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钱瑛瑛  刘婵 《上海房地》2009,(11):18-20
引言 城市各阶层收入差距加剧了不同阶层居住空间的分异。保障住房作为解决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和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往往在忽视合理空间布局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与阶层分化。笔者基于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理论对上海保障住房空间布局的历史形成及现状进行分析,对现有布局提出改善意见,  相似文献   

2.
一、市场化条件下住房保障政策的目标和策略 (一)总体目标纵观世界各国,尽管对住房保障政策目标的具体表述各不相同,但各国的基本目标和宗旨是一致的:解决住房困难,提高人民的居住水平和居住质量,保障公民居住权利。  相似文献   

3.
政府对住房市场的调节和干预,不仅要纠正住宅市场的缺陷,确保住宅市场供需平衡,而更重要的是实现住房公平,即运用再分配手段,通过住房政策和制度,缩小中低收入阶层和其他收入阶层的居住水平差距,使其达到政府规定的住房水平和合适的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4.
政府住房保障的对象与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政府对低收入阶层实施住房保障的理论依据 在世界大多数国家,住房保障都已经成为社会政策的重要内容.政府对低收入阶层的居住问题一般都实行某种方式的援助措施。住房保障之所以在社会政策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主要有以下原因。  相似文献   

5.
社会对于住房保障的客观要求,可以分成普遍需求和特殊要求两个方面。一是住房的普遍需求,即人人可得到合适的住房。1996年“国际人居”大会把“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确立为《人居议程》的核心目标。2002年4月,联合国制定居住权利计划,该计划的宗旨明确为:“在可能的条件下,各国政府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促进保护并确保公民获得足够住房的权利”。  相似文献   

6.
保障所有居民的基本居住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也是我国各级人民政府的义务。住宅用地是实现居住的前提。鉴于城镇住房保障的不足,为保障所有城镇居民的基本居住,本文分析了住宅用地保障的比较优势,建议改革城镇基本居住保障制度,调整基本居住保障新模式,实行基本居住保障普惠制:以“住宅用地保障”取代配售型住房保障,将单一的住房保障模式调整为“以住宅用地保障为主、以住房保障为辅”的综合保障模式,并以“政府划拨住宅用地,居民拥有房屋产权”的“新型共有产权住房”实现住有所居。此外,本文认为,住宅用地资源有限,只有限制奢侈消费才能保障基本居住。因此,国家还应在现行制度框架下进一步完善城镇住宅用地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7.
中低收入阶层作为住房消费市场中的弱势群体,在住房消费市场被边缘化了,解决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是政府叉不容辞的责任.伴随着住房制度改革,我国政府在借鉴发达国家住房保障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现状,制定了相应的住房保障政策.但是保障政策的实施缺乏可行的实施路径.就住房保障政策的实施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以便住房保障政策实施能够达到垂直公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一)住房保障是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 社会对于住房保障的客观要求,可以分成普遍需求和特殊要求两个方面。一是住房的普遍需求,即人人可得到合适的住房。1996年“国际人居”大会把“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确立为《人居议程》的核心目标。2002年4月,联合国制定居住权利计划,该计划的宗旨明确为:“在可能的条件下,各国政府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促进保护并确保公民获得足够住房的权利”。二是特殊要求,即在住房供应及其价格的自然状态下,部分经济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居民,无法完全依靠自己的经济能力适当地解决住房困难,需要依靠社会和政府帮助其解决。  相似文献   

9.
建立完善的城市住房保障体系是市场机制的必要补充,也是国家社会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居民的居住权,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问题。本文总结和归纳了其他国家的住房保障体系模式,分析了中国住房保障体系构建的历史过程和当前住房保障体系的内容。通过对比,进而发现中国的住房保障系统存在的主体问题和矛盾,提出适合我国住房保障体系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08年11月17-19日,在日本京都召开的”第八届日中韩居住问题国际会议”中,日本早川和男教授、韩国崔敏燮先生以及我国谷俊青教授分别以“居住保障与住宅政策的变革”、“低收入阶层住宅政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和”中国城镇住房保障政策研究”为题作了简要的精采报告。笔者认为,三位教授报告的核心包括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居住权作为一项以他人房屋为标的的特殊用益物权,在保障部分弱势群体的居住权益、发挥房屋的最大效用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居住权作为一项全新的权利被写入《民法典》,能够缓解我国日益加剧的住房压力,弥补现存住房保障制度的不足。但作为一项全新的权利,居住权制度应以何种理论作为基础进行构建,在实践中又应当如何实现,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可以充分借鉴域外法居住权制度的有益经验,完善居住权设立方式和放宽居住权规范限制,建立起以社会保障为核心、具有高效登记制度的居住权制度。  相似文献   

