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村落中的公共空间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空间类型,既是村民活动交往的重要场所,又是传承、展现本土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在过去快速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功能和形态却显得千篇一律,缺乏新意,无法满足现代生活的多样化需求。研究基于有机更新理论与特色建设方法,以湖州和孚镇荻港村为面板,解析传统村落在公共空间中的更新实践,探讨村落公共空间特色营造的有效途径,活化村落人文资源,保持村落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伴随着乡土文化生成背景的变迁,农村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何去何从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当代农村,乡土遗存和乡风乡俗依然存在,但乡土文化认同与族群归属却不容乐观。如何在乡土文化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失却了现实动力,乡土文化传承发展遭遇困境的背景下,探寻乡土文化传承新路径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实际上,现代性也给传统文化带来历史性机遇,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存在多种形式。文章以青岛休闲农业为例,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探寻经济在文化传承发展中的可能应用价值,深入探究和挖掘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建构、魅力价值,探求休闲农业打造中乡土文化传承路径,对新时期新农村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也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严晓萍 《经济论坛》2022,(1):99-105
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不仅要保护蕴含人类智慧的传统村落建筑风貌等物质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传承应用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传统村落丰富的文化资源内涵,加大对传统村落各类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整理和宣传,破解保护传承、村民权益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借助文旅融合发展契机,推动区域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传统生活方式聚居的村落,自然生态系统与人文社会系统交融共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环境文化。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村落建设传统破碎,乡村环境文化断裂。建设美好乡村,必须统筹推进城乡现代化,大力弘扬优秀乡村环境文化,合理规划村落建设与保护,实现乡村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5.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社会整体文化的两个重要侧面,二者各具特点,相互对立,但又在根本上相互融通,尤其是作为两种文化之核心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本质上的高度和谐与统一.现代社会文化建设应当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唯有如此,人们的综合文化素质才能得到提高,社会才能健全地、可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隐宿行业不仅仅是在乡村旅游住宿,应注意挖掘隐宿行业中的乡土文化内涵;要保护与传承乡土文化,使文化旅游接地气,实现经济利益与文化传承双丰收;突出隐宿地理区位的天然性、乡土韵味和隐宿业主的乡土情怀是对传统乡土文化的回归和对乡土文化的构建中隐宿的文化内核作用的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7.
在斗门灯笼水乡的设计中,综合利用并深度挖掘斗门区内水乡农业文化资源内涵,弘扬水乡农业文化,将乡土农业景观文化与人工景观有机生态结合,这种基于传统水乡农业文化的现代旅游区景观,将民俗文化作为农业景观的底蕴,开阔出乡土农业文化的现代旅游区新景观。  相似文献   

