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融工程与我国传统金融及其理论的革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关于金融工程与金融工程学严格说来,我国的金融和金融学基本上是传统的。我们对现代金融的发展知之不多,这在金融工程和金融工程学上表现得尤其突出。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的今天,在我们坚持走市场经济、开放经济之路这个大前提下,我们必须改变这种落后状况,...  相似文献   

2.
金融就是价值的流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其交易频繁程度反映着经济的繁荣程度。随着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金融二元结构的分化,金融资源分配不均衡,区域金融沙漠化等现象越来越严重。随着G20的召开,立足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普惠金融再次被提上议程,本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系统地分析普惠金融的发展。本文首先剖析了普惠金融产生的背景,接着阐述了普惠金融的概念,然后概括了普惠金融发展的意义,最后揭示了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和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金融"、"金融互联网"、"互联网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是有关互联网金融的四个基本命题:"互联网金融"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在传统金融模式中全面和关键性运用的创新金融模式;"金融互联网"是商业银行将传统银行业务从线下部分或者全部移动至线上的一种金融改良和创新;"互联网金融模式"是互联网金融实现其六大基本功能的方法和路径的总和;"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是互联网金融实现"资源配置",即货币资本调配这一单一基本功能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金融”,“金融互联网”、“互联网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是有关互联网金融的四个基本命题:“互联网金融”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在传统金融模式中全面和关键性运用的创新金融模式;“金融互联网”是商业银行将传统银行业务从线下部分或者全部移动至线上的一种金融改良和创新;“互联同金融模式”是互联网金融实现其六大基本功能的方法和路径的总和;“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是互联网金融实现“资源配置”,即货币资本调配这一单一基本功能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5.
在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概念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金融产业化的观点。并进一步运用新制度经济学、金融发展和协调发展等理论,从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规定性角度探索了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6.
金融工程与金融效率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70年代以来,金融管制普遍放松,金融自由化席卷全球,全球市场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金融创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直接促进了投资基金、金融衍生工具等风险管理技术的爆炸式增长,使金融业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在这一深刻的变化中,作为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工具发展理论基础和技术保证的金融工程,于80年代中后期在西方发达国家金融领域中出现,并伴随和推动着金融创新的变革。到90年代,大规模、大范围地运用金融工程的技术、方法和手段来解决日益复杂的金融、财务问题的金融工程化趋势已不断加强,金融科学已从传统的描述…  相似文献   

7.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已成为金融行业的重要新兴领域,对传统的金融行业具有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在概述互联网金融内涵、特点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影响,最终通过扩大信息资源、改良信贷管理制度、调整革新战略、完善综合化服务机制等多元化途径,从多层面加强传统金融的竞争力,更好的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所带来的金融创新。  相似文献   

8.
传统金融分业经营和信息不对称的业务模式,难以满足实体经济中的融资需求。从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信息金融、平台金融和碎片金融的创新来看,互联网金融实现了金融服务人群的扩大、产品类型的多样和风险管理的个性化。本文从金融发展的三根支柱货币、信用和金融机构的角度对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进行比较分析,互联网金融通过第三方支付打开了以互联网平台服务实体经济的渠道,以互联网征信为核心开发出更多种类不同风险匹配的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功能的多样化与定制化也丰富了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业务创新。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对西方金融效率理论综述及对中国目前金融业在金融效率方面存在问题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辽宁省目前经济状况和金融效率水平,利用数据、图表,就具体如何提高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辽宁省的金融效率进行分析。分别从外部环境、金融创新和内部管理三个角度对辽宁省金融效率的影响进行阐述,并从中得出提高辽宁省金融效率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金融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金融学科发展,微观金融在金融学专业课程中的比例将不断提升,但国内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仍侧重于宏观金融部分,微观金融部分则相对较少。金融经济学在金融学科体系中处于基础和展示微观金融的分析框架的地位,因此需要加强金融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工作,根据金融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核心内容和课程特色,针对北京林业大学《金融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情况,提出课程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论金融创新、金融深化与金融监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创新和金融深化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金融的健康发展是金融创新、金融深化与金融监管的统一;中国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金融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发展金融创新、推进金融深化、加强金融监管。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的金融改革和发展进程中,政府在金融生态优化中一直发挥着作用,这一作用应当是具有重要性和主导性。通过对广东省金融生态总体规划和具体策略的阐释,并对其经验进行总结,提出包容性金融生态的概念和相关政策建议。政府应该遵循金融生态优化中的内在规律;需要有的放矢、因地制宜,考虑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甚至是人文环境的不同;处理好金融生态三大要素间的关系;以包容性金融生态建设的理念来处理金融发展与社会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对西方金融效率理论综述及对中国目前金融业在金融效率方面存在问题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辽宁肖目前经济状况和金鬲虫效率水平,利用数据、图表,就具体如何提高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辽宁省的金融效率进行分析。分别从外部环境、金融创新和内部管理三个角度对辽宁省金融效率的影响进行阐述,开从中得出提高辽宁省金融效率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杨孟生 《现代商业》2023,(5):101-104
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金融受到极大冲击和影响。如果不能及时做好应对准备,不利于传统金融行业进一步健康、有序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内涵、特征和发展方式,探讨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并提出传统金融行业的应对策略,以期为进一步推动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协同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建立为全社会所有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是普惠金融的宗旨,但是农村的金融排斥是对普惠金融发展的挑战,所以农村普惠金融是普惠金融的重点。传统金融在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交易成本高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互联网金融的优势正好可以弥补传统金融的这些不足。但是互联网金融发展必须注重风险的防范,更要依托传统金融的发展。本文基于苏北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调研,强调传统金融与传统金融在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的作用及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二者的互补与融合,最后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与农村普惠金融的良性互动与发展共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黄欢 《中国市场》2023,(1):10-12
中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金融产业也实现了很大发展,尤其是在中国的许多地方普惠金融业发展不断完善,而普惠性金融服务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国金融服务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效益。但目前出台的有关普惠金融的政策及其配套机制中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金融法律法规不健全等现象。为推动中国普惠金融健康发展,需增强金融风险预防能力、逐步完善征信体制建设、提升金融创新力、增加金融服务多样化,从而让普惠金融发展实现全面化、深层化。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哲学认识论出发,根据金融主体、金融客体和金融环境三方面,通过对三要素在国际金融中心历史进程中重要作用的考评和梳理,分析金融中心发展规律和趋势变化,为我国金融中心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哲学认识论出发,根据金融主体、金融客体和金融环境三方面,通过对三要素在国际金融中心历史进程中重要作用的考评和梳理,分析金融中心发展规律和趋势变化,为我国金融中心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论证了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深入的分析,作者认为开发性金融是政策性金融在引入市场运作原理下新的发展阶段,政策性金融是开发性金融的基础阶段,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在某种条件下的融合生成了开发性金融,他们共同构成了现代金融。  相似文献   

20.
李婉峥 《现代商业》2014,(18):162-163
文章简单介绍了目前金融传染问题的概念,并对如何利用金融网络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列举了相关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文章对金融网络的结构特征、相关指标和宏观拓扑结构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分析了金融网络在微观上所具有的一些共性,并分析了金融网络拓扑结构的宏观性,并对网络结构对金融传染的影响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如何提高金融稳定性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为危机传染的预防提供了有益探索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