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P2P网络借贷平台资金托管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无抵押无担保纯平台模式是P2P网络借贷发展的必然趋势,亦是解决我国P2P平台乱象、从根本上确保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我国很多P2P网络借贷平台都在各自官网上将"资金由第三方托管"、"委托第三方机构对用户账户进行资金管理"、"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资金交易"等作为增加投资者信心的"标配",但实际上却存在诸多失实、甚至欺诈之处。文章以P2P网络借贷平台资金托管问题为视角,在梳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托管P2P网络借贷平台资金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托管体系的对策主张。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P2P网络贷款平台也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升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最近几年,P2P网络贷款平台更是犹如雨后春笋,每年以超过100%的速度增长。目前,P2P网络贷款平台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已经显现出来,未来伴随着P2P网络贷款平台越来越壮大,P2P网贷将会与商业银行展开更激烈的竞争,甚至有可能改变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与模式。因此,了解、研究P2P网络贷款平台的起源、特点、模式等成为必要,尤其是对于商业银行,如何有效地应对P2P网络贷款平台对其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发展,特别是P2P网络借贷,改变了商业银行原有的经营模式,降低了个人及小微企业的借款成本,减少了借款手续办理的时间,这些优势对商业银行业务产生了不小的冲击。本文针对商业银行贷款方面,通过对2003年——2018年中国商业银行贷款情况和2014年~2019年中国网贷平台贷款成交量等数据进行分析,建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在模型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是指将客户资金交由券商以外的第三方银行或指定机构专门存放与管理.这种以券商托管客户证券资产、独立第三方托管客户资金为特征的客户资金存管模式,虽然在防范券商挪用客户资金方面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会对证券市场的均衡发展、运作效率、产品创新和风险控制等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我们对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有关问题做一些探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一些证券公司由于挪用客户资金违规经营而纷纷关闭,严重侵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影响到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和发展,扰乱了国家正常的金融秩序。从保障投资者证券投资资产的安全和完整角度出发,分析了“银证通式”的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模式负面影响,讨论了第三方存管模式设计的法律依据和基本原则,并从业务运作流程、方案安全性等方面对第三方存管最优模式进行了总体设计。  相似文献   

6.
实行客户交易资金第三方存管是为了克服券商的道德风险。实行第三方存管之后,交易资金的法律定位关系到交易资金相关制度的安排,券商和银行的角色都有不同的转变,带给市场的变化有利也有弊。要进一步固化第三方存管制度,健全机制设置,最大限度防范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前P2P技术已经得到大量应用,但由于其网络本身的结构特点使之面临很多的安全问题。P2P技术在应用层的组网,在为网络应用的运营者带来更大的灵活性的同时,也造成基础承载网络资源紧张,需要运营商引导P2P业务的合理应用。P2P网络采用的分布式结构在提供扩展性和灵活性的同时,也使它面临着巨大的安全问题。目前的P2P需要进一步完善提供身份验证、授权、数据信息的安全传输、数字签名、加密等技术。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P2P网贷平台在爆发式增长的同时“暴雷”不断,大量平台停业或倒闭的原因有待深入研究。基于网贷之家披露的3 842家P2P网贷平台数据的分析表明,平台实力、风控能力、业务模式及行业监管等方面的因素显著影响P2P网贷平台的生存状况:注册资本金不足、未披露实缴资本、注册城市等级低、无国资系背景、无上市/风投系背景、无资金银行存管、无第三方担保/垫付/保险、无抵(质)押物/风险准备金、有天标/1月标、不允许自动投标和债权转让、未加入监管协会、无ICP经营许可证的平台死亡风险较高、生存时间较短,其中无上市/风投系背景、无资金银行存管、未加入监管协会、无ICP经营许可证的平台生存状况更加严峻;不同因素对问题平台三种死亡状态的影响具有差异性:跑路风险最大的为无资金银行存管、无第三方担保/垫付/保险、无抵(质)押物/风险准备金、无ICP经营许可证的平台,提现困难风险最大的为无资金银行存管、无第三方担保/垫付/保险、有天标/1月标、不允许自动投标和债权转让、未加入监管协会的平台,而无国资系背景、未加入监管协会、无ICP经营许可证是导致平台停业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业务模式P2P由于面临征信困境而出现多起风险事件.我国要从现有的征信数据基础出发,设计出针对P2P行业的征信服务体系;要从完善征信数据体系、提升征信业的服务水平、健全和完善失信惩戒机制和加强对P2P行业征信业务监管四个方面出发,助推P2P行业构建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  相似文献   

