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琼 《魅力中国》2013,(11):330-330
我国电视媒体在市场化发展的大背景以及经济利益的趋势下,某些媒体置媒体道德于不顾,一味以庸俗、低俗、媚俗的节目内容来博取观众的眼球,节目道德滑坡现象严重。而以宣传社会主义道德为宗旨的道德建设类电视节目呈现数量较少,质量较差,特别是媒体道德失范,由此本文通过对央视《道德观察》栏目在保护参与者隐私权.以及避免媒介舆论审判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媒体人应如何保障节目道德水准,以及媒体人遭德对于道德类节日乃至整个电视节目的道德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贾勇哲 《魅力中国》2011,(10):293-293
电视新闻杂志节目,是指按杂志的方式组织、编排内容,以传播深度新闻为主,同时兼顾其他社会功能来满足受众多方面需求的电视节目类型。这类节目实际上属于资讯类新闻和评论类节目的结合体,让受众在了解新闻事件本身的同时。也从深层次的背景分析以及事件走势的解读中收获各方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以媒体传播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及作用,探讨了运用电视手法制作专题片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指出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弥补文字所带来的视觉缺失、声音缺失等所不及的更多感官的冲击,为研究者提供更多视角的研究课题,也可提高受众人群的兴趣,达到全民性参与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媒介市场的不断细化,频道资源重新调整定位,电视频道的专业化使受众细分化明显,对电视节目和节目主持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有思想、有特色、专业突出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出现是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主持人进行专业化管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冯旭生 《理论观察》2009,(4):174-175
一般来讲,每个电视节目都有它特定的收视群体。不可能人人皆宜,又个个喜欢。但对生活服务类电视节目来讲,每个电视节目都有它特定的收视群体,不可能个个皆宜,又人人喜欢。就生活服务类电视节目来讲,由于它提供的信息是直接作用于受众个体的,所以,节目内容越符合当前的最新潮流,就越容易被接受,受众率也就越高。对此笔者来谈一下生活服务类电视节目的最新潮流和趋势。  相似文献   

6.
节目编排在电视媒介中是作为电视文本充盈频道的重要手段而存在的,其充分体现了电视传播者的品位、意志、营销策略以及对受众的态度。在我国当前的电视媒体界空前繁荣且竞争激励之时,应坚持以"观众为本"的电视理念,在高度重视新颖独特的节目形式和精彩的节目内容,电视节目的编排也同样重要。因此,采取合理策略对电视节目进行安排,不仅有利于节目在电视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优胜,而且对电视节目编排的理论与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郭雯雯 《魅力中国》2010,(3):342-342
了解媒介融合环境下电视节目传播的新特征,对于节目提供商和集成运营商都是十分必要的。对于电视节日制作者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始终明确自己的定位,明确目标受众的需求,同时了解本平台的传播特征,这样才能以最合适的形式提供最能满足受众需求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冯艳丽 《魅力中国》2010,(31):122-123
电视节目作为特殊文化产品,营销是使其走向市场、走向受众的重要一环。而营销或称宣传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电视包装。提升产品知名度,创建品牌节目,通过包装把节目、频道推广出去。目前,栏目的个性化、节目的精品化为电视节目的总体包装提供了前提,电视节目包装反过来促进电视节目品牌化体系发展。  相似文献   

9.
非遗传播对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十分重要,随着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逐步实施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益重视以及文化科技融合的逐步深入,当前非遗传播面临着困境与机遇共存的新局面。在融媒体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本文以国家级非遗海宁皮影戏的传播为例,探索四种新型传播模式,整合新旧媒体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装备资源,实现资源、内容、渠道和受众等方面融合,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0.
节目主持人其自身的语言风格往往是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体现和升华,对于节目质量的提升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主持人是电视节目与受众之间相互联系的直接载体,而语言风格更是节目主题的直接体现。通过不同内容的节目表现自身的文化底蕴、语言风格,使之吸引更多的受众,从而创建属于自己的品牌节目。  相似文献   

11.
广播电视是现代化社会最主要的传播媒介。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修养直接影响到受众的情感、思维和电视节目的宣传效果。主持人要长期不懈地努力,执著地追求,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艺术修养,才能成为一名出色、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  相似文献   

12.
受众是电视消费的主体。所以,充分的了解受众的心理是制作出成功节目的必要基础。电视节目的播出就是满足受众的需求,所以了解受众的需求是策划节目的关键。从受众心理的"求真、求知"等各方面着手研究受众,充分的了解受众的心理,才能明白受众的需求,从而策划出受众真正喜欢的节目。  相似文献   

13.
廖婧 《魅力中国》2009,(22):166-166
节目主持人,是广播电视节目在演播阶段的组织者、指挥者,是节目与受众之间感情与信息交流的桥梁纽带。节目主持人作为媒体与受众之间联系的直接中介,在整个节目中起着主导作用。随着受众对媒体的理解和对信息需求的变化,节目主持人被不断地赋予新的意义,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本文从受众诉求角度来看节目主持人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4.
周子涵 《魅力中国》2010,(34):112-113
电视是声像传播的媒体,主持人要想准确生动地表情达意,仅仅依靠有声语言是不够的。本文从电视节目主持人态势“语言”的构成入手,对电视节目主持人态势和语言的特点及现象进行具体阐述,旨在规范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态势“语言”,使主持人可以更好的与受众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15.
随着电视频道的增多,电视节目推陈出新,不同类型、不同定位的专业化频道和个性化节目不断涌现,电视行业的竞争也越演越烈.因此,创新电视节目就要迎合受众,能吸引住受众的眼球.也只有这样,才能拓展受众市场,提高收视率.  相似文献   

16.
当中国媒体进入本土化的电视传播时代,一种以本地区受众为传播对象、以所在区域为目标市场、以本地新闻、文化为传播内容并以本地方言为语言表达方式的节目形式—方言节目逐渐升温。这种节目,以其乡音的亲切化、内容的本土化、取材的民俗化,大大迎合着本地观众的收视心理。河南方言在电视化的传播过程中,需要在内容与形式结合后,在语音面貌风格化和语言环境本土化的基础上,才能蓬勃发展地方电视台的方言节目。  相似文献   

17.
沈敏捷 《理论观察》2010,(2):176-176
评论类新闻电视节目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随着我国电视媒介总体水平的增强.节目编摄人员电视意识的进步和社会舆论监督环境的宽松.近年来,这类节目的发展速度犹如“雨后春笋”。到目前为止,我国各地各级有实力的电视台.几乎家家都办起了这类节目.随着其传播面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8.
冷嘉铭 《科技和产业》2023,23(14):59-65
针对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和保护面对的现实问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数字化路径进行深入分析,对岭南传统艺术影像档案库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实践研究得出,新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保护应当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借助新媒体平台为非遗保护传承赋能。通过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档案库的建设等多种方式,让数字化技术应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当中。  相似文献   

19.
郭海洋 《新西部(上)》2009,(10):174-174,172
方言电视节目作为一档具有地方特色的原生态节目,农民观众对其具有较深的心理认同感。因此,方言电视节目应积极培养农民观众这个潜在的受众群,以取得最大化受众。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个电视节目要想办出特色,受观众欢迎,定位的准确与否是关键。儿童节目也不例外。归纳起来,节目定位的依据大体有三个:一是根据受众对象定位,二是根据节目内容定位,三是根据节目形式定位。儿童节目定位的依据主要就是它的受众对象即观众。儿童电视节目应成为孩子们课余的伙伴,家庭的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