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强调城乡统筹、产城互动、生态和谐为特征,这必将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带来了乡村旅游发展理念与思路的转变.以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关系为线索,在全面分析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系统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要求:城乡统筹是目标,生态提升是基础,产业融合是支撑,以人为本是核心.最后结合案例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的科学路径.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通常指人口由乡村地区向城镇地区集中或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成熟的城镇化事实上是以满足人的需求和回应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的。但是,现实的城镇化进程需要面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负荷加重、劳动者素质提升和权益保护问题、农业安全和农业现代化的土地和人力资本瓶颈问题、社会支出财政预算压力加大、城市公共管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主要路径,探求从以下几方面推进新型城镇化:以促进就业为前提选择城镇化路径和进行产业发展规划,以城乡一体化保证农业安全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基础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均等化提升城镇化质量,以户籍制度和公共管理制度改革保证城镇化成果。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城镇化对乡村振兴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经济城镇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其次是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2)产业发展是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乡村发展要坚持以产业发展为导向,推动农业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体系。(3)城镇化对乡村宜居水平、文明程度、治理成效和生活富裕具有重要影响。城镇化对乡村振兴具有经济促进效应、文化传承效应、组织治理效应、宜居水平和生活改善效应。(4)城镇化对不同类型的乡村影响不同。山地和丘陵地区的城镇化对乡村的促进效应主要由经济城镇化即产业的非农化实现,而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不显著。平原地区的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对于乡村振兴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苏晓丽  蒋再松  李建英  李国林 《经济研究导刊》2013,(13):222+252-222,252
农村城镇化背景下,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业对于提升一个地区文化旅游产业整体竞争力和解决三农问题都有重要意义,基于农村现状,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文化旅游业能够实现乡村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具体融合方式包括利用信息技术开拓市场、利用信息技术合理规划乡村旅游景点、借助多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立体展示农村风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5.
邹薇  张震霖 《经济学家》2023,(11):120-128
面向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新时代进一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仍存在定位、发展和分配的三大关键考验,其中定位考验以三农边界的动态界定为主,发展考验包括处理好农业与其他产业、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城乡建设与生态保护等关系,分配考验在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以及实现机会公平。为应对三大关键考验,我国人口、要素、能源、产业和分配将发生新的结构性变革。具体来看,要以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以人口结构和要素结构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开展,以产业结构、要素结构、人口结构三者协同发力深入阐释三农概念的动态定位,以能源结构推动城乡建设与绿色低碳的同步进行,以分配结构变革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下的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动力: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和农村工业化所形成的原始动力,第三产业发展产生拉力,国家政策导向的主导力.贵州铜仁地区城镇化战略:以地脉、文脉为基本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强化城市功能,发挥中心积聚效应;工业发展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与城镇建设规划有机融合,使产业园区与农村城镇化同步发展,实现良性联动;引伸区域产业转移,提升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增强区域城镇化内生动力.通过三个相互融合战略产生合力,达到因地制宜、稳步推进贵州省铜仁地区城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丁伟丰  罗小龙  顾宗倪 《经济地理》2020,40(12):147-154
文章通过采集网络开放数据研究产业空间的扩展过程,以汕头市澄海区中部地区为例,总结乡村型半城镇化地区产业空间扩展的阶段特征,分析产业空间演化对乡村型半城镇化地区发展转型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乡村型半城镇化地区的产业呈现企业数量的加速增长、企业形式的灵活化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趋势,产业空间扩展经历了点式圈层扩展、带状轴向延伸和多中心强化与块状切入三个阶段。产业空间经历了家庭作坊、工业园区与新业态空间的演化,通过促进人口、资本与土地等要素的城镇化,引领了半城镇化地区的功能转型与品质提升,内涵式发展将成为半城镇化地区转型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背景下,城郊乡村位处城市功能和乡村功能交互渗透地带,其产业升级与空间失序之间的张力愈发明显。产业与空间作为乡村发展的关键引擎和重要载体,其相互作用效应必将影响乡村振兴的质量。本文以京津冀地区为案例,对当前城郊乡村产业与乡村空间关系进行研究,指出目前京津冀地区城郊乡村产业发展受限、空间布局破碎化、产业与空间矛盾凸显等问题,并据此提出乡村产业重组与乡村空间重构协同互动、政府与市场在乡村资源配置中刚柔互嵌的一体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工业化进程相时落后性决定了西部统筹城乡发展的特殊性.通过对西部地区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基本态势的评价,西部地区不具备选择经济发达地区的建工补农模式的条件,而应当选择政府主导、财政支持的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推进模式.这一模式的实现路径有:以农村的城镇化、城镇的城市化、农村工业化推进西部地区的统筹城乡发展,完善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0.
刘丹  彭阔东 《经济师》2023,(11):119-121
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能够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文章以闽东福安山区为例,分析了当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现状,发现当地存在产业融合缺乏整体统筹,水果产业与第二、三产业融合程度较低,乡村旅游发展粗放,人才缺乏等问题,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加强各地统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升水果产业融合程度;整合资源促进乡村旅游;多渠道培育乡村发展新型人才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高强  薛洲 《经济纵横》2022,(12):17-24
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着立体式、复合性的多层逻辑关系。基于县域的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基本路径的总体判断。以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引领乡村振兴,需要整体筹划城镇和乡村发展,牢牢把握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这一战略主线。本文梳理了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演进和政策脉络,厘清了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并在剖析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战略举措的基础上,提出城乡协同视角下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城融合”的内在机理与作用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城融合”对中国实现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遵循“理论—模型—实证”的技术路线,探讨了“人本导向”下“产城融合”的含义、机理与作用路径,认为“产城融合”应该是“产”、“人”、“城”三者的融合,而“产”、“城”的协同互促是以“人”为连接点,通过产品及要素市场的价格调节和因果循环机制实现的.实证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大多数城镇存在产业基础薄弱和工业发展缺乏城市功能配套的问题,这不利于产业与城市功能的良性互动和新型城镇化的实现.因此,需控制城镇空间的盲目扩张,围绕“人”的需求,重视服务业匹配,有条件的地区甚至可以适度超前推进以服务业为载体的城市功能建设.  相似文献   

