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水资源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支撑物质系统。水资源的利用及其承载力研究是区域水资源规划和开发利用管理的重要依据。以黔南州为实例,分析了当地水资源变化趋势和用水结构变化,应用"承载人口数"定量研究黔南州地区不同福利生活水平下的水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与经济发展规模,并对几种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水资源承载力不能就水资源单因子研究地区人口承载力,应根据地区资源因子找出承载力的控制因子。黔南州喀斯特人口承载力的决定性限制"原位性资源"是土地资源人口承载的极限,地区水资源丰沛,但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主要制约因素,水资源可承载的人口数量有足够的空间,建议在考虑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承受性,通过工程措施提高黔南州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推动黔南州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2.
以青海省为研究区域,以其所辖的8个行政分区作为研究单元,利用基于组合赋权的模糊物元分析法,从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质3个维度建立青海省水资源承载力的"三条红线"评价指标体系。结果显示:青海省水资源还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水资源承载能力较强。但是青海省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和程度呈现出区域性差异,西宁市和海东市水资源承载力已近饱和状态,而其余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相对较强,必须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3.
郑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4个方面选取17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TOPSIS模型对郑州市2007—2016年的水资源承载力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样本期内,郑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值由0. 3336上升到0. 7007,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水资源承载力等级由"差"提升到"较好";(2)各子系统对水资源综合承载力的贡献逐年上升,其中生态环境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的贡献最大,社会子系统贡献相对稳定,而水资源子系统则因郑州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呈波动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王喜峰  姜承昊 《水利经济》2023,41(2):18-24, 32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要的国家战略,水资源的刚性约束关系高质量发展成败。通过梳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文献,从概念体系研究、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资源约束下的经济增长研究等3个范式切入,分析现有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研究进展与不足。结果显示,现有研究集中高质量发展概念体系构建、水资源承载力与经济增长耦合、资源约束下的经济增长等议题,但尚未有研究阐明水资源刚性约束下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在阐释了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提出水资源约束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提升水资源承载力、统筹安全和发展的水资源约束机制,认为应建立起水资源刚性约束下的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增长的动态联系,并对可能的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5.
济南市水资源承载力及可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水资源承载力成为水资源安全战略研究的一个基础;通过对济南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和预测,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6.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是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和确定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将盐城市发展分为水资源、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3个子系统,构建了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盐城市水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盐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已达到相当规模,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该地区的水资源承载潜力已相对较小,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提出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对策,为该区域今后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韩雪 《水利经济》2013,31(3):6-10
为研究华北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引入虚拟水作为评价华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指标,探讨虚拟水战略的适用性及与水资源承载力的关系。以水资源总量、总供水量、年降水量等13个因子作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华北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驱动因子主要为经济、人口和水资源及虚拟水净流量;华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处于波动上升的趋势;虚拟水是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重要因子,但虚拟水的引入不会改变水资源承载力的总体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探讨关中—天水经济区水资源状况,可为经济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根据关中—天水经济区2007~2016年相关统计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构建指标体系对经济区水资源承载力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经济区水资源承载力得分由2007年的-0.067增加至2016年的1.877,水资源承载力与开发利用潜力呈现由大到小的变化,而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则呈逐渐增大趋势。(2)经济区各地市间水资源承载力存在显著差异,西安、咸阳两地的水资源承载力得分最高,均超过1.300,但水资源承载力和开发利用潜力最小;而杨凌、铜川两地的水资源承载力得分最低,均小于-2.250,但水资源承载力和开发利用潜力则最大。(3)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水资源供需量、工农业生产用水是影响经济区水资源承载力大小的主要因素;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的贡献最大。[结论]经济区水资源承载力与开发利用潜力变小,开发利用强度增大;各地市间水资源承载力差异显著,将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区人口、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起着明显的制约作用。为了促进经济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应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与废水处理,合理控制经济区人口容量,提高社会节水意识,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行节水型与节约型经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珠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由经济快速发展引发的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加重、生态遭受破坏等问题日益严峻,由工业化引发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珠江地区的发展,构建珠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对资源环境保护和国土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详细分析珠江流域资源环境现状,根据资源和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并遵循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相和谐,地域分异规律和生态经济理论。[结果]共构建9个水资源承载力指标,8个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标,13个大气环境承载力指标,6个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从人口经济,工业,农业和城市角度构建了11个土壤环境承载力指标,并对珠江流域资源环境状况进行了分析。