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已经成为常识的共产主义的“失败”话语出发,在所谓“历史终结”的新自由主义世界重新探讨共产主义国家的本质,阶级、政党与革命之间的关系.以巴丢和鲁索为代表的西方左翼思想家,出现了抛弃政党政治,追求去中心化的“没有政党的政治”.在他们看来,阶级政党的政治价值已丧失殆尽,党国体制已不合时宜.但我们通过考察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具体历史,意在指出,革命的对象或者说阶级敌人从来就是具体的,“文化大革命”并非革命的终点.巴丢和鲁索等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专政的目的是终结资产阶级专政,只要资产阶级政党存在,阶级关系存在,群众本身的力量还不够强大,这种专政就不可能消失,政党政治就不可能轻易被抛弃.这是我们从“文革”中得到的教训.  相似文献   

2.
国内学术界对凡勃伦思想的研究大多强调其制度分析,忽略了其中更为突出的阶级分析.作为一个结构性概念,阶级分析占据主导的方法论地位,可以对许多制度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而制度总体上是一种状态结果,是有待解释的,因而制度分析只是一种补充.澄清凡勃伦的方法论也蕴含了如何看待非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问题.将凡氏的阶级分析方法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进行比较后发现,凡氏的阶级分析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具有补充作用.因此,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适当吸收和借鉴非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在非本质性的经济与社会现象的分析及相关概念工具的构建方面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程为社会分层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从分配逻辑、个体化和阶级联盟的角度,分析了工业社会与风险社会中阶级阶层的重大改变,并结合凤险社会理论探讨了当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迁,认为要缓解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出现的问题,关键要扩大中间阶层,协调利益分配,加强社会流动;要化解风险社会中出现的危机,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关键在于建立风险防范体系、公平保障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相似文献   

4.
明清封建各阶级的社会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国内外史学界对于中国有没有出现市民阶层,争论很多.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始终是解剖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依据.同时还要知道中国的封建制不同于欧洲的封建制,中国封建各阶级的社会构成与欧洲社会相比较,明显的具有本身的特点,这又是应该认真考虑的一个方面.阶级、阶级关系、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核心.列宁曾指出:“从法国大革命时起,欧洲许多国家的历史非常明显地揭示出事变的真实内幕,即阶级斗争.法国复辟时代就有一些历史学家(梯叶里、基佐、米涅、梯也尔)在总结当时的事变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共产者具有相同的经济和政治地位、相同的利益追求。共产者形成的集合,称为共产阶级。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广大人民处于什么样的经济和政治地位,财产占有情况如何,是否存在共同阶级利益的追求,都是应该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姜丹萍 《时代经贸》2010,(16):236-237
《论联合政府》分析了当时中国国内外形势,总结了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人民进行民主革命的经验,特别是抗战以来国共两条不同抗战路线的具体经验,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实行“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们党领导之下,打败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政治路线。本文从是否应该成立联合政府、成立怎样的联合政府以及对当代政治的启示这三个角度阐述一些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7.
<论联合政府>分析了当时中国国内外形势,总结了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业领导人民进行民主革命的经验,特别是抗战以来国共两条不同抗战路线的具体经验,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实行"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们党领导之下,打败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政治路线.本文从是否应该成立联合政府、成立怎样的联合政府以及对当代政治的启示这三个角度阐述一些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8.
阶级话语的消逝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本文考察了中国阶级政治和阶级话语中的一些历史性悖论,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中国大陆新工人阶级结构性地形成时阶级话语的消逝,阶级概念被限制在小范围的学术界,并被后来流行的社会分层概念完全取代,导致当今中国不可避免的去政治化过程。中国知识分子的当代实践和他们关于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的研究进一步扼杀了阶级话语,抵消了在快速变迁的中国社会中形成的对阶级冲突的新理解。现在对阶级分析的重现,除了一小部分之外,同样延续了去政治化的话语,消解了对中国向全球资本主义转型的可能的批评。  相似文献   

9.
大工地是中国社会生产关系和制度变革的产物,它又如一个缩影,揭示了三十年改革所造成的全部社会冲突和矛盾。被投掷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中的建筑工人,以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剥削的最直接、自发的反抗,顽强地将多方力量遮蔽的阶级结构及阶级对立暴露在世人面前,并呼唤自己作为一个阶级存在的合法性。本文记录了分包劳动体制下建筑工人挣扎求生存的苦难,以及一个新兴工人阶级艰难孕育的历程。  相似文献   

10.
高嵩 《经济经纬》2007,1(1):11-14
笔者分析了马克思的个人观念和阶级观念,认为马克思眼中的个人是自利和理性的,并结成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社会关系;他眼中的阶级是阶级成员间关系的总和,是阶级关系的承担者.马克思强调阶级成员间的关系及阶级关系产生自个人行为选择,个人利益和个人行为是阶级利益和阶级行为的基础,他是从个人入手构建阶级理论的.如果除去西方主流思想孤立的个人观念的教条,把方法论个人主义理解为从个人入手解释经济现象的原则,那么马克思阶级理论,符合方法论个人主义原则的本意.  相似文献   

