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位于海南省中部翡翠城通什市北面的牙蓄岭半山腰上,是一个以收藏、陈列和研究海南黎族、苗族和回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文物的综合性博物馆.亦是目前省内开放最早的省级博物馆.海南省民族博物馆筹建于1981年7月,峻工于1985年12月,1986年10月1日正式开馆.本馆前称为“海南黎族苗族自治洲民族博物馆”.1987年海南建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洲撤销后,改称为海南省民族博物馆.  相似文献   

2.
李利 《改革与开放》2011,(24):100-101
本文借用丰裕与低度的概念来展开我对海南毛感高地黎族经济生活的描述:对海南黎族来说,大自然赋予的资源是丰裕的,当地黎族通过采集、狩猎、捕捞、农耕、家庭副业和养殖,对当地资源进行了充分利用,但相对于工业社会的经济发展来说,黎族经济无疑处于落后与低度生产的阶段。本文试图通过对当地经济生活的描述,利于人们从"主位"立场来理解海南黎族的经济发展,而不仅是"客位"的扶贫,更不应是简单地否定。海南黎族的低度生产有历史的和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等方面现实的复杂因素,要实现其高度生产还需要回归其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3.
尹正江  李颜 《科技和产业》2009,9(1):12-15,40
乡村旅游的发展,在推动农村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以乡村旅游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一种呼声。海南中部民族地区是黎族、苗族主要聚居的区域,长期封闭,经济落后,但黎苗文化及其原生环境却独具特色,在这一地区发展黎苗文化生态乡村旅游十分必要和可行。文章首先提出海南中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定位——黎苗文化生态,然后进行发展黎苗文化生态乡村旅游的必要性、可行性和SWOT分析。  相似文献   

4.
文化整合是做强做大企业的灵魂,文化整合的成功与否是实现企业有效发展扩张的关键.通过对创大集团成功实施全类型的企业文化整合这一典型案例的研究,要想有效实现企业文化应做到:文化整合的主体必须过硬、文化整合的理念必须先进、文化整合的内容必须明确;文化整合的方法必须科学.并需总结和提炼出企业文化整合的"六步法".  相似文献   

5.
在过去的两个月的时间里,我省大型黎族歌舞诗剧《达达瑟》在京、津、沪、穗以及省内市县的巡回演出。这无疑成了椰城热议的文化焦点。在海之南,新石器时代中期,百越人中的一支“骆越之人”渡过琼州海峡,迁居海南岛。他们是黎族的先祖。黎族人凭着坚韧、顽强、勤劳、智慧的民族性格,在炎荒的孤岛上披荆斩棘,开天辟地,春稼秋穑,冬狩夏猎,生息于斯,繁衍于斯。虽然许多古老的习俗已像繁花渐次般远去,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宝贵的民族精神,仍将不断影响和激励着一代代生生不息的海南儿女……载歌载舞,宣传海南赶鸟的寮棚、硕大的斗笠、…  相似文献   

6.
海南黎族民俗旅游开发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宇  罗艳菊  毕华 《特区经济》2011,(4):166-167
民俗旅游属于高档次的文化旅游范畴。黎族作为海南特有的民族,以其独特的民俗风情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本文在对黎族民俗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黎族民俗旅游开发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陈刚 《中国集体经济》2007,(10):188-189
据有关资料统计,全球范围内失败的跨国并购案例中,有80%是由于文化整合不利所导致的.这是因为企业文化的整合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8.
王哲 《特区展望》2002,(3):42-43
●黎族被认为是海南岛上的原著民。但,即使被称为原著民的黎人,也是划着独木舟,从大陆渡海而来,他们便成为海南的第一代移民●史前时期,海南岛的居民已不下1万人,包括了黎族、壮族等民族●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的向海南岛移民,发生在汉代  相似文献   

9.
信息高速公路将引起社会结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以来,人类已经历了采集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这些都是属于物质文化,而今天的信息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将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文化——信息网络文化,这是一种建立在物质文化基础之上的精神文化;这是一种由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以及由这些技术派生出的社会基础结构带来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变革,  相似文献   