8.
选择南靖县河坑村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文献研究结合田野调查与村民口述史的方法,就传统农耕时期、工业化农业时期,以及商业化旅游开发时期村落的农业生态系统与生产、生活方式等进行梳理,绘制出对应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示意图。通过不同时期生物、环境、人在整体结构中的位置与流动,分析村落自然环境与社会因素的因果循环关系,从中揭示传统农耕时期独特的生存智慧,厘清各种现实困境的历史过程与起因。立足生态系统的能量学视野,就河坑村世遗土楼保护与村落可持续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李晓斐 《开放时代》2010,(4):101-114
本文以河南省路村为个案,以路村文化大院和关帝庙建设为切入点,在田野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考察了代表国家力量及现代性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民间传统在一个具体农村场域中的不同表述、不同实践及其相互交织的过程。在政府话语中,文化大院代表着先进、理性、科学,“庙”意味着愚昧、落后、迷信,文章指出,表面上是二元对立的“院”和“庙”,在路村村民的实际生活中却并没有截然分开对立,而是呈现出混合交织的形态。文章对在当下社会中如何重新认识现代性与发展话语,如何重拾民间传统的价值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0.
梁明珠  王为 《经济地理》2004,24(4):553-555,559
发展生态旅游项目,除了需要保护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处的环境外,促进人文生态与旅游发展的和谐共存亦是关键的一环。其中,位于生态旅游区中的村落改造与利用,是体现生态旅游中保护乡土遗产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广东南昆山生态旅游区中的某个村落改造利用问题为例,论述了其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并提出了积极协调、依法征地、鼓励村民参与旅游发展、建立经济激励机制、维护原有人文生态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武颖 《时代经贸》2011,(10):58-59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社会整体文化的两个重要侧面,二者各具特点,相互对立,但又在根本上相互融通,尤其是作为两种文化之核心的科学耩神与人文精神在本质上的高度和谐与统一。现代社会文化建设应当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唯有如此,人们的综合文化素质才能得到提高,社会才能健全地、可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槽门村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孕育了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在黔满族文化。槽门村作为百里杜鹃管理区首批乡村振兴示范点,乡村振兴提出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不断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理念。民族地区独特的传统文化经济的产生,催生了民族文化产业,促成了民族地区传统生计模式向现代生计方式的转变,也为传统乡村向新农村转变提供了契机。因此,选择槽门村作为此次研究的主体,意在发掘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在当前乡村振兴过程中,乡土文化应成为乡村振兴的初心、灵魂和方向,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铸魂工程。以乡土文化振兴提升乡村内在涵养,同步推进物质振兴与精神振兴,可以恢复乡村自主造血的能力与振兴动力,实现乡村生产生活与乡土文化的良性互动,从而推动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乡村生态的宜居化,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的协调发展,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文化建设,提高了农民的素质,广大农民的文化和精神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强了极大的活力。通过系统调查、分析和比较皇城相府和太原市小店区、晋中、朔州、运城地区的部分村落在乡村治理中的文化差异、村民整体素质问题、农村文化建设及市场等等,文章从社会、经济等四个方面对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问题,以多渠道、多手段、多形式的方式提升村民的总体素质、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资源建设的投入、充分发挥乡镇治理和村民自制两种模式的作用,达到乡村有效治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空间生产视角下广州里仁洞“淘宝村”的空间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以广州市里仁洞村为案例,通过问卷调查、半结构式访谈和参与式观察获取第一手资料,从资本积累和权力关系视角揭示淘宝村空间变迁过程、资本积累及其背后的权利关系。研究表明:1自1990年代以来,里仁洞村经历了从传统村落—工业村落—城中村—淘宝村的空间变迁,在此过程中其资本累积和权利关系也发生相应变化。2在传统农业村落时期,主要依靠种植番薯、水稻等农产品获得农业资本积累;在乡镇工业化时期,通过把原有的集体土地出租转化为工业生产资料,依靠厂房等供给和分红获取资本累积;在城中村和淘宝村阶段,村政府通过宅基地重新分配和住宅新村建设,村民住房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村落空间也成为资本化空间。3与此同时,以潮汕人为主的外来人员大量涌入,从事淘宝电子商务及相关服务业,本地村民的社会联系弱化,外来者成为权力主体,通过地缘、亲缘关系,形成生产、生活中的权力共享。  相似文献   

16.
郑英伟 《经济论坛》2012,(5):158-160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越来越关注文化建设,但在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般都注重管理制度和人文关怀以及服务意识等方面,很少注重和提及企业文化中的法律因素.西方的法制文明相当发达,他们的企业中法律文化和企业文化是同步发展的.相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却缺少法律文化的意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人治”传统依然存在.本文试图从法律的视角,用宏观分析的方法来构建企业文化,以期引起中国企业家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村落建筑文化通过长期演化和完善,并最终形成了乡土景观,它直接反映了当地人真实的生产生活特征,是一种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体现出了当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小城镇规划是有机的乡土景观结合体,伴随着乡土景观而生,寄托了大多数当地人的思想和生活习性。小城镇乡土景观是城镇社会传统的写照,是城镇居民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来生活经验与“生存的艺术”的写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文化危机和生态环境的日益破坏,乡土景观渐渐的被破坏或同化,人们越来越重视小城镇的乡土景观规划。因此,注重和突出小城镇乡土景观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村庄的发展与交通是分不开的。传统村落沿河而建,其形态与水网的特点密切相关。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村落受到城市文化的冲击,陆路汽车代替水运舟船,村民开始追求现代化生活,原有村庄格局已不能适应新的交通工具,而盲目大拆大建去适应现代生活,也必将导致传统特色的破坏与流失。本文以陈塔村为例,从交通环境的角度,浅谈村庄的规划与设计。旨在探讨如何平衡汽车与建筑、与人的关系,使村庄空间适应现代交通的同时,保留村庄特色,改善村庄公共环境。  相似文献   

19.
在公共环境规划设计中,其整体创造水平的提高是与所处社会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层次密切相关的,并且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反映时代文化气息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从根本上说,在现代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蕴涵着丰富的社会人文内涵与文化形态.本文针对公共环境设计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的氛围营造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如何使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更好的满足现代人的精神享受需求,同时也体现出在公共环境规划设计中现代文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张伟 《江南论坛》2014,(1):48-49
正建设美丽中国,重点和难点在乡村。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角度看,"美丽乡村"建设与近年来被纳入国家文化保护工作重点的"传统村落"保护有着异曲同工的契合点。传统村落,作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生发的文化空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但是由于个别地方政府官员、村落居民等方面对传统村落的属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些不当行为,使得传统村落的保护面临着严峻挑战。不过令人欣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