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可看作是《试论古农具图谱的范围及沿革》(见《中国农史》1988年第1期)的续编。历史文献中古农具图谱,其渊源主要有《耕织图》和《王祯农书》,并以此二源形成了两个体系。这两个体系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形成了古农具图谱的历史局面。它们所依据的主要文献《耕织图》、《王祯农书》以及《便民图纂》、《农政全书》、《授时通考》、《天工开物》等含古农具图谱较多的古籍的版本各有流源。  相似文献   

2.
山东济宁市农机所周昕先生编绘的《中国古农具图鉴》百米长卷,不久前制作、装裱完成,并在“首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进行了展览,受到专家、学者的肯定和好评。《中国古农具图鉴》是一巨幅历史科技图谱画卷,是科技与艺术合一的创作,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古农具图谱长卷。全卷高0.33米、长120米,共收入从原始农业到建国前夕近万年间中国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农具史分期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随着农业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农史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少同志对古农具的起源、种类和型制作了较深的探讨。但对我国古代农具的特点、规律和阶段的划分却很少有人深究。人们仍然习惯于旧的分期法,即从横的方面把古农具分为若干大类,如刘仙洲先生的《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和周昕的《农具史话》;或从纵的方面以朝代的更替作为农具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如犁播的《中国古代农具发展史简编》等属于这一类。诚然,从横的方面可以研究中国古代农具自身的特点,从纵的方面可以研究它的发展规律以及在社会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从这一点来看,把中国古代农具分为若干大类作横的研究是可以的。但以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材料,统计了两汉时代我国的农具种类,并讨论了两汉时期我国农具在种类上和结构上的发展。最后指出两汉农具在提高工效、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我国传统农具走上制造、使用机械农具和配套农具上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市场上,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中、小农具供需矛盾相当突出,农民意见很大.为了切实解决好小农具生产中的问题,我们在三台县进行了中、小农具需求及产销调查.调查表明:小农具,大事情;问题很多,不容忽视.一、中小农具供需矛盾的特点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对农具的需求量增大,在开始分户经营的1981年,农民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舍得投资,而且  相似文献   

6.
旱地农业     
<正>我国在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时期的过程中,冶铁技术和铁质农具的发明,使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铁农具与木石农具和青铜农具相比,更加坚韧、锋利、耐用,逐渐成为农具的主体。尤其是铁质犁具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畜力耕作方式的发展,代表了一个新的生产力时代的到来。此后直至魏晋,我国的旱地耕作体系逐步形成,出现了代田法、区种法、溲种法等先进的抗旱栽培技术,北方已形成了以耕、耙、耱、锄相结合的防旱保墒耕作体系。  相似文献   

7.
书讯     
《中国农具发展史》出版由山东省济宁市农机研究所周昕研究员撰著的《中国农具发展史》一书 ,已于 2 0 0 4年 1 2月由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 ,发展农业历来都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新中国成立后 ,也一直视农业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直到今天 ,农业、农民、农村 ,仍然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农业相辅相成的中国农具 ,有着光辉的历史和伟大的成就。基于此 ,山东省济宁市农机研究所周昕研究员在《中国农具史纲及图谱》的基础上 ,经过长期精雕细刻、补充扩展而成为《中国农具发展史》。全书共 1 42万字 ,按照农具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说"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昕 《中国农史》2004,23(3):8-14
耦耕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按农事需要而适当结合的耕作方法。由于它的结合前提必须是两人或两件农具,因而产生了“耦耕”这个名称,凡具有同时使用两个或两种农具完成同一种农艺;或两人、或两具协作完成同一种农艺的耕作方式都可称为“耦耕”,或简称为“耦”。“耦耕”这类工作方式,它在历史上从来没有消失过,只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可能会变换为不同的农具和不同的结合形式。历史文献中的“耦”字,多数情况下不是指农具。许多情况下是“耦耕”一词的缩写,是指的耕作方法,而且是不断变化着的耕作方法。在中国农具发展史上,在局部时空范围,可能出现过名称为“耦”的农具,但没有形成定型的农具传留下来,所以在总结传统农具为代表的《王祯农书》中,也没有称为“耦”的农具。  相似文献   

