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想读书,但不知读什么书,这是常见现象,不足怪。笼统地说,我们应读两种书,一是用文字写成有载体的书,即通常意义上的纸书或网书,另一种是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社会大书,定无载体无文字的,但内容极丰富。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顾炎武以驴自随,走遍天下,成名著《天下郡国利病书》。  相似文献   

2.
读者     
把读者当作朋友来写作 说实话,读《中国企业家》杂志也快一年了,但真的拉近我和杂志距离的,还真是王安的这篇文章。人性化,生动,笔法也很春秋。五六千字的文章能一口气读完,至少在我,已经极少有了。 王安的文章我读的不多,倒是两年前,读过一本,书名为《股爷您上坐》。当时有朋  相似文献   

3.
我于1956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即后来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这是一个"读书——写书"的地方。尽管其间有很长时间不能读和写,但即使在那段时间,也还是偷偷地读一点书,写点心得笔记,被同事们发现但无人告发,可见"书"在我们这批人心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知识的魅力     
有情趣盎然,令人捧腹,一读就不忍释手的书,这类书可以消闲,可以娱乐,久读不觉其苦。也有哲思深邃,艰涩拗口,不正襟危坐、不三更灯火五更鸡鸣下番苦功不能有所获得的书,非头悬梁、锥刺骨不能消除倦意。所以,读书既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苦趣。但只要用心品读,那些看起来面目狰狞、味同嚼蜡的书,也会散发出知识的魅力,引人神往,给人教益,启人深思,催人奋进。正所谓:读书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还记得那年我在准备考注册会计师,捧着厚厚的几本考试教材,有人问我:“你考得过吗?”我回答:“不知道。”事后我一直在想,我为什么会说不知道?不久,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我找到了答案——我们的《审计》教材上赫然写着:“注册会计师不得对未来事项的可实现程度做出保证。”你看,《审计》教材是如此地善解人意、富有  相似文献   

5.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是美国著名管理思想家彼得·德鲁克于1966年撰写的,它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全世界广为流传。书中的管理思想影响了几代人。海尔总裁张瑞敏说:“读德鲁克的书是一种享受,因为常常使人有茅塞顿开之感。而这本《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我更是爱不释手,不知读了多少遍,常读常新。尤其是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和全球化竞争的困惑时,总能从书中得到新的启示。”读了机械工业出版社新近翻译出版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确实让人感到,时至今日,其中的思想依然在管理学的研究中处在前沿地位。例如,最近有学者提出内部企业家…  相似文献   

6.
枕戈 《审计月刊》2010,(3):55-55
我和韩玲、肖霞、阿华是挚友,我们有个共同爱好,那便是读书。我们四个喜欢书,自然喜欢买书、读书、品书,书成了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是我们爱好不同,各读各的书,很少读同样的书。韩玲是在报社工作,她业余时间读  相似文献   

7.
王巍 《中国企业家》2006,(18):116-116
许多杰出人士惯常用一本有价值的书来激励自己,解释成就,那当然是睿智的选择。但对我等凡夫俗子来说,在无法选择的时代,任何书都是一种机缘,常常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影响人生。我的命运就是由几本没有什么价值的书定了轨迹。  相似文献   

8.
书问书答     
枕戈 《审计月刊》2004,(12):58-58
关于读书,汉代学者刘向有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诚为至理。但说的不够通透。书药如何医愚?我以为,一为书问,即读书首先能够引人思索,使人脑瓜子里多了些“为什么”。一为书答。即读书又能使人对诸多“为什么”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相似文献   

9.
郭凡生 《英才》2009,(8):117-118
一本书,吸引我入迷,我就读,不能吸引我,就扔掉。对我而言,读书的第一要义是读着过瘾。因为,只有这样读书,我才能记得住、才能消化吸收。我最早接触的书是《野火春风斗古城》和《红岩》——那个年代,大家都读这些书。“文革”时期,我则想方设法去找一些世界名著来读。大学毕业,尤其是做企业之后,我确实读了很多书。  相似文献   

10.
迟到的爱     
我是学经济的,读书、看报每日必不可少。前段时间非典袭来,我躲在家里养尊处优无所事事,心绪如麻,只好打电话与朋友聊天诉苦,朋友闻后,半开玩笑地说:“你这书虫,整日与书为伍,却也有读不进去的时候,这样吧,我订阅了一种杂志,肯定合你的胃口,不妨一读。”次日,朋友送来几册《内蒙古财会》,一再嘱咐我要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11.
马云在一次演讲中说:读书像汽车加油一样,加满油你得知道去哪里。装了太多的油就变成油罐车,我看太多的人读了好多的书,两种人不太会成功,一个是不读书的人不太会成功,第二个是读书太多的人也不会成功,所以我们今天主要是吹吹牛,我来就是想告诉大家,别读太多书。  相似文献   

