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产率与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一、中国经济增长分析(1953-1995) 新中国建立之后,经过3年经济恢复,整治了由于长期战争和半殖民、半封建统治带来的经济不发达,在1952年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1%,农业就业人员占83.5%的典型农业国基础上,在当时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援下,从1953年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 相似文献
2.
3.
本文利用中国1979~2010总量和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纯要素生产率法和Solow余值法分别测算了中国总体和省级生产率变化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产率变化趋势出现了涨跌互现的波动情形,生产率提高促进了中国经济较快发展,但资本投入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首要来源,东、中、西部经济差距主要是由资本投入贡献不同造成的。2000~2010年中国生产率增长呈现下降趋势,出现高资本投入、低生产率和高增长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在1960年到1973年期间,日本的经济增长率为每年10%或11%。在这期间,日本并不是唯一迅速增长的国家。例如,法国和联邦德国在此年间每年分别增长5.9%和5.4%,意大利每年增长4.8%。即使英国也每年增长可观的3.8%。美国每年增长4.3%。为了填满七个主要工业化国家之数,加拿大每年增长5.1%。在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1978年和1979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机之后更是如此),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发生了戏剧性的下降。在1973年到1979年之间,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增长迅速跌到每年2.6%。日本的增长由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的两位数水平,到1973年至1979年之间,跌落到每年3.8%。在美国,增长率下降到略高了经合国家,平均每年2.8%。联邦德国和法国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下降到2.4%和3.1%。每一个主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增长依靠的是要素高投入所致,这种增长方式不会持久。因此,要从提高综合生产率这一角度来探寻经济增长的新途径,并且提出实现综合生产率得以提高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生产率、投资及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朱运法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7,(8):3-8
极限产出水平是在一定供给条件卜如生产率水平和劳动力数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固定资产投资,经济运行所能达到的最大产出水平,极限产出水平主要取决于生产率水平;长期来看,资本与产出存在一种稳定的比例关系;生产率的增长对产出和投资的增长具有一种乘数放大效应,而乘数效应大小取决于资本的产出弹性系数;一个经济实现消费最大化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全要素生产率是技术进步的一个替代性指标.从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变化的角度,反观GDP及其增长率是否真实或可信这一逻辑是否成立,依赖于技术进步的性质.如果技术进步是一个相对稳定而且缓慢的演化过程,那么,作为技术进步替代性指标的全要素生产率,在正常情况下,即在没有面临重大自然灾害或天赐良机的情况下,就不会在短期内发生急剧的变化;如果没有非正常情况发生而全要素生产率却发生了急剧变化,一般而言,是产出测量或投入测量出现了问题.但如果恰好面临技术革命或根本性制度变迁时期,则全要素生产率会发生漂移性变化,即从这一时刻起全要素生产率会发生永久性水平的变化.本文利用DEA模型实证性地研究了中国X省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与GDP核算误差之间的关系,并对相关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8.
9.
深圳经济增长因素分析:1979-2007——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索洛余值法对1979—2007年深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剔除1986年第一次经济发展大调整导致的异常数据,深圳年均28.81%的经济增长速率,源于大量的资本投入,其年均增长率为24.05%,对深圳经济的贡献作用高达78.48%,而劳动的作用非常不明显,仅贡献了5.71%的份额,同时TFP的作用也过于偏低,仅为15.81%,因此可以认为,深圳29年来的发展模式属于资本推动型的粗放式增长。在面临着特殊政策普惠化,土地、资源、人口和环境等四个愈来愈严峻的外部与内部环境约束下,深圳特区必须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John Cornwall Wendy Cornwall和Sundrum等的生产率增长需求和供应分析模型,对我国正在变化的生产率增长进行了初步的考察。通过对我国各地区生产率的增长分析发现,强劲的总需求会刺激投资和技术变化并导致一个广泛前沿上的新技术采纳,进而更加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1.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国际经验(一)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李京文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6,(9):3-13
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今后15年的宏伟奋斗目标,并指出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经济2010年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中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增速相对较快.2010年面对的主要不利国际环境是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缓慢,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外部冲击.国内主要问题是通货膨胀压力的持续上升,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积极调控以及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2011年是中国经济"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面对许多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国经济总体运行仍存在许多挑战.然而,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已经针对2011年经济运行中主要面对的问题作出了积极的部署,预计2011年中国经济总体运行仍较稳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4.
根据当前经济发展潜力和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经测算和分析,我们认为,通过刺激国内需求和优化产业增长结构,深化改革,采取适当的宏观调控和保障措施,是实现1998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基本途径。因此,应加大求进力度,提高投资水平,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结构调整,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知识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缓解供需矛盾,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使用和优化配置,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5.
朱子云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7,(3):3-20
研究目标:探究经济增长动因结构及转换趋势。研究方法:基于中国1980~2014年三次产业的时间序列数据,构造结构指数生产函数,采取指数分析与对数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2008年以来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缩减是经济增长大幅减速的最主要因素;要素规模增长率下降与产出弹性缩减的双重挤压导致资本和劳动力规模贡献下滑;资本和劳动生产率增长双减速是造成全要素生产率大幅下降的主导因素;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动力从以产业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为主转向以产业之间要素配置结构的优化为主。研究创新:从三次产业的要素规模和效率进行考察,三个层次层层推进,为经济增长动力及其变迁轨迹分析创造更加广阔的拓展空间。研究价值:揭示了中国经济增长变迁的动因结构以及最新转换趋势,为旨在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政策设计提供了新的科学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李京文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6,(11):3-11
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经验 “发展中国家”是目前对100多个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较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的国家和地区的统称,开头称为“落后国家”、“后进国家“,后又曾称为”不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现在,多数人认为称他们为“发展中国家”,较为确切。这一类国家或地区的特点一般是:(1)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缺乏资本和技术;(2)人口出生率高,增长速 相似文献
17.
张景晨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6,(12):67-74
一、生产率及其相关因素和相关方式 为了讨论提高生产率的方法论问题,有必要首先了解有关生产率的本体论问题,即生产率的语义、相关因素与相关方式这样的本体论问题。尽管生产率的概念有多种语义解释,但可以认为《大英百科全书》中的解释是较为趋同的解释,该书把经济学中的生产率定义为: 相似文献
18.
通过把资本存量、就业人数、能耗、时间等变量纳入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将碳排放总量、能源强度等变量以及区域虚拟变量作为生产无效率函数的解释变量构建随机前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碳排放增长会扩大技术无效率项并降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降低了能源强度却引至了更多的碳排放,符合杰文斯悖论;减排技术较高的地区对应较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比传统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更快。 相似文献
19.
生产率分析的新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学义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6,(12):7-17
发展是全球共同关注的一个主题,而经济增长则是发展的前提,因而受到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引得经济学家们尽折腰,皓首穷经,孜孜以求,探索增长之谜,成就了历久常新的永恒议题。由索洛增长核算方程推动的生产率分析使经济增长理论发展到新阶段。对经济增长进行生产率分析,由此探求增长源泉,不仅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大指导作用,而且也为政府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增长的理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不是一位研究中国经济的专家。对中国经济未来几年及长期发展的前景我提出一些不十分确定的看法,这些看法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提出的,一个理论学家可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用来解释经济现象或者用来探讨经济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