12.
《山东房地产》2008,(2):43-45
近年来,东营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住房保障工作,把实施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解决住房困难、改善居住条件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进行目标责任制管理,牢牢抓在手上,使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3.
当前大多数地方住房公积金的使用范围仅局限于购房和购房还贷。国务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虽然允许提取公积金支付房租,但必须是以“房租超出家庭工资收入的规定比例”为前提。这就使众多无力购房的中低收入群体,即使已经缴存了住房公积金,也无法利用自己的缴存款来改善居住条件。从而影响了这一群体缴存公积金的积极性,也使住房公积金为中低收入阶层改善居住条件这一主要目标无法得到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14.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发出的明确信号正在于要充分的发挥房地产市场经济的作用,发挥商品房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居住需求的作用。同时强化政府责任,建立完善保障性住房的体系,让弱势群体的居住权利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15.
国务院1998年23号件指出,已购公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可以进入市场交易。在其指导下.为了加速住房商品化进程.放开搞活二、三级房地产市场,实现以住房消费的发展促进住宅建设的发展,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振兴城市经济,改善城市不同收入阶层居住条件的目标。继1998年1月出台公有住房使用权有偿转让政策后,鞍山市于1998年9月又允许已购公房上市交易。已购公房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为原本活跃的房地产二、三级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16.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住房改革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汪洁 《城市问题》2001,(6):42-44
在城市住房制度改革过程中,随着旧的住房分配制度的瓦解和住房商品市场充分的发展,社会成员居住水平的差异不断拉大.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城市低收入者和贫困阶层的住房权益如何实施社会保障,应当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本文将从建立住房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意义出发,概略地探讨住房保障与住房制度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对建立我国城镇住房社会保障制度提出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17.
《山东房地产》2007,(6):16-18
积极构建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是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实施房地产调控的重要手段,是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居住权利的迫切需要。济南市委、市政府按照“维护省城稳定、发展省会经济、建设美丽泉城”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落实执政为民理念,切实强化政府职责,不断建立健全住房保障法规体系,规范完善运作机制,积极拓展住房保障新路子。目前,全市经济适用住房开工面积88万平方米;全市受助低收入家庭累计达6202户(次),发放廉租住房补贴964万元,核减租金300万元,实物配租核准97户。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变迁,指导西方国家构建住房保障政策体系的思路经历了一些变迁。在工业化初期,大量无产阶级无房可住或居住简陋所带来的稳定与发展问题较为突出,西方国家主要采取集中安置产业工人的方式提供住房服务;二战结束后建设福利国家的时期,各种社会保障所引发的福利与效率争论较为激烈,较多国家主要采取大规模新建保障性住房的方式提供住房福利;20世纪90年代以来,住房保障衍生了诸多社会问题,权利与责任成为争议焦点,西方国家更加强调政府和保障对象双方的责任,在具体方式上则主要采取货币补贴、混合居住等手段。  相似文献   

19.
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我国为了保障居民基本的住房刚性需求,通过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来解决市场机制失灵问题,符合国际惯例和中国的实际。其中,廉租住房制度作为对最低收入家庭实施的一种住房社会救助,是解决这些家庭住房困难的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20.
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自上海诞生至今已走过15年多,期间在推动城镇房改、解决广大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居住困难问题方面颇有建树。在住房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构建和谐社会战略任务已经展开的今天,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一方面出现作用力度弱化的挑战,另一方面又面临需要发挥更为有力住房保障作用的机遇。值此之际,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只有遵照科学发展观指导,实现科学发展,才能为促进住房保障、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