12.
看看林肯     
请看一则竞选总统者的"财产公示": 有人写信问我有多少财产.我有一个妻子和三个儿子,都是无价之宝.此外,还租有一间办公室,室内有一张办公桌,三把椅子,墙角还有一个大书架,架上的书值得每个人一读.我本人既穷又瘦,脸面很长,不会发福.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惟一可依靠的就是你们. 这位竞选总统者叫阿伯拉罕·林肯,于1860年当选美利坚合众国的总统.  相似文献   

13.
我的书架观     
我梦想一种实用的、可心的书架,已有许多年了.我不敢妄称自己是个读书人,但我确是个爱书的人.成家前,我的工资,将近半数用在买书上.书多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存放问题.我想,这情形,如同爱鸟的人不免要想到鸟笼一样,有了好鸟,得给它一个住的地方;甚至可以说,这如同人自己,总要有一个家,一个安身之所.我要给我心爱的书造一个好“家”,这就是我多年的梦想.  相似文献   

14.
张海迪 《秘书工作》2010,(11):46-48
像很多人一样,我最初学习英语时曾想,什么时候我才能读一本厚厚的原文书呢?那时候我还不太敢想将来能不能翻译一本厚厚的英文原著,我知道这需要时间,更需要丰富的阅历。可我还是迫不及待地想读一本英文原文的书。第一本是朋友N送给我的旧书,  相似文献   

15.
读自己的书     
自从书籍出现以来,读书的园地里真是百花纷呈、千姿百态.然而正如有人喜爱牡丹、有人钟爱兰惠、有人倾心菊花一样,各人的读书选择也是各不相同的,而且光菊花也还有“西厢待月“、“贵妃醉酒“、“绿云“、“帅旗“等二干多个品种,这就更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了.因此,有经验的读书人都知道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寻找自己喜爱的书来读,读自己需要的书.或由博返约,从众多的名花丛中挑出若干盆搬进自己小小的园地;或以某个品种为主,搜罗剔抉,形成一个自己的名花系列.这就是读自己的书.……  相似文献   

16.
我家中藏了一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旧书,这些书都以非常低廉的价格收来。如果你有足够的鉴别力,你读这些看上去垃圾的东西一多,就会有一种贯通感。因为他们虽然互相矛盾、不少错漏、回忆不确,甚至有一些刻意的讳饰之辞,但这些互相矛盾的小细节,反而有利于你进一步去发掘其间的问题。最近整理书籍,发现以前收的一小册114页署名胡坚的《足迹》。这书完成于2006年作者八十岁时,也许有拿来庆生之意也未可知。作者出生于四川江油,  相似文献   

17.
有聊才读书     
旅美华人作家陈若曦有本随笔集叫作《无聊才读书》,光那书名就能令不少人共鸣.的确,人们常常在繁忙匆促的人生途程中与书交臂而过不及一顾,一旦闲下来,会感到心灵中的“蓄水池”已有惊人的消耗,从而产生一种赶快读书的欲望.陈若曦女士的命意或许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8.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晚我总习惯于坐在床上,背靠靠垫,捧书而读;继而钻入被子,侧身再读,最后竟不知不觉以读书的姿态进入梦乡。当然,第二天爸爸总是少不了唠叨一句——你昨夜又没关灯。后来,老爸便不知是赞美,还是讥讽地冒出了一句话:“女儿最美的时候是拥书而眠。” 不过,我却很喜欢这句话。要拥书,得先买书。休闲时,我总是喜欢在书店超市或书摊流连,凡看中的书籍杂志必买。每月虽花去几十元钱,但我觉得这是一种超值消费。  相似文献   

19.
读书与管理     
王缨 《中外管理》2005,(4):103-103
读“杂”书的老板 第一次见到中国发动机行业名宿玉柴董事长王建明时,他就坦然地谈道:”我从来不读“书”.唯一看过的一本西方管理著作还是当年要应付领导干部考试才拿过来翻翻。那是一本杜拉克写的书。所以选中这本书,也是因为它非常薄,很快就翻完了。但是随手一翻,觉得很有意思,特别是看到其中有一句话:“谁都可以做管理”,那就是说,我这样的人也可以搞管理,  相似文献   

20.
一位老板把全部资产投资于一种小型制造业项目,但因世界大战爆发,原料来源中断,企业被迫破产。他为此痛苦至极,想过自杀,最终他选择离开了妻儿,成了一名流浪汉……。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读了一本名为《创业者》的书,此书令他鼓起了勇气和希望,他决定找该书作者要求帮助。当他找到作家说完他的故事后,作家却说:“我满怀兴趣听完了你的故事,很想帮你,但我无能为力。”流浪汉感到绝望,脸变得苍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