10.
海南岛是中国最具地方特色的地域之一,四面环海,但拥有众多岛外移民.海南岛原住民的地域文化、 移民各自带来的自身地域文化、 岛屿文化、 海洋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等,在这座美丽的小岛上碰撞、 交融,在千百年的历史变迁和地理位置人文景观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海南文化.作为岛屿文化典范的海南文化既有其保守的一面,更有着内陆地区少见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1.
海南地处中国的最南端,由于海南的地域特点、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等与内地不尽相同,因此,在精准扶贫方面,海南表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海南特色的精准扶贫之路.海南精准扶贫的路径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以精神思想扶贫改变安贫乐道的"岛民思维";以生态移民扶贫实现生态保护的现实需要;以生态旅游扶贫开发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以农业特色产业扶贫挖掘丰富的热带农业资源;以教育扶贫弥补先天薄弱的教育基础.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越来越多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但是,旅游真正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旅游能够快速形成一个新兴产业,还是近二十年来的事情.作为资深旅游文化传媒人——陕西时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的王保牢先生,不仅是这一历史的见证者和实践者,更是这一历史的推动者. 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延续、繁荣强盛的血脉所在.王保牢先生对中国旅游文化一直心存敬畏,始终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推动着他把弘扬民族文化的事业坚持做好.  相似文献   

13.
一、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今天,世界文化进入了文化整合的阶段,而体育文化也与各种形式的文化相交融,不断地吸收与吐纳,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在历史的车轮行进的同时,东西方两大文明的碰撞,交融,与借鉴,也为双方体育文化的磨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财富.  相似文献   

14.
“乐东县黎族农民羊永生的剪纸作品《磨谷》出国了!”《全国首届民族民间剪纸大将赛》、《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全国“艺术之乡”艺术精品展示》等国家级展览,都有乐东黎族农民的剪纸;海南电视台曾2次专题拍摄报道,乐东黎族农民剪纸搬上屏幕;不久前,由海南省群众艺术馆编、海南出版社出版、全国新华书店经销的《海南黎族现代民间剪纸》画集中,选入乐东县黎族农民创作的近100幅作品……,这些花心血、磨精神、用辛勤汁水浇出来的民间艺术  相似文献   

15.
酒泉,是丝绸古道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悠久的历史文化、淳朴的乡风民俗,孕育了特色鲜明的酒泉酒文化. 一、因酒得名的丝路古郡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命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进兵河西走廊,大败匈奴,收千里河西地区为汉王朝的统辖范围,并正式设立了河西走廊最早的行政机构——酒泉郡.两千多年来,酒泉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桥头堡,在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着任何一个地方都无可替代的作用,创造了诸如敦煌文化、丝路文化、长城文化、民族文化、简牍文化、五凉文化、航天文化等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古代飞天和现代航天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交相辉映,折射出酒泉古郡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的各地商帮,一度呼风唤雨,左右行业经济;他们曾经官商一体,操控国家财源;他们自创流派,成为中国商人精神的载体;他们经历起起伏伏,但始终在延续商业经济血脉有人说这是一个人的成功,也有人说这是一群人的成功,更有人认为,这是一个阶级的成功,他们打造出商业发展的传奇。 安徽人杰地灵,文化灿烂,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雄霸中国数百年的徽商,创造了世人瞩目的商业奇迹,曾经为皖人赢得了“天下无徽不成镇”的美誉,谱写了流传世人的经济篇章本期“商”系列以多元的历史文化视角,再现了徽商的辉煌历史及其所承我的深厚的徽州文化,并通过今天活跃在世界各地的徽商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商业文化图像。[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余海永 《发展》2011,(4):78-79
企业文化整合是企业资源整合、资产重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企业文化整合重要意义的论述,提出了企业文化整合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文化建设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孕育了海南独特的区域特色文化。自然生态文化、历史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现代时尚文化凸显了海南区域特色文化的结构与形态。海南在生态文明建设、国际旅游岛建设、实现“绿色崛起”战略的过程中,应当传承与发展海南区域特色文化,彰显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劳动人民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无论是优美朴实的民歌,韵味十足的曲艺音乐,还是变化万千的歌舞音乐和民族器乐,这些都是先辈们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文化,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从事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工作的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2010年我承担了内蒙古地区的重大历史文化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的《仰华寺会晤》这一选题,我对此工程发起与完成的理解、在创作过程中对历史的研究、对画面艺术性的推敲等是一个全新的创造过程,其中的感悟愿意与大家共切磋.同时,思考如何将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领悟与收获运用到教学中,这是我最终期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