13.
农村工业化模式演变与城镇化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工业化是在传统二元结构体制的历史条件下启动和发展起来的,是我国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特殊工业化形式,与"三农"问题密切相关.农村工业化实践的不断丰富和深化,其内生型的传统发展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与城市工业化加速融合的趋势.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推出和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规模性转移,农民工跨省区远距离大规模流动,将转向分散型的省内流动或就近向小城镇转移.我国城镇化发展重心也随之下移,由过去的以大中城市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小城镇为主.我国特有的农村工业化模式与小城镇化发展路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将给中国农村带来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14.
基于影响乡村发展的人口、土地、产业三个核心要素,进行了乡村转型发展的理论剖析和发展要素转型的互馈作用分析,梳理了山东省不同区域乡村发展要素转型互馈作用分异特征,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调控模式。结论如下:1乡村转型发展是乡村内生发展的推动力与城市发展的外部拉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先导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以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共同推动乡村地区剩余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向非农产业转移,并以此为基础,助推乡村的人口转型、土地利用转型和产业发展转型;21990—2010年期间,山东省"人口—土地—产业"之间的互馈作用机制尚不完善,各要素转型之间存在不协调现象。土地利用转型与产业发展转型和人口转型之间的互馈作用均明显不足,这与研究期间我国的土地财政和房地产开发导向的土地利用转型路径有关。产业发展转型和人口转型之间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互馈作用机制,且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两者之间的互馈作用将逐步增强;3山东省乡村发展要素转型互馈作用存在区域差异,宜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主导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转型路径和转型模式,从而实现区域发展的持续高效转型。  相似文献   

15.
乡村城市化机制研究:以浙北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人口的产业转移和空间集中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愈来愈成为影响根本国策的重要问题。8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发展政策、一直鼓励的是乡村劳动力的就近转移。导致原来广大乡村地区、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小城镇的迅猛增加。面对这种情况、乡村城市化的问题将不仅仅是探究乡村应不应该实现城镇化的问题、而是一个广大乡村地区如何找到一条适合于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以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集中的问题。所以、乡村城市化的焦点问题是农村小城镇发展及其发展机制的问题。1乡村城市化的基本特征分析1.1历史发展经历三个阶段1994年…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农村包容性绿色生态、农业包容性绿色生产、农户包容性绿色生活3个维度考察2010—2020年中国省域层面乡村包容性绿色发展水平,并分析其时空分异性与驱动因素影响。结果显示:(1)中国乡村包容性绿色发展水平呈波动式上升趋势,2017年之前,呈现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的梯度分布格局;2017年之后,中部地区逐步实现对东北部地区的赶超。(2)中国乡村包容性绿色发展存在显著空间集聚特征,高—高集聚区主要位于东部,低—低集聚区则主要位于西部;全国及四大区域内部存在不同程度收敛趋势,东部地区收敛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区域内差距正在缩小。(3)城乡融合发展、农村创新创业、农业绿色基础设施投入均能够提升乡村包容性绿色发展水平,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包容性绿色生活方面。同时,农业绿色基础设施投入对包容性绿色生态存在积极影响。应当持续优化乡村绿色发展政策效能,实现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户参与分享生态价值的协同增效,通过创新创业引领一二三产业高质量融合,以带动乡村绿色消费为着力点,完善和拓展城乡融合发展功能布局与总体规模,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区域协作和绿色融合总体布局。  相似文献   

17.
白晓革  陆辉 《经济师》2008,(7):270-272
产业集群现象与正在实施的农村城镇化进程具有互为交融、互促共进的强关联性。大量研究表明集聚式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空间发展的新模式。这种发展新模式的实质是通过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实现要素的空间集聚。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口的集聚。文章从产业集群与农村城镇化的互动与耦合入手,立足于南通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集群与城镇化进程的实际,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推进两者互动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8.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根基,也是加快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必要保障。文章基于201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影响,并从数字普惠金融不同维度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产业融合呈现出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关系,且存在明显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将数字普惠金融细分为覆盖广度、使用深度与数字化程度三个层面分别检验,发现使用深度与数字化程度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影响同样呈现为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关系,覆盖广度则始终表现为正向促进作用。鉴于此,各地应努力改善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条件,消除消费者适应数字普惠金融的“软硬件”约束,强化数字普惠金融跨区域协同发展,助力农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离不开乡村产业的振兴,探索欠发达地区乡村产业振兴有助于实现我国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战略要求。甘肃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貌类型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常年干旱少雨,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产业,促进甘肃乡村产业经济转型升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论述甘肃乡村产业发展现状,总结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了充分挖掘“寒旱”特质优势,培育壮大乡村产业等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相应路径,以使对促进甘肃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视阈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新型城镇化视阈下新农村建设及其与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联系和路径选择的分析,认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在于融入新型城镇化,要以城镇建设的理念改造提升农村,以城镇的发展辐射带动农村,使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共同统一于城乡发展一体化目标.基于此观点,本文提出在新型城镇化视阈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即应把新农村建设纳入新型城镇化总体布局,着力从建立以现代农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改善生态人居环境等五个方面系统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