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4年6月和8月,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连续两次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25个基点,即由1%上调至1.5%。这是美联储四年来的首次升息,预示着2001年开始的宽松货币政策正式宣告结束。中国经济外向度越来越高的趋势使其受世界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而这次美元升息无疑将对中国经济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影响中国国际收支状况。  相似文献   

2.
个人跨境收支是指个人通过我国境内银行发生的所有对境外的资金收付。2005年,个人跨境资金收支规模达到717亿美元,是2000年的4倍,年均增长60%以上。但收、支增长不平衡,个人跨境收入达到633亿美元,2000-2005年年均增长46%,但支出仅为84亿美元,年均增长不足10%.  相似文献   

3.
石油美元与黄金美元价格逆向的缘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期国际金融市场石油与黄金价格的走势明显不同步,石油价格突涨至数十年的最高点,而上半年黄金价格却比年初下跌了30%,其中重要的因素是美元汇率和美国经济的变异,更有国际政治关系和环境的紧张性。因此本文从经济、政治和外汇储备、交易技术等多角度论述了石油与黄金市场价格变化的背景与原因,提出了国际金融的新视角,提示潜在的风险或危机。指出美元与油价和金价的紧密联系,不仅在于美元报价体系的作用,更多还在于美国经济、金融前景以及美元汇率和利率走势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梅新育 《新理财》2006,(4):12-13
当年,石油输出国相继从西方石油业垄断巨头手中收回石油主权之后,石油美元的大潮曾经在国际金融市场掀起巨大的波澜,其影响延续长达10余年。l972年,石油输出国组织13个成员国石油收入不过144亿美元,1980年上升至2700亿美元,增加17.8倍;1972-1981年,该组织石油收入合计1.29万亿美元。  相似文献   

5.
《国际融资》2005,(6):62-62
世界银行最新《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经济半年报》指出,东亚新兴经济体预计今年将增长6%,政策制定者将面临微妙挑战:需要对全球贸易增速放慢,尤其是电子产品贸易额减少、中国增长放缓、油价上涨、大量美元流入该地区等一系列问题作出回应。《东亚经济半年报》指出,尽管12月26日的海啸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但对两个受灾最严重的经济体印尼和泰国的整个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大。对东亚新兴经济体,包括海啸受灾国家在内的增长预测为6%,比去年达到的7.2%的周期性峰顶略有下降,但应该更  相似文献   

6.
夏斌 《中国外汇》2007,(1):13-13
中国国际收支失衡,首先是国内经济运行不平衡的外在反映,然而,双顺差也是国际、国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更广的背景来看,中国顺差的大规模增加与全球经济失衡有关。全球失衡是如何产生的?目前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分为哪几极?这一格局对国际收支平衡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特约相关领域的三位专家学者分别对上述问题展开剖析。  相似文献   

