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企业经济》2017,(1):142-146
互联网时代,在物流需求推动下的物流业正逐步发展成为供应链上的核心环节。如何在传统物流业务中植入金融业务,解决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问题,同时为物流企业创造新的价值增长点,成为当前物流企业所关注的方向。本文在介绍供应链金融内涵、模式的基础上,以顺丰为例分析了物流企业介入供应链金融的优势、模式及对物流企业产生的新价值及财务效应,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期为物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