10.
基于P2P流媒体点播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P2P的流媒体视频点播服务是现在影视服务的另一种模式。基于P2P流媒体点播系统由内容服务器、目录服务器和P2P节点构成。当前播放节点下载得到的媒体片段能为后续子节点提供相同的媒体点播服务,就能减轻了服务器的负载,达到低带宽下更多节点共同播放同一个媒体文件的目的。进行模拟实现证明服务器负载下降到原来30%左右。  相似文献   

11.
内部控制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一项长期战略,对改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提高运营绩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资金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对资金业务的内部控制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金业务内部控制活动翔实的数据调查,借助于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的双因子分析手段,可以对国有商业银行资金业务内部控制系统的理论模型进行经验性解析,从而揭示我国商业银行资金业务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加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金业务内部控制、提高资金业务内部控制效率提供可靠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2.
拓展中间业务在当前银行竞争日趋激烈 ,盈利下降的形势下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商业银行要认真分析目前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 ,积极探索拓展中间业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中间业务是银行经营的三大支柱之一。目前,我国已经开办了一些中间业务,但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品种单一,收益较差,科技手段相对落后,人才匮乏,管理机构不健全,为了发展中间业务,商业银行要彻底转变经营观念,更新经营思想,调整经营战略;重新设置相应机构;全方位开展中间业务;拓展中间业务的发展空间,提供更完善,更快捷的金融服务;加强中间业务的风险防范与管理。  相似文献   

14.
我国商业银行私人业务发展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私人银行在国外有着数百年的发展历史,是非常成熟的金融市场之一。与国外的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刚刚起步,尚处于初始时期。面对当前银行传统业务风险的日趋增大、存贷款利差的逐步缩小、外资银行进入我国步伐加快的新形势,本文就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借鉴国外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成功经验,实现国内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问题进行一些研究。  相似文献   

15.
面对我国加入WTO的挑战,商业银行要想生存、发展,取得良好的效益,必须适应市场的发展,以客户为中心,以业务发展部门为先导,全面满足客户的需求,把商业银行的各项服务功能系列化,提倡集约化经营,大力拓展市场,取得发展和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16.
我国商业银行同外资银行竞争中应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同时也要防范中间业务所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随着传统的存贷业务获利空间缩小,外资银行的涌入,我国商业银行只有切实改变观念,提高对发展中间业务重要性和前途的认识,树立市场观念,增强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把中间业务的营销列为与资产、负债并重的主要业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8.
通过选取有代表性的长沙市城市商业银行为例,分析了城市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时存在的经营理念不正确、投入不足、收费尚待普及等方面的问题,探讨了城市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方面的优势与劣势,提出了其中间业务的发展策略是:拓展个人金融理财业务;大力发展银行卡业务;完善代理业务、拓展咨询、担保业务;循序渐进,将近期效益与远期效益结合起来;加强中间业务风险防范和业务监管。  相似文献   

19.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在欧美国家发展迅速,而我国才刚刚起步。这种状况对我国银行业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笔者试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现状、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主要因素、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应对策略等三个方面探索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方法,研究、设计适合我国客户的金融产品,以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一体化不断深化,中间业务迅速发展,并已成为世界各国银行扩大收入、分散风险的主要手段.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单调,在国际竞争中常处于不利位置.本文主要从中间业务自身特点出发,论述中间业务的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重要性,初步勾画出发展中间业务的总体思路,试图为我国商业银行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