7.
从1973年至1982年的十年中,石油输出国总共积累了4,320亿美元的盈余资金,这些石油美元大部分作为国际储备资产投放在美国和英国的证券市场,另有1,330多亿美元流入欧洲货币市场成为欧洲美元的一部份。石油美元的积累情况,它对世界经济有什么影响、其发展前景如何?这是举世瞩目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新视角: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风险与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宁 《中国外汇》2006,(8):12-15
近年来,关于全球经济和国际收支失衡的讨论一直是国内外各界关注的热点。作为影响未来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最大变数的国际收支失衡是如何产生的?日益严重的失衡将给世界经济带来怎样的风险?如何解决全球性失衡?在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等主办的“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亚洲和欧洲的观点”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中外学者纷纷从各自角度出发,对上述问题展开了分析和讨论。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全球国际收支失衡这一问题,《中国外汇》特摘编研讨会主要观点,并在第一时间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对这些观点做出富有针对性的点评。[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2004年以来,全球经济失衡日益加剧,全球经济失衡在我国的表现为国际收支顺差不断增加。同时,国内经济方面出现了投资偏热问题,导致了我国经济出现了内外"双失衡"。该文通过国际收支顺差、外商投资和国内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认为全球经济失衡是我国投资偏热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依此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刘伟 《南方金融》2005,(8):59-61
美国作为全球超级大国,其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其国际收支特别是贸易收支逆差问题持续已久,特别是近些年美国贸易、预算“双赤字”.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本文主要在全球视角下。把美元作为分析的对象来讨论美国国际收支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全球经济失衡与美元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小娜 《中国金融》2006,(16):64-66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各国相继实行了经济自由化和浮动汇率,加速了资本的跨境流动并推动了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与此同时,美国凭借美元在全球货币金字塔中的顶端位置,成为“唯一可以不论美元汇率变动情况如何,仅仅根据国内目标(就业、外贸出口)来推行某种国内政策的国家”。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25年的国际收支数据表明其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多年呈现双顺差。中国国际收支失衡是内部结构发展不均衡以及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国国内储蓄长期大于国内投资,并非投资率太低,而是收入分配导致的消费不足。而国内储蓄居高不仅在于居民储蓄率过高,更在于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的迅速增长,各部门储蓄之间不能相互替代以及人口红利也是国内储蓄居高的重要原因。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结构,映射出中国针对投资拉动型经济模式带来的效率下降和需求不足采取的外需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虽有助于中国经济增长、增加国内就业等,但其负面作用日益凸现,如外部不利因素增多、增长模式具有脆弱性以及庞大外汇储备带来的巨大机会成本和汇率风险等。建议促进经济结构由出口主导向内需主导的转型,提升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链上的层次;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民众财富在整体财富中的占比;增加政府的公共支出,关注社会保障、社会公平以及环保等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日益扩大的经常项目逆差和东亚不断积累的外汇储备成为全球国际收支失衡最直接的表现,它给国际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在长期内无法持续下去.作为纠正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重要因素,美元贬值是一个中长期趋势.随着美元的贬值、欧元的不断发展以及各国央行外汇储备的多样化,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将会下降,欧元地位将会上升.尽管欧元对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构成潜在的威胁,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欧元不会构成对美元的根本性冲击,美元在国际金融架构中的地位不会受到实质性损害.  相似文献   

15.
石油美元,最初作为上世纪70年代中期石油输出国,由于石油价格大幅提高后增加的石油收入,在扣除用于发展本国经济和国内其他支出后的盈余资金而被人们熟悉,但其真正引起人们关注的是石油货币霸权的斗争。本文探讨了石油货币霸权的争夺以及石油美元循环的不可持续的宏观经济现状,通过对石油美元目前面临的挑战研究提出有益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世界能源体系已近失常。‘需求持续上升推动油价达到历史新高.使供应变得不再可靠。伊朗、俄罗斯和委内瑞拉等石油输出国.正在用它们的石油资金.削弱西方的安全和利益。这些麻烦的背后是失常的能源政治。因此,国际油价在一次又一次地越过70美元大关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冲击100美元未必就是最终的巅峰。在5月27日的科威特能源研讨会上,能源专家们惊呼:如果某个主要石油出口国的原油供应中断,保守估计,油价会升至每桶105美元。  相似文献   

17.
1994年"双重汇率制"并轨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失衡状况显著.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结果显示,我国产业结构失衡对国际收支失衡有着深刻影响.因此,通过产业结构优化来纠正国际收支失衡是一条有效路径.应从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推进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生产模式、提高技术改造和创新能力、优化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等方面入手来改变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现状,实现经济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发展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8.
江涌 《金融博览》2004,(4):58-58
“石油美元”支撑美国经济从 2 0世纪 30年代以来 ,世界绝大多数跨国贸易长期由美元充当“一般等价物” ,其中最大宗的贸易商品石油 ,始终以美元计价和结算 ,由此还生成了对国际金融产生巨大影响的“石油美元”。“石油美元”是石油输出国在油价高企时获得的对外收支的巨额顺差  相似文献   

19.
本文指出,因国内储蓄持续高于投资引起的内需不足,是导致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而单靠汇率调整无法改变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格局。只有切实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国内经济结构,才能完善国际收支平衡机制,实现经济增长的内外均衡。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美贸易格局基本是以中国整体对外贸易顺差、美国整体对外贸易逆差不断上升为显著特征的。中美两国经济的内部都存在着消费、储蓄和投资之间的结构性失衡,外部存在国际收支失衡。经济学理论认为,外部平衡与内部平衡密不可分,外部结构性失衡的根源应该从内部的结构性问题中找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