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2012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勇 《中国市场》2013,(4):6-13
2011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速度普遍放缓。从地区比较看,我国中西部经济增长速度连续5年超过东部,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继续超过各省区平均水平,东西部差距继续向趋缓方向发展。从增长、总量和发展水平三大区域格局看,区域增长速度格局再次变为"远西部、大中部、新东部"的排序,东西部增长速度差继续逆向扩大;区域经济总量格局继续呈"东部大、中西部小"态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格局继续呈"新东部和远西部高、大中部低"态势。2012年在世界金融危机继续深化,特别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继续发酵演变的情况下,我国区域经济可能继续趋缓,各地区增长速度大体在15.0%~7.5%;区域差距将继续保持"相对差距略有缩小、绝对差扩速放缓"态势;2012年我国区域经济呈现出各地区经济增速继续有所放缓、一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使区域投资环境得到改善、经济和城镇化重点地区将呈现新变化等基本趋势,为保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良好势头提出进一步制定和出台一些急需的空间规划、出台有利于中小城镇发展的经济社会政策、利用结构性减税的机会建立我国地区差异化税收体制、建立全国性生态补偿机制等若干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刘勇 《中国市场》2013,(12):13-17
本文从地带、大区和省区三个层次,对2011年我国区域商品房价格上涨格局、水平格局以及与人均GDP之比格局进行了具体分析。区域商品房价格上涨格局连续两年呈"中西部远快于东部"态势,其中远西部、黄河中上游和陕西上涨最快;中西部商品房价格增速继续远快于东部,各省区商品房价格均超过3000元/平方米。区域商品房价格水平格局继续呈"东部高、中西部低"态势,其中新东部、华东沿海和北京最高;区域商品房相对价格格局继续呈"中部高、东部中、西部低"态势,地区间差距缩小。最后,在分析2012年我国区域商品房价格上涨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商品房价格合理回归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实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战略路径.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建立测度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依托GPCA模型研究了各省份高质量发展的动态趋势、发展指数排名及其变化;同时,采用K-均值聚类方法,进行了梯度划分和空间格局衍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7年中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各省份高质量发展水平均有所提升,但东部地区提升幅度更大;与2000年相比,2017年东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数排名依然较高,而中部地区、西部省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数排名相对较低,高质量发展水平依然呈现出区域不平衡的态势,而且中国高质量发展存在"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依次梯度递减态势.  相似文献   

4.
马丽雅 《现代商业》2014,(1):139-140
产业转移是经济一体化推动下的一种全球发展趋势,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优化产业分工格局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积极进行调整,但由于西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产业发展空间较大,因此,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加快向西部民族地区梯度化转移,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产业承接有利于充分发挥中西部发展优势,可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稳定有效扩大就业途径,激发内需潜能,拓展经济发展空间,能有效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帮助西部地区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5.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纵深推进,中西部地区加速崛起,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外贸增长步入“快车道”,外贸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为服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强劲引擎。十年来,中西部地区承接国际及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能力快速提升,创新动能加速释放,培育高能级外贸主体步伐不断加快,货物贸易规模实现跃升,进出口商品结构持续优化,外贸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21年,中西部地区外贸总值达6.92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2.7%,增速领跑全国。其中,  相似文献   

6.
我国促进区域产业转移和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也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  相似文献   

7.
以数字经济的内涵和本质为基础,建立我国30个省市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2013~2017年我国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状况。研究发现,区域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效率短板;各地区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呈上升式发展,但仍存在较显著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增长速度高于东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相对差距略微缩小、绝对差距依然扩大。根据研究结果,我国应从推动数字经济技术创新、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和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等方面推动区域数字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部振兴新战略:培育第二增长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五年来,东部与中西部在经济发展上的差异在继续扩大,东部地区GDP占全国的份额从1998年的58.12%上升到2002年的接近60%,相反,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中部地区GDP占全国的份额在呈持续性缓慢下降趋势,5年时间,中部地区GDP份额下降1.2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受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影响,下降势头有明显减缓。现在的区域增长格局是中部经济在缓慢“塌陷”,中  相似文献   

