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八年抗战,在重庆这个大后方,除留下无数的故事,也谱写了中国抗战文化史上最华丽的乐章。当年,从华北、东北、华东等沦陷区颠沛流离、辗转千里转移至"陪都"重庆著名文化人以及莘莘学子何止千万。在国破家亡的异乡,在两江环抱的山城,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书写着保卫故土与赞美和延续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脉,并为恢弘的抗战文化史留下了不朽的传奇。  相似文献   

2.
李炼 《今日重庆》2014,(17):26-29
八年抗战,在重庆这个大后方,除留下无数的故事,也谱写了中国抗战文化史上最华丽的乐章。当年,从华北、东北、华东等沦陷区颠沛流离、辗转千里转移至“陪都”重庆著名文化人以及莘莘学子何止千万。在国破家亡的异乡,在两江环抱的山城,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书写着保卫故士与赞美和延续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脉,并为恢弘的抗战文化史留下了不朽的传奇。  相似文献   

3.
姜彬  关庆凡 《理论观察》2014,(10):64-65
作为有组织抗日第一战"江桥战斗"的爆发地——齐齐哈尔地区遗留了大量抗战遗址、遗迹。这些抗战文化遗产对于齐齐哈尔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实证。通过实地调查,广大市民十分乐于获取抗战的相关知识,但途径匮乏,知识含量偏低,且存在内容不准确的问题。因此,采用多种途径,各部门通力合作,大力普及齐齐哈尔地区抗战文化知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熊怡 《今日重庆》2011,(12):64-65
在抗日战争爆发80周年之际,2011年11月26日至28日,“中日战争厦抗战大后方史料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璧”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在西南大学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5.
东北少数民族抗战红色文化是十四年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少数民族同胞在艰难的抗战斗争中创造的先进文化,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东北少数民族十四年抗战中形成的抗战红色文化在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现代化强国、增强民族团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抗战期间,郭沫若在重庆有两处旧居,一个在渝中区天官府10号,还有一个在沙坪坝赖家桥全家院子。如今,这两处地方,被定为“重庆郭沫若旧居”,对外开放。从1938到1946年,郭沫若身居重庆8年,他创作了震撼中外的多部话剧。当时,重庆虽不是战区,但由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共产党南方局设于重庆,重庆成为抗战时的首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指挥中心。  相似文献   

7.
文化     
《今日重庆》2013,(1):10-11
2012年12月10日,西部12省区市抗战大后方历史档案史料汇编工作会暨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档案中心授牌。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新疆、西藏等12个省区市档案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相似文献   

8.
重庆的解放碑是一座具时代意义的纪念碑,不仅反映重庆的历史文化,也反映中华民族共同抗战的文化艺术。解放碑是第一次真正超越阶级、党派和个人之上用抗战鲜血创造出来的划时代的纪念碑。解放碑建筑风格和浮雕书法虽几经变化,却体现了半个多世纪重庆文化的今昔,它向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展示,这里曾经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艺术价值。解放碑是艺术家浓缩的符号,是重庆跨世纪的时代艺术。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云集桂林的美术工作者形成一支坚强的文艺战斗队,为中国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作为一种文化,桂林抗战美术具有满足现实需要、共同认知、自觉规范和审美导向等诸功能。  相似文献   

10.
苏原 《中国报道》2010,(4):100-103
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中国的抗战外交是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另一种抗战,没有刀光剑影,却依旧杀机重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