9.
江南稻作农具文化与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条件高度契合,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稻作农具除了发挥劳动工具的作用之外,已深深融入当地人的生产生活、精神信仰,成为区域文化的组成部分。江南稻作农具的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层次鲜明,从农具使用过程中的各种实用行为习俗表现,到对农具的爱惜、敬畏,甚至视其为沟通天地人神的象征,这些都是农耕文明长久积淀的成果,是传统农耕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文化形式与文化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杨坚 《中国农史》2000,19(4):76-81
大豆制作的酱是我国传统的调味品。由于大豆酱味道鲜美又富含营养,调味佐餐皆可,自然而然古代农农必备之物,制酱在农事中占有重要地位。用大豆制作豆酱。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大多记录在历代农书、通书、类书、本草及各种笔记、方志中。本文通过对资料的爬梳整理,对我国古代大豆酱的起源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古代的大豆制酱技术,重点对《齐民要术》中的大豆酱生产工艺进行研析,从一个方面反映我国古代大豆加工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传统水车中的两种——筒车和井车作为研究对象。关于筒车,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宋元筒车发展的大势和各地区的发展差异,专节介绍了宫廷、贵族对筒车的利用,分析了有关筒车起源研究中的某些疑误、不足和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关于井车,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思路,发掘新材料,作了某些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灌阳农具节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是广西灌阳县传统的农具节。在今年中央1号文件及一系列惠农政策鼓舞下,灌阳农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具节各种农具交易更为活跃。图为3月7日(农历二月初八)灌阳县城农具节上农民选购铁犁的火热场面。灌阳农具节@刘开贵  相似文献   

13.
王永厚 《中国农史》2005,24(2):127-129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事任何生产都离不开工具。农具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学术界和农史界,研究农具及其发展史的人却凤毛麟角,一直以来从未见到一部大型的研究中国农具史的专著。可喜的是,金鸡抱春,2005年1月由周昕编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农具发展史》(以下简称《农具史》)作为研究农具史的新成果填补了这一空白。  相似文献   

14.
自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古农书的整理与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从整理角度来看,大部分重要的古农书都得到有效的搜集、编目、校勘与影印;从研究方面来看,前人对于古农书的研究形成了"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范式,主导了当时的中国农史研究。但是从本世纪开始,伴随着农史研究的"社会经济史"转向,古农书研究逐渐边缘化:一方面,它们不再作为"农业文化遗产"概念的核心,另一方面,它们也不再是农史学者主要依靠的史料。最近,一些学者开始从"知识史"角度重新解读古农书,他们更看重一种古农书及其负载的农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这样一种研究取向可能会给古农书研究乃至农史研究带来新的活力与方向。  相似文献   

15.
名词文库     
国学国学,又可称国故,一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二是指古代国家设立的学校,如太学、国子监。国学指学问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它兴起于20世纪初,1920年代始盛;在中国大陆,文革结束后思想学术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扩大,1980年代后“国学”复起至今。现在,更多的学人是从广义来理解国学的,认为国学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传统的道德…  相似文献   

16.
国外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背景,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背景、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李贵卿一、国外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产生的背景在西方国家工业化过程中,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农业转变。从19世纪起商品性生产迅速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开始运用于农业,新式农具逐步推广,化肥施用量不断增长,农业机...  相似文献   

17.
国外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及对我国的启示李贵卿一、国外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产生的背景在西方国家工业化过程中,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农业转变。从19世纪起商品性生产迅速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开始运用于农业,新式农具逐步推广,化肥施用量不断增长,农业机器也在一些地...  相似文献   

18.
这里的院内苍松翠柏,繁花绿草,湖水粼粼,环境幽雅;这里拥有《中华农业文明》、《中国传统农具》、《中国土壤标本》、《彩陶中的远古农业》、《青少年科普馆》等陈列,有详细展现华夏文明中二十四节气《三幕影院》。  相似文献   

19.
战国时期秦国政府拥有数量众多的官农具,但传世文献中关于其管理的记录却极少。简牍资料显示秦政府的官农具由内史派遣都官协同县廷进行统筹管理,这些农具由工室生产,在公田上被徒隶等人使用之时由司空主管,在私田上被百姓使用之时则由田啬夫负责;官农具在使用完毕之后要归入库中保管储藏,少内和大内则负责对破败腐朽者进行回收变卖。秦政府对官农具有着严格的监管措施和配套保障,使其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了对先进农具的掌控。  相似文献   

20.
周昕 《中国农史》2002,21(2):110-110
“篦形纹”又称“梳齿形纹”是春秋战国时代青铜镰、及耨 (应为推镰 ,另论 )上的一种结构。此类农具多出土于江、浙、沪一带的古吴越地区 ,是一种具有吴越文化特色的农具。有人认为这类镰和上的“篦形纹”是用以为陶器压制花纹的。这恐怕是不对的 ,起码不全对 (另论 )。也有人认为“篦形纹”是这类农具上的一种装饰 ,那就全错了。其实在镰、上设计这种“篦形纹” ,是一种非常巧妙地发明 ,是非常合理而聪明的设计 ,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下面我们就来作以分析。首先需要说明的是 ,由这种“篦形纹”形成的齿 ,虽然从平面上俯视很像锯齿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