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R&D活动在区域经济发展及科技创新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分析不同区域R&D开展状况是提升区域科技创新的有效路径。本文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二次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为依据,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各个区域R&D开展状况进行分类,得到各类别间的特征及显著性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在同类的区域中项目开展状况有着不同的发展趋势,不同类区域之间R&D开展状况有两极分化趋势,尤其在项目经费上。以此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区域科技创新政策完善,缩小区域间科技创新活动的差距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各国经济实力的竞争逐渐表现为科技实力的竞争,而科技实力的核心是R&D活动,R&D活动又依赖于R&D资源的支撑。因此合理配置R&D资源,对于提高区域科技实力,进而带动地区经济的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对河北省各设区市R&D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有效地测度,文章首先构建了一套评价R&D资源配置效率的指标体系。同时围绕该指标体系运用DEA分析法对河北省R&D资源配置的整体情况以及地区差异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河北省R&D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较差,各地区R&D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明显。最后,针对R&D资源配置相对无效的地区给出相应的调整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取了国家统计局出版的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一组数据,采用了可以大致代表各省市综合实力状况的13个指标,然后使用系统聚类的Ward’s Method:Ward(最小离差平方和法)的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欧氏距离的平方)量来对2008年全国主要省市综合实力状况主要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确定了全国的4类社会发展区域,并给出了各类发展区域的优势和特点。再对其中几个没有参加聚类分析的省份(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进行判别分析,并利用判别分析方法对聚类分析的评价结果进行校验,最终确定全国的4类社会发展区域,希望可以为政府决策部门对社会发展的规划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但是不同地区之间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异。文章结合已有研究,以贵州省的9个市(州)为研究对象,选取了8个能够代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构建了一个评价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贵州省不同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和评价,融入聚类分析的基本原理对其进行了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贵州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进一步思考和总结。  相似文献   

5.
蔡芳 《特区经济》2014,(10):223-225
R&D活动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活动,其投入状况影响着区域科技创新的发展。科学、合理的R&D投入结构是提升区域科技创新的有效路径。本文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二次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为依据,从R&D活动类型角度建立了R&D投入因子模型,根据因子得分将各省市的R&D投入分为高,中,低投入区,分析了不同的投入区里省市R&D活动在投入结构上的差异及利弊,并提出相关建议,为省市自治区科技创新投入的政策完善,缩小区域间科技创新活动的差距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科学全面地评价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有助于提升地区经济水平。从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技术转化能力、创新环境支撑能力4个维度,构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到指标优先级的影响,采用不完全指标排序关系修正方法并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组合赋权,进而使用修正TOPSIS(逼近理想解排序)法进行综合评价。最后,选取陕西、北京、河南、辽宁4个不同地区代表性省市,对其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从而验证了评价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文章利用2006~2015年西部地区R&D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对西部地区各省市R&D的投入现状进行比较分析;运用一元回归模型对西部十二省R&D投入与区域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模型对样本数据整体拟合较好,通过经济意义检验、F检验和T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R&D投入逐年增加,但各省(市)之间的差异明显,投入规模最大的为四川省,投入强度最高的为陕西省;R&D投入对生产总值拉动作用突出,R&D投入与区域生产总值相关系数的平均值为0.7793,即西部地区R&D活动的经费投入每增加1个单位,区域生产总值增加0.7793个单位,但西部十二省(市)差距较大,贵州最高,内蒙古最低。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元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潘义  王骑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9):156-160
文章通过经济、教育和人力资源、交通状况及医疗四个系统,共41个经济指标,使用 社会统计软件包对安徽区域经济差异作多元统计分析.首先对各系统内部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公因子,并对各市的单个因子得分及因子综合得分进行排序;然后,提取四个系统中,各市的因子综合得分作为新的指标,进一步作聚类分析;最后,利用聚类分析结果对安徽各省辖市经济状况进行总体评价,并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陆源  邹翔 《科技和产业》2013,13(7):21-25
选取能够反映R&D能力的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皖江经济区9个城市R&D能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合肥、芜湖这两个城市要明显优于其它七个城市,皖江经济区各城市R&D能力整体处于不平衡状态。针对上述状况,提出提高皖江经济区R&D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冯朝军  林亮 《特区经济》2006,(12):231-232