[结论]虽然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珠江流域资源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但该地区的环境污染形势依然非常严峻,"三废"排放严重污染了周围的自然环境,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构成了威胁。珠江流域水资源开发率也在逐年降低,合理开发水资源也是目前需要攻克的难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发展规划驱动下的水资源承载力特征,为区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为对象,采用熵权重的Topsis评价方法,分析淮河生态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2015年不同市县水资源承载力综合得分介于0. 305 8~0. 698 8之间,其中盐城市最高,桐柏县最低;境内江苏、安徽、河南3省的水资源承载力分别为0. 585 2、0. 478 2、0. 524 9。[结论](1)淮河生态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具有在淮河干流上、下游承载力高,但中游偏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水资源系统层面,水资源总量是承载力高低的供给侧决定性因素,是水资源承载力高低的重要基础。(3)社会系统中,用水量与用水结构是提升和优化水资源承载力的调控性因素。(4)城镇化发展与人口增加是水资源承载力高低的胁迫性因素,而经济发展水平是水资源承载力调控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水资源是支撑区域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地方政府决策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依据。引洮工程通水前,受水区水资源极度匮乏,水资源承载力表现为人口和经济总量的严重超载,工程通水从根本上改变了用水紧缺的局面。文章运用多目标分析法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目标方案对照分析得出,受水区水资源承载力与实际人口处于基本均衡状态、经济总量呈现富余状态。说明引洮工程为受水区经济、社会、生态等事业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构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体系并进行分析计算,结果显示,工程调水使受水区水资源承载力等级从Ⅲ级上升为Ⅱ级,但对水资源条件的变化影响不明显。因此,对地方政府而言,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和生态建设步伐,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应该是提高水资源效益重要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黑河中游农业水资源承载力为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熵权法对黑河中游农业水资源承载力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影响黑河中游农业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有耕地灌溉率、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量。(2)从时间上来看,2015年、2016年与2017年均处于中等承载力,2018年处于弱承载力,2019年处于高承载力。总体来看,2015—2019年黑河中游农业水资源承载力呈上升趋势。(3)从空间上来看,甘州区处于高承载力,民乐县和临泽县处于中等承载力,高台县和山丹县处于弱承载力且山丹县承载力最小。黑河中游各县(区)农业水资源承载力存在明显差异,要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农业水资源承载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计算1980-2002年惠州市相对水资源承载力、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变化过程。研究表明:与全国和广东省的区域对比,惠州市相对资源承载力都处于富余状态,而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则处于超载状态,除1993年外,惠州市相对水资源承载力和经济资源承载力保持了较协调的发展,水资源还有较大的承载潜力。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昌乐县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问题已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焦点问题;通过对昌乐县水资源在数量方面的承载力的综合分析,预测了2010年全县水资源严峻的事实;根据当地实际,提出了提高当地水资源承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在理解水资源承载力概念、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判评价模型,并应用于山西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相似文献   

16.
威海市水资源承载力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赵明华  周鹏 《水利经济》2004,22(4):18-21
根据社会经济系统与水资源系统之间的关系构建了水资源承载力指数,分析经济发展策略与水资源承载力之间的应力模型,以2002年为基准,利用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模拟出在各种经济发展策略下2005年8个相应指标的数据,计算出威海市的水资源承载力。根据威海市的实际情况对比了各种策略对于增强水资源承载力的绩效,并依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探究地处我国西部毛乌素沙漠边缘地带特色农牧区欠发达资源富集型城市的耕地、建设用地、矿产和用水等资源的保有状态和运行情况,以应对整个区域未来转型发展需求,[方法]基于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榆林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统计数据,采用综合指数法,通过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针对新型资源型城市榆林市耕地、建设用地、矿产和用水等资源的承载力状况进行计量分析与统计评价。[结果]榆林市耕地承载力均衡,粮食可以维持人们的正常消耗,但耕地发展潜力有限;建设用地承载力因城市化进程持续扩张处于"临界超载"状态;而能源矿产资源得天独厚,富集盈余,能够保证足够的区域发展需求;水资源承载力处于临界超载状态,成为制约榆林市能源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结论]基于分析评价结果,给出灵活运用土地政策提升土地使用效率、推动高端能化产业转型发展、开发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一系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水资源可持续承载力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的重要指标。文章从重庆市水资源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及生态环境系统等3个方面考虑,选取24个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子建立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评估是灰色聚类分析法中划分对象类别的一种新方法,将这种方法应用于重庆市水资源可持续承载力评价中,把重庆市2000~2009年的水资源可持续承载力状况分成劣、差、中、良、优等5个灰类进行综合聚类评估。结果表明:(1)2000~2009年间,重庆市水资源可持续承载力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排列顺序为:2008200020092004200220032007200520062001;在2000年、2008年及2009年属于优灰类,2001年属于劣灰类,2002年、2003年、2004年及2007年属于良灰类,2006年属于差灰类,2005年属于中灰类;(2)基于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评估评价得出的结果比较客观,重庆市水资源可持续承载力对水资源子系统依赖程度较高,制约重庆市未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因素在于年际间的干旱灾害,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郑州市水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郑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分析,指出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研究了郑州市水资源开发潜力及水资源承载力,提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依赖的重要资源,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干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通过研究,了解河西走廊干旱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状况,实现该区域社会经济良性发展。[方法]文章构建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可拓综合评价法对河西走廊地区真实情景期(2003~2015年)、仿真情景期(2016~2025年)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测评。[结果](1)2003~2015年,河西走廊地区5市水资源承载力综合水平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武威市从强赤字承载波动上升为弱赤字承载。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从强赤字承载过渡到临界承载状态。(2)2016~2025年,水资源承载力综合水平呈逐步上升态势,武威和张掖从临界承载逐步上升为盈余可承载,金昌和酒泉由临界承载逐渐演变为基本可承载,而嘉峪关的综合水平虽然一直处于强赤字承载,但对应的关联度已经从2016年的-0.073下降为2025年的-0.259。[结论]农业用水量比重大,农业生产效益低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成为制约该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瓶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