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企业自身与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我国财务会计理论体系中,有很多制约企业创新能力的现实问题。文章在分析此种问题的基础上,讨论构建新型会计理论的可能性,旨在为会计理论的技术创新模式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与现有文献多从制度环境、企业家能力角度研究企业创新能力制约因素有所不同,从企业投资行为选择这一独特视角,就企业过度投资对自身创新能力的挤出效应进行稳健性检验。基于“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CEES)一手微观数据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在相关因素充分控制的前提下,企业在研发创新领域以外的过度投资对于企业专利产出与产品创新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表明企业投资行为扭曲对自身创新能力形成了较为突出的挤出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过度投资显著降低了企业技术研发投入,不利于企业人力资本结构优化与管理效率提升,这些因素是企业过度投资抑制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渠道。为此,建议通过营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抑制企业过度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3.
于忠发 《时代经贸》2007,5(12Z):96-97
企业规模是由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制约的,在既定外在因素下,影响企业规模的内在因素主要是企业家的制度创新能力。本文从企业理论和制度经济学角度阐述了企业家的制度创新能力在企业实施规模扩张战略的作用并略述了中国企业制度创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企业规模与成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企业成长是西方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制约企业成长的因素极为复杂,既有内部的、经济性的制约因素,也有外部的、制度性的制约因素。在现阶段,加强对企业成长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仅对企业规模与成长性的关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技术创新关乎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软件企业必须对自身内外部环境有一个客观的把握,对企业成长周期有准确的诊断,从而形成一个清晰的技术创新战略,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文章借鉴霍尔三维结构的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软件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外部环境、自身创新能力、企业生命周期,构建了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三维分类模型,为软件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国内外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企业成长问题,本文在企业内生成长理论的基础上,以特变电工为研究对象,对影响特变电工快速成长的技术能力、企业家能力、组织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学习与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自主品牌创新能力的内涵与影响因素,从国家、企业和综合角度,提出了政府与企业互动下的自主品牌创新能力提升路径;并构建了自主品牌创新能力提升滞障的兰花模型,分析目标不一致、不确定性、资源制约、主体缺位四方面的滞障因素,进而提出促进自主品牌创新能力提升的政策框架,为我国自主品牌创新提供决策借鉴。  相似文献   

8.
朱和平  王韬 《经济论坛》2004,(23):52-53
客观地揭示中小型高技术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促进这些因素发育和成长,对于促进我国中小型高技术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研究中小型高技术企业成长性的主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武钢技术创新的核心部门--武钢技术中心11位资深课题负责人的深度访谈,本文重点探讨武钢企业内部技术创新核心能力的各关键性因素,并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让企业能够全面系统分析自身创新能力,发现技术创新的薄弱环节,从而有针对性的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生物进化论、突变论和复杂性理论等科学研究表明,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客观物质的发展演化过程,这种过程一般包含两种模式--渐变与突变.本文认为,企业作为人为构建的复杂的经济系统,其成长过程也遵循这样的规律,即企业成长具有两种模式--渐进式成长和突变式成长.根据对影响企业成长因素的分析,本文认为,企业实力(核心能力)是企业成长中的渐变因素,而机遇则是突变因素,从而构建起企业成长的分析模型.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当渐进式成长方式的影响要素占上风时,即企业主要发挥核心能力作用时,企业成长就表现为渐进式成长;当突变式成长方式影响要素占优势时,即企业主要依靠机遇管理作用时,企业成长就表现为突变式成长.企业在这两种成长机制的交互作用下不断演化,最终实现成长.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企业视角,以《全球品牌100强》中的国际品牌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国际品牌价值成长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企业的经营绩效是国际价值成长最重要的驱动因素,创新能力是其主要驱动因素,营销活动对国际品牌价值成长的驱动作用不确定。这将对指导我国企业培育和发展国际品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事件系统理论,应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以两家本土知名制造企业为纵向研究案例,揭示创新氛围、创新能力、创新开放度在创新质量提升中的作用,可为其它制造企业提供指导。研究发现:事件空间、事件强度影响制造企业创新能力,企业在被动性事件中通过利用性创新能力识别创新机会,在主动性事件中通过探索性创新能力获取创新机会和资源;创新氛围有助于促进利用性创新能力向探索性创新能力转变,创新开放度有助于提升主动性事件对创新质量的促进效果;在制造企业成长历程中,被动性事件和主动性事件的交互作用形成创新质量提升的正反馈,被动事件变少、主动事件变多,创新质量得以提升。研究结论对中国本土制造企业如何在复杂动态的事件环境中进行创新管理、促进创新质量提升具有一定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3.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高科技企业的高速成长问题逐渐引起专家学者、 企业家和政府部门的关注.本文在传统企业成长理论基础上,建立了高科技企业核心能力、 网络能力和融资能力对高科技企业成长驱动因素模型分析了高科技企业成长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中小企业跨越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实现代内成长,是达成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战略步骤。以河北省为例,应用文献研究与问卷调查的方法明确了影响河北省中小企业代内可持续发展的促进因素与制约因素,建议企业应从管理制度、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方面提高内在成长能力,同时督促政府相关部门从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拓宽新的融资渠道,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环境三大维度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这一区域性研究结论为提升我国其他省份乃至全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能力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5.
合作创新与中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合作创新能够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是实现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现阶段我国企业合作创新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主要包括我国目前的市场结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和信誉机制不健全,针对这些因素本文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科技型小微企业往往重视技术革新这一“硬件”,而忽视商业模式创新这一“软件”,最终导致企业难以盈利。首先利用元分析方法提炼出科技型小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14个影响因素,然后运用解释结构模型分析14个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构,结果表明:企业组织学习能力、企业创新人才状况、企业营销能力、融资环境、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公司战略改变、用户需求变更、合作伙伴变动是表层直接影响因素,产品创新能力、流程创新能力、链条创新能力是中层间接影响因素,创新政策支持力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深层的根本影响因素。科技型小微企业在开展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中,不但要利用外部条件增加商业模式创新途径,而且要加强企业自身修炼以提升核心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技术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最大障碍是资金约束.本文通过分析制约金融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探寻完善企业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事件系统理论,应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以两家本土知名制造企业为纵向研究案例,揭示创新氛围、创新能力、创新开放度在创新质量提升中的作用,可为其它制造企业提供指导。研究发现:事件空间、事件强度影响制造企业创新能力,企业在被动性事件中通过利用性创新能力识别创新机会,在主动性事件中通过探索性创新能力获取创新机会和资源;创新氛围有助于促进利用性创新能力向探索性创新能力转变,创新开放度有助于提升主动性事件对创新质量的促进效果;在制造企业成长历程中,被动性事件和主动性事件的交互作用形成创新质量提升的正反馈,被动事件变少、主动事件变多,创新质量得以提升。研究结论对中国本土制造企业如何在复杂动态的事件环境中进行创新管理、促进创新质量提升具有一定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9.
王建英 《经济论坛》2011,(11):105-107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而目前河南省企业整体创新能力不足。本文深入分析了河南省企业自主创新现状,找出了其在自主创新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制约创新能力提高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受完美假设的制约,新古典理论体系内在地忽略了企业成长过程和其自身能力,也无法对经济系统的复杂性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因此,企业成长仍然是一个具有很强"黑箱性质"的问题,学术界对其内在成长规律的认识也相当匮乏。为增强理论模型对企业成长过程的解释力,将异质性资源这个笼统而抽象的概念具体为知识资本,内生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过程中,从概念层系、经济环境、行为假设等方面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动态演化理论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