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叶蕾 《发展》2014,(9):95-96
正灾难新闻,具备了深度报道选题的所有条件,灾难是一个时期的热门话题,时效性很强,深度报道必须关注并传递大众看不见背后的信息。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交界处发生6.6级地震。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级媒体,及时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不仅仅通报灾情,更是以新闻媒体独特的传播、监督、舆论引导功能采制播出了一系列优秀的深度报道,详尽分析地震的成因、影响等,挖掘震区感人故事,充分反映了我国新闻媒体在灾难报道中所做的努力与进步。  相似文献   

2.
灾难性事件的不可预测性、破坏性以及广泛的社会性,人性的善恶美丑、世间是非曲折都能被反映并彰显出来。而这对于灾难新闻报道对于新闻媒体以及媒体工作人员,需要具有很高的新闻职业素质和高尚的社会责任感。
  灾难的突发性以及不可预测性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巨大的伤害,同时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灾难所带来的破坏不可能仅仅考一个人的能力去挽救,这种困窘的局面的解决需要社会的广泛援助。而这时一篇好的灾难报道往往能唤起社会对灾情的广泛关注,运用它其中包容的人文关怀思想,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新闻图片、文字、标题,展现出灾区人民的精神状态及物质需求。富有人文关怀思想的灾难报道,往往能不露声色的将想要表达的情感融于其中,这种情感也绝不是单纯的煽情,而是一种对人性关怀的真情流露。既准确的传达了灾情信息又为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组织救灾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杨晓峰 《发展》2006,(12):98-98
毫无疑问,大众传媒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发生在今年5月29日的兰州火灾事故,媒体报道张弛有度,起到了疏导公众情绪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文关怀思想引入新闻报道是从20世纪末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尤其自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的报道以来,人文关怀思想在新闻报道中日益彰显其重要性,但在灾难报道的体现人文关怀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偏差。随着信息传播的高速化,广大受众越来越能便易地获得灾难的实时动态,这对新闻媒体无疑又是一个挑战。在这种情境下,在灾难报道中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人文关怀理念,提高媒体人使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树立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类型分析和叙事分析的方法,结合图像学的基本原理,归纳和总结了以《新闻调查》为代表的新闻类型中灾难新闻的视觉形象语言特点、叙事结构和建构的象征意义,从而揭示了自然灾难新闻使用社会化的语言构建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罗庆林 《理论观察》2006,16(2):41-42
中国、日本两国的现代化虽然在同样的背景下几乎同时启动,却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两国民族主义在排外、维护本国固有文化和建设民族国家三个层面上的明显差异,是导致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中日两国的大学生就业现状为中心,比较了两国就业现状的差异,并分别阐述了其就业现状的成因,归纳总结了对我国改善大学生就业难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周亮 《魅力中国》2013,(22):304-304
现实世界多种多样,姨纷多彩,在描绘世界的时候,会用到许多的色彩词。作为个民族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文化、语言、象征意义。通过和汉语的对比,发现两者存在着大量相似的色彩词。同时也有着很多表示特殊意义的词。例如:“赤字”在中日双方都表示入不敷出、亏空的意思。但同时汉语中有“红运”中的“红”并非表示颜色,而是“幸运”的意思。同样的日语中有“赤線区域”“赤新固”这种说法。这里的“赤”同样也不是表示颜色,而是“低级、下流”之意。由于表达的不同,表现出了不同的意思。反映出了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  相似文献   

9.
观光农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但又是一个对环境高度依赖的产业,任何的急功近利都会使其陷入毁灭之境,如何合理地保护和开发好观光农业,中日两国在思路和做法上都有比较大的差别,了解这一差别,对我国观光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0.
中日两国国民之间好感度低,相互之间也缺少了解。这不仅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也有中日媒体宣传报道片面的因素,这无益于中日关系的发展。加强中日文化和人员交流与加强中日新闻媒体的理性报道与合作,则是改善两国国民感情,促进相互理解和信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汉语和日语的省略方式是各自取出具有代表性的语素来组合构成的。由于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特点,所以其缩略方式也存在不同之处,汉语的一些略语在日语中不存在;汉日略语形式相同、意义有别;同一词汉日省略形式不同;日汉原形不同,省略形式相同,意义有别;日语中无汉语原形,而有其省略形式,意义有异同;日汉原形及略语均有细微差别,但意义相同可类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外媒体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屡屡碰撞与交锋,为了更好的应对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对抗,我们需要对其成因进行研究。在形成舆论对抗的诸多成因中,分析不同媒体的报道风格最具有可控性,也是在短期内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本文试图通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新疆七五事件进行分析,以期从对信源的态度,以及文字属性两个方面,总结出突发事件中舆论对抗的形成的一些原因。  相似文献   