11.
张静 《开放时代》2003,21(2):109-119
作者通过一个国有企业的职代会案例,分析了社会利益组织化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现实社会参与特征。本文认为,认识到聚合政治利益的公共领域分割问题,对于理解社会公众的参与行为具有特别意义。与阶级政治不同的是,单位政治的利益冲突在单位之间展开;社会个体通过单位成员的间接身份获得利益分享,在这种情况下,单位利益无论主题和参与范围都是有边界的,甚至在多数情况下是特定的,无法提供给单位之外的其他人员共享。  相似文献   

12.
民族和民族主义始终是建构现代国家必须面对的政治问题。民族与民族主义像是双刃剑,既是一种有效的政治动员工具,同时也蕴含着政治分裂的因子。近代以来,民族与民族主义问题深嵌于构建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并将继续深刻影响中国构建现代国家的各方面。在构建现代中国的进程中,民族与民族主义既是整合的动员力量,也是需要审慎面对的冲突之源。本文将以新疆为案例从"权力集中"和"权力渗透"两个面向展现1949年至1966年中国整合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故事,回顾具有社会革命经验的政权通过民族—阶级组合策略整合境内的少数民族地区的过程,讨论整合策略的结构特征。本文还试图揭示在社会主义运动背景下的现代国家构建中处理民族与民族主义的政治逻辑,并尝试探讨其历史合理性和调整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所有制以及由它决定的阶级阶层结构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个重大理论,在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所有制结构和阶级阶层结构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范畴,同时又是历史范畴,所有制与阶级结构的发展演变最终取决于和服务于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所有制结构直接决定阶级阶层结构,阶级阶层结构又反作用于所有制结构。  相似文献   

14.
在众说纷纭的国家观中,黑格尔以其独特、高度抽象、思辨的国家观在政治思想史中占有突出地位.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作为一个在历史上建立了最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思想大师,黑格尔把他的国家与法的思想作为其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的《法哲学原理 》一书中系统地阐释他的法哲学观点.按照黑格尔自己的说法,"这本书是以国家学为内容的……除此之外,它什么也不是." 因此,我们可以把《法哲学原理》这本书的全部内容,看成是他的国家概念从头到尾逐步展开的发展过程.依托此书研究国家观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将从国家形成观,政权观维度对入手对黑格尔的国家观进行归纳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连文妹 《开放时代》2023,(6):118-132+8-9
《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是陈独秀写于中共三大前后的两篇重要理论著作,文章对中共三大召开前后中共的政策主张,尤其是与国民党合作的立场态度作了明确指引,这是陈独秀革命思想的最新发展。他的联合战线思想、国民革命领导权思想,以及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理论等都有时代的特征和发展的视野。然而,随着国共合作的分歧凸显和大革命的失败,中共与国民党的合作政策受到极大的质疑。以今观古,与陈独秀异见者对其思想实践进行了批评,视之为右倾机会主义的思想。然揆诸中共三大前后国共合作的发展和国民革命的走向,陈独秀之思考具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的时代特色,有因事而化、因时而进的现实主义考量。其对资产阶级的认识和对农民革命性的认识,对于后来的革命领导者,如毛泽东等亦有不小的启发。对此,应该历史地、逻辑地看待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所有制关系与阶级阶层关系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所有制关系特别是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阶级、阶层关系的变化.对这些变化,应该按照江泽民"七一"讲话精神,进行正确认识和引导.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就能时时保持党的先进性,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同时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8.
《经济》2012,(10):20
财经新闻每天都在发送海量经济数据。究竟哪些指标我们要格外重视?哪些数据可以牵动市场的神经?哪些数据变动是在提醒我们改变投资策略?浩繁的数字传递的真实信息是什么?如何在第一时间获取这些信息?华尔街日报《股闻天下》专栏作家、英国资深经济学家、市场分析师欧乐鹰写作《解读中国经济指标》一书进行深入分析,引领读者把握经济数据中的奥秘。欧乐鹰(Tom Orlik),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公共政策硕士,《华尔街日报》驻中国记者,该报  相似文献   

19.
陈贵明 《开放时代》2016,(3):98-111
蛊毒传统在闽西的地方政治实践中一直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它更介入并干扰了当地的阶级划分运动。本质上说,蛊毒是将人群区分为"我群"和"他者"的一套社会分类的观念和实践。这种蛊毒观念作为一种知识,为乡民认知阶级概念提供了参照。蛟洋乡民正是通过参照乡村既有蛊毒常识,在人群区分的意义上产生共鸣,从而对阶级概念获得自己的认知和体验。另外,乡民共享的蛊毒观念,可作为集体动员的资源。在阶级划分之前,乡民为蛊毒观念所驱动,早已将畜蛊嫌疑人归入另册。后来运动的开展正好为他们惩治嫌疑提供了合法的平台。工作组为适应形势的需要,接纳蛊毒传统的动员能力,与乡民合谋将畜蛊嫌疑人划为富农。乡村宗教文化与中共政治文化之间这种错位和合谋提醒我们,对于阶级划分的研究不应过于强调自上而下实行的过程,而应更多关注普通民众在具体实践中的介入方式,探讨他们应对政府政策的社会文化资源和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20.
吉宏  杨太康 《经济问题》2007,(10):11-13
在社会转型期,我国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催生着多种财富分配方式,进而形成不同的利益共同体,引致了原有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嬗变,使社会阶级结构演变为阶层结构.在新的社会阶层结构中,各个利益集团和阶层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追求,并引发了各自不同的政治诉求,从而构成新的社会矛盾体系.在新的社会矛盾体系中,人民内部矛盾是其基本的属性,"和而不同"是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