9.
我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城镇化率高,但城镇化质量低,各省区相对封闭、区域协作不密切、缺少信息化一体化的协调整合体系。近年来,东北地区正在进一步实现城镇群建设和信息化一体化发展,重点以"哈尔滨-长春-大连"为龙头,以"哈大齐牡—长吉图—沈大丹"为重点,统筹利用好当地特有的森林、矿产资源以及沿海、沿边地区的城镇化优势,实现城乡一体发展,走出适合东北地区城镇化建设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下滑机理的分析,阐释了国家刺激经济增长的宏观调控举措将对区域格局的调整产生深远影响,导致区域格局向更为协调、均衡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产业转移的区域性与突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高梯度地区产业会不断地向低梯度地区转移。尽管我国大力鼓励东部一些传统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但是,处于高梯度地区的东部一些边际产业并没有像理论界所预期那样向中西部地区的大规模转移,主要原因在于产业区域转移粘性的存在。造成产业区域转移粘性因素很多,如转移成本、产业集群效应、市场潜力等。只有通过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共同努力,转变产业转移的指导思想,才能克服产业区域转移粘性,促进产业转移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以中原经济区核心地带为例,通过考察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涉外能力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指数,综合比较分析表明2005年后中原经济区核心地带区域经济差异呈现整体缩小态势,但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主要靠基础设施和实物资本等有形资本投入,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持续。因此,中原经济区应统筹协调、借力发展,提升"虹吸"辐射能力;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区域产业整合与升级;推进新型城镇化,扩大对外水平,构建共同市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人口城镇化的角度出发,以山东省及其17个地市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人口城镇化的动态特征与质量水平。研究发现,自2000年以来,山东省城镇化呈现出整体集聚发展格局显著、整体格局相对稳定,"三大集聚区"辐射明显,"胶济线"成为核心轴线,西部地区进程加快等特征。自1995年以来,山东省整体人口城镇化质量呈加速上升的良好发展态势,从低质量城镇化向中等质量城镇化快速迈进。从内部结构来看,城镇人口是目前山东省人力城镇化质量提升的主要载体,而农村人口则是主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本文依据我国吸引知识密集型服务FDI区位选择的六大影响因素建立模型,基于我国东部区域、中西部区域共14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素质人力资本供给和产业集聚因素对东部区域吸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FDI有显著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信息化水平和产业集聚因素对中西部区域吸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FDI有显著影响。为促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FDI的进入,东部区域应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培养更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后备人才;中西部区域应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努力提高信息化水平,并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5.
2006年,在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导引下,区域经济合作出现良好态势,区域合作全方位展开,不过区域非均衡发展格局在继续强化,尽管相对差距矛盾有所缓解,但总量差距以及增长质量的差距仍在扩大。2007年,区域政策既要兼顾到由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转向强调缩小不同地区间的公共服务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同时也要兼顾过去几年一直执行的区域政策。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2007年的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仍呈扩大趋势,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增长模式将会有所变化,城市群和大都市圈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凸显。  相似文献   

16.
2006年,在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导引下,区域经济合作出现良好态势,区域合作全方位展开,不过区域非均衡发展格局在继续强化,尽管相对差距矛盾有所缓解,但总量差距以及增长质量的差距仍在扩大。2007年,区域政策既要兼顾到由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转向强调缩小不同地区间的公共服务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同时也要兼顾过去几年一直执行的区域政策。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2007年的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仍呈扩大趋势,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增长模式将会有所变化,城市群和大都市圈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凸显。  相似文献   

17.
《商》2015,(45)
1999年开始,西部开始实行大开发战略,东部与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逐渐缩小。2007年后,随着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率首次超过东部地区,打破了区域经济发展"东高西低"的不均衡格局,转变为"西高东低"的经济发展格局。在此背景下,进一步研究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基本问题尤为重要。为此,本文选取西部重要的省份之一——云南为研究对象,对云南区域经济发展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外向型经济近几年发展迅速,但省内各地发展很不平衡。文章通过构建衡量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山东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区域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较低,提出山东省外向型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东部地市带动中西部地市发展,中西部地市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改善投资环境,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加速产业聚集,扩大产业规模。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BCC-DEA模型和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利用2000-2011年中国30个地区的投入产出面板数据,对物流行业能源效率现状及变动原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我国物流行业整体能源效率水平不高,呈现从东部向中西部递减的趋势;技术进步是推动我国物流行业能源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在一些年份和地区,纯技术效率负增长减缓甚至阻碍了物流行业能源效率的提高。因此,应对不同地区制定不同节能政策,将中西部作为我国物流行业节能的重点地区;发挥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显著提升作用,进一步加速技术进步;将纯技术效率的提高当作物流行业能源效率提升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田祖海  高明 《商业时代》2006,(24):35-36
跨国并购活动在我国日益活跃,而且跨国公司并购目标的选择有明显的区域集中化趋势,跨国并购活动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的跨国并购活动相对较少。这一特点将会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本文从跨国并购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的角度,分析了跨国并购对区域资本形成、制度变迁、中介机构及企业发展的影响,并指出中西部地区要改善自身的投资环境,扩大跨国并购的引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