本文论述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投影寻踪评价模型,用加速遗传算法寻找最佳投影方向,将多维属性指标转换为一维投影值。根据2005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全区14个地市进行综合评价,采用Ward聚类法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将全区划分为四大经济发展梯度区,并分析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探讨它的经济发展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为了评价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状况,论文根据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在遵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原则基础上,从资源消耗总量、资源消耗发展和资源节约潜力三个方面,构建了资源节约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2011年统计数据,对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状况可以划分为五类;在空间分布上,资源节约型社会程度相对较高的省份大多位于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工业不发达地区,而资源节约型社会程度相对较弱的省份大多位于中西部地区和传统工业化地区。这一研究结论对相关的政府部门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李东瑾  戴声佩 《科技和产业》2020,20(12):160-164
科技服务业从某种程度上直接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因子分析方法,以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全社会科技活动和科技服务业外部发展环境为3个一级指标,选取22个二级指标构建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构建评价模型,综合评价、比较分析海南省科技服务业在全国31个省市中的发展水平,并根据评价结果,从区域科技发展角度对海南省科技服务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为提升海南省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杨娟 《特区经济》2011,(2):43-44
本文运用典型相关分析对2008年深圳市R&D投入和新产品产出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R&D投入与新产品产出有高度的相关性,对R&D投入水平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R&D人员、R&D活动项目、R&D经费支出,研究指标对新产品产出的代表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专利申请数。提高新产品产出的关键是改善企业的R&D人员结构,提高R&D人员的数量,在此基础上再增加科技经费的投入。  相似文献   

14.
围绕海洋经济产出水平、海洋产业竞争力、海洋科技综合实力、海洋资源开发水平、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海洋综合管理状况设计区域海洋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AHP理论构建了区域海洋发展水平评价模型,确定了指标权重,并以我国沿海省市为研究对象对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为沿海省市的海洋发展方向和模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区域金融综合竞争力的差异比较与模糊曲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区域金融研究现状的不足,建立了全面、客观的金融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将其分为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部分,选取31个地区作为样本,运用主成分和因子分析法对各个区域的金融成长状况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和排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在解释性指标的模糊曲线分析中,选取经济力、开放力、设施力、劳动力、科技力、聚集力、文化力和环境力这8项分力指标,通过分析得出各个分力及各个分力的构成要素均对金融综合竞争力有正向贡献,解释力的各项排名状况和贡献率的不同为寻找阻碍各个区域金融发展的相对薄弱的分力、从而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国内生产总值常作为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其高低又受到不同产业发展状况的影响.文章通过对我国三次产业等指标与生产总值的相关性分析,进而对各个省区市三次产业及财政收支情况的相关经济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对各省区市的经济发展状况的相似性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17.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己成为国家战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以安徽17市为研究地域单元,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借助于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定量测度和评价2000年以来安徽区域经济差异状况,并探讨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综合评价与空间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中国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在遵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原则基础上,文章从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社会文明、生态环境文明、生态文化文明和生态制度文明五个方面,构建了中国31个省市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2013年统计数据,对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研究表明,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状况可以划分为四个类型,即全面优等型、全面偏优型、全面中游型、全面劣势型;从空间分布来看,生态文明建设程度相对较高的省份大多位于东部沿海地区,而生态文明建设程度相对较弱的省份大多位于西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9.
运用DEA-Tobit两步法对我国2010年的区域产学研合作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综合技术效率水平为0.846,综合技术无效率主要来源于纯技术无效率;区域产学研合作效率出现东西高、中部低的局面,且技术无效率是中部地区产学研合作无效率的重要原因;地区GDP增长率、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技术市场交易金额占GDP的比重,以及区域内具有R&D活动的企业数与我国区域产学研合作效率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运用DEA—Tobit两步法对我国2010年的区域产学研合作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综合技术效率水平为0.846,综合技术无效率主要来源于纯技术无效率;区域产学研合作效率出现东西高、中部低的局面,且技术无效率是中部地区产学研合作无效率的重要原因;地区GDP增长率、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技术市场交易金额占GDP的比重,以及区域内具有Rb-D活动的企业数与我国区域产学研合作效率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