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守盛 《发展》2004,(8):2-2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作出了周密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坚决贯彻落实,社会多方面大力支持,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在我省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大部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一部分职工得到了妥善安置.当然,也要看到,我省经济欠发达,就业压力大始终是一个突出问题.特别是随着"两抓两放"重大举措的实施,国有企业改革力度不断加大,还将有一些职工下岗分流,甚至失业.加之社会其他方面的就业压力也很大,我省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形势是非常严峻和紧迫的.为此,我们必须从维护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的政治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高度,充分认识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坚持不懈地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相似文献   

2.
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意义重大,不仅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是重大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那么,如何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实施再就业呢?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通过发展经济来促进就业,通过扩大就业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于发展.坚持把发展经济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关系,用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来广开就业门路,实现社会就业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3.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换,将来政府对一些具体的经济行为不宜直接管得太多,而主要在于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就业环境恰恰是最需要完善的.各级政府要把净增就业岗位、落实再就业政策和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作为政府重要工作内容,建立起政府促进再就业的责任体系.我们发展经济的一个最终目标,也就是让国民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4.
问号一:今年的就业再就业形势究竟怎么样? 今年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繁重.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指出,今年就业和社会保障任务重.2003年,我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全国新增城镇就业85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40万人,均超过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就业再就业的方针政策,取得显著成绩,体制转轨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基本解决。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促进就业任务十分繁重。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奋斗目标。就业促进法对促进就业工作做出了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6.
<正> 进入新世纪来,美国经济衰退,企业面临着裁员与再就业的双重压力。然而,美国不少有为企业主动担负起吸纳就业与再就业的重担,分散社会责任,在参与社会就业难题解决的同时,也加快了企业自身发展。一、追寻"公司社会",确立解决社会问题是企业永续发展动力的理念企业化解就业与再就业矛盾,重要的是树立起"社会责任观",时刻看到和  相似文献   

7.
振兴老工业基地工作千头万绪,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这既是民生问题、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只有就业再就业搞好了,才能保证民心顺畅,社会稳定,才能真正实现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才能真正实现我们提出的“民心工程”的目标,也只有这样才能把“二二个代表”重要理论落到实处。在振兴老工业基地过程中,我们葫芦岛市始终把就业再就业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今年我们第一次常委会的第一个议题就是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我们把这个问题做为2004年的“第一号工程”。  相似文献   

8.
2006年7月1日,我市新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开始实施。据称,这一文件的主要内容将继续保持2002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文件的基本框架,即重点围绕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制订了一系列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但同时,新文件在增加就业再就业财政投入上有较大突破,尤其是在就业再就业补贴发放标准上显出政策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9.
昭平讯昭平县切实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今年1~8月份共发放216本《再就业优惠证》,累计为2927人实现再就业。近年来。该县积极寻找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的对策与措施,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实施就业扶持力度.做好就业和再就业管理和基础工作.抓好用工信息的发布和劳动力资源库建库工作.通过举办招工招聘现场会.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促进就业。  相似文献   

10.
《天津经济》2004,(4):29-31
2003年,我市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主要是:积极开发就业岗位,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加大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力度,就业困难群体得到有效救助;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得到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主体框架基本形成;再就业扶持政策不断完善,为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再就业培训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下岗失业人员技能普遍  相似文献   

11.
积极扩大就业、减少失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体现,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前提,是解决人们最基本需要、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坚持的一项长期战略。当前,大批有就业能力的下岗失业人员仅靠基本生活保障金和失业保险金生活难以持久,只有尽快实现再就业才是最根本、最可靠的保障。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工作的重点是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集体经济》2008,(3):30-33
近年来,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就业再就业的方针政策,取得显著成绩,体制转轨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基本解决。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促进就业任务十分繁重。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3.
《开放潮》2003,(9):42-42
记者从8月下旬在福州市召开的福建省再就业工作座谈会上了解到,福建省就业供求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山区劳动力总量供求矛盾和沿海招工难的结构性矛盾同时存在;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问题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十五”期间,福建省每年需安排新成长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近40万人,而新增就业岗位历年都未超过20万个。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工作》2002,(10):12-14
综合分析我区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从总体来看有利条件很多:一是从中央到地方对再就业工作高度重视,各级党委、政府把再就业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和“一把手”工程。二是随着我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财政收入、就业岗位明显增加,为扩大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三是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全区各地广开就业门路,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劳动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  相似文献   

15.
下岗失业职工逐年增加,牵动着党和政府及广大市场的心,亟待进行研究和探讨。本文客观地分析了齐齐哈尔市实施再就业工程的现状和走势,认为再就业资金来源不足,劳动力 市场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就业比较窄,下岗失业者择业观念比较陈旧是实施再就业工程的制约因素,而要突出重围,建设政府放心,人心满意的再就业工程,必须多方筹措资金,广开就业渠道,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引导下岗职工树立新的择  相似文献   

16.
认真学习落实江泽民同志9月12日在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认清形势,把握大局,高度重视改革中的弱势群体,进一步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17.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就业再就业作为一种民心工程,需要实施各种有效的政策措施,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贫有所助、业有所就。财税政策作为社会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促进就业再就业中具有其他各项政策措施所没有的综合效能。因此,在利用财税政策促进就业再就业时,首先要针对当前就业再就业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促进就业再就业的相应财税政策体系,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对就业再就业的引导、规范、支持、激励等职能作用。  相似文献   

18.
《湖南宣传》2003,(16):4-5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以落实再就业政策为主线,以强化再就业服务为手段,以加大资金投入为保障,以帮助困难人员就业为重点,继续把再就业工作抓紧抓实,切实抓出成效。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做好再就业工作的精神,大力推进再就业工作,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截止2003年8月末,全区通过各种渠道安置就业和再就业人员16.44万人.其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0.73万人,完成全年计划14万人的77%;在安置下岗人员中安置"4050"人员3.65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的91%.8月末,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  相似文献   

20.
王洪芳 《天津经济》2009,(11):22-25
天津市委、市政府在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实施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协调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就业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呈现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并呈稳中有降的良好态势,在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实现了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