13.
王冲  刘斌 《老区建设》2010,(8):24-25
中小学校舍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汶川地震将中小学校舍的弱势暴露了出来。文章通过对比分析中日两国中小学校舍的抗震效果和抗震体系的差异,提出了增强中小学校舍抗震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中日两国恢复邦交正常化25周年。就当前日本经济和中日两国经济合作的情况和发展谈几点认识。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变化,使日本的经济正在走向同亚洲合作的道路首先,由于亚洲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和对进口需求的日趋扩大,使世界贸易结构正在发生着变化。在gO年代以前,美、欧、日被看作是世界三大贸易中心。但是,从1990年以来,由于亚洲10个主要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指韩国、中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尼、菲律宾、印度)的经济快速发展和对进口需求的日趋扩大,使世界贸易形成了四大中心。根据有关国家商…  相似文献   

15.
贾元  曹振华 《魅力中国》2010,(34):113-114
“5.12汶川大地震”是现代社会中一个突发性危机事件,对于我们整个民族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灾难,对新闻媒体而言则是一次巨大的考验。这类事件由于其发生的突然性,巨大的破坏性和涉及的范围之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从危机事件的角度审视在这一巨大灾难中媒体的表现,我们能够发现媒体在突发性重大事件报道中的社会责任感。本文就是以媒体对汶川大地震报道为例,来揭示媒体在危机事件的传播中应担负的责任和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日两国经济业已形成密切的合作关系,这不仅对两国都有很大益处,而且对恢复世界经济而言也是一种尽责任的做法。2012年的世界经济给人的感觉是走在危险桥梁如履薄冰的旅者。欧洲国家债务危机、美国的"财政悬崖"、日本的经济萧条,以及世界性经济景气低迷导致新兴国家经济增长放缓等等,出现了诸多危  相似文献   

17.
在甲午战争之前,中国已经遭受了半个多世纪的侵略,由于晚清政府的消极应战政策和自视“天朝”的盲目自信,到了19世纪末战争爆发的时候,旧中国基本已经走到了内忧外患的亡国边缘,幸而战争的失败终于让莫谈国事的书生和一众爱国人士们开始怀疑“天朝的威力”,并开始思索国家未来的命运。100多年前的甲午战争纵然已成过去,但对中华民族来说,这仍是是一场巨大的历史灾难,战争给中国留下的阴霾也曾长期弥漫在人们心中,当今的中国正在快速发展,但我们没有理由忘记甲午战争给我们带来的历史教育意义。本文试图从民族灾难和民族觉醒,以及这场战争给日本带来的影响分析这场战争对中日两国的影响,从而鉴史知今,警醒后人。  相似文献   

18.
从中日电机电器产业内贸易看两国分工的趋势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在2001年,中日两国向对方出口最多的商品均是电机和电器产品,即海关HS分类85章商品,这使得用产业内贸易的方法来分析中日国际分工格局成为可能。本文讨论了产业内部分工与产业内贸易的关系,测算了中国对日本HS85章商品的产业内贸易的指数,比较了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在HS85商品上的产业内贸易的特点。作者认为,中日HS85章商品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外国对华直接投资。作者最后认为,只要中国的加工贸易政策不变,中日产业内贸易将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文化产生的基础、同时也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当然在语言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性别的差异.本文主要以汉字中的女旁汉字以及第三人称“她”和“彼女”这两个方面为中心,深入分析中日两国汉字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  相似文献   

20.
行政人员作为国家公共行政权力的执行主体,其自身的道德、品行构成直接影响其行政行为。由于行政人员角色的双重性、责任的双重性、价值取向的双重性等因素使其在具体行政行为中经常处于一种伦理困境中,因此对行政人员的伦理困境分析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以具体行政人员即城管执法为例分析行政人员的伦理困境,从行政伦理的起源、产生的必要性、我国当前出现的行政伦理困境进行阐述,并对如何加强我国行政人员的伦理建设提出构建路径及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