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域名:无形资产家族新成员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对多数接触过电脑的人来说并不陌生,它是把全球计算机联为一体的公用计算机网络的总称。据统计,国际互联网络已拥有160个国家的8000万个用户,每月以10-15%的速度递增,到2000年,国际互联网络的用户将超过两亿户。我国部分企业和个人已成为网络中的一员,入网用户约二三十万户,他们已体会到人网的种种好处,只要拥有一台386以上的多媒体电脑,一个调制调解器,向上网公司办理简单的上网手续,接上电话就可进入全球网络,使用电子邮件、浏览世界各国的图…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际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成熟及其迅速渗入商业领域,网络营销应运而生,并已成为流通领域极力推崇的概念。在我国,网络方兴未艾,网民已超过100万人。网上信息发布、网上购物端倪出现,并成为商界热点。网络营销对传统的市场营销活动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新的商业机遇,如何有效利用这一现代化的商业手段,因势利导,把握商机,对于提高我国企业市场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现代商业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网络营销具有如下优势和特点:1超越时空的全球化管销空间国际互联网络消除了诸如时间、距离…  相似文献   

3.
余凯 《发展研究》1999,(3):50-51
知识经济时代发展最快的是信息产业,随着各国信息高速公路的飞速建设,一个新的商业形式——网络商业正在迅速崛起,并将深刻地改变传统的商业格局。当前,我国商业正处于体制转轨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下网络商业的挑战,本文就国外网络商业发展趋势做一番介绍。 国际互联网(Internet)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全球性电脑网络,联网的电脑超过600万台,预计到本世纪末,网上电脑将达到1亿台,用户将超过10亿。互联网被认为是自电话发明以来最经济、最高产和最方便的通讯媒介,以及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库。 网络商业又叫网…  相似文献   

4.
俞华伟 《经贸实践》2002,(10):52-53
当今世界是一个快速发展的世界,近20年来、世界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接受国际贸易共同的游戏规则、实行金融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政策。尤其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革命以及国际互联网络的形成。正在把世界经济融合成以全球为一体的“网络经济”。网络的发展使资本可以灵活地在世界范围流动,世界成为“地球村”。这就为经济全球化准备了极好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5.
世界著名的市场调查公司AC尼尔森刚刚宣布,他们将放弃传统的按照点击量衡量网站广告价值的做法,全面转向用户停留时间这一标准。AC尼尔森的专家认为,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发展,用户停留时间可以表明用户和网站的交互、粘结程度,因此更能体现网站广告对用户的价值。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昭示网络世界里的“眼球经济”全面走向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企业对客户价值的深刻关注,即“心经济”。  相似文献   

6.
在阐述用户创新的概念及用户创新相关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用户创新的扩散特性。根据WS小世界网络模型,构建了用户创新扩散的网络模型,并进行了模拟分析。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用户创新扩散在不同的网络结构下呈现出不同的结果,创新采纳在小世界区间比例达到最大,随着网络随机化程度的加大,可以更高、更快地达到平均创新知识水平和知识的均匀扩散。  相似文献   

7.
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是商品经济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是现代经济的显著特点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成为世界发展趋势。在全球范围内,基于国际互联网络的电子商务正以空前的速度迅猛发展,不仅改变着传统的社会生产方式,而且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也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增长点。电子商务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经济,使影响经济波动的诸多因素发生了变化,基于以互联网为基础、电子商务为核心的新经济的经济波动将出现一些全新的特征。 Internet所提供的多媒体界面和搜索、浏览功能,使消…  相似文献   

8.
小世界网络下用户创新扩散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林略  周力全 《技术经济》2009,28(7):18-21,47
本文对用户创新的概念及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阐述,分析了用户创新扩散的特性;运用WS小世界网络模型构建了用户创新扩散的网络模型,并对扩散效果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用户创新扩散在不同的网络结构下呈现出不同的结果;创新采纳比例在小世界区间达到最大;随着网络随机化程度的加大,平均创新知识水平变得更高,知识的均匀扩散能够更快实现。最后进行了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9.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截至2010年11月底,中国网民总数已达4.5亿,互联网普及率也已超过30%的世界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络     
日内瓦国际电信联盟的报告中指出,1997年互联网络使用者达7000万人,预计到2000年其用户将达到1.1亿;使用者将超过3亿人。网络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电信线路的发展、个人电脑的普及程度、网络线路的租赁和使用者的文化程度、语言等。因此,网络用户在全球各地分布极不平衡。如1600多万的互联网络用户的分布:其中2/3的用户在北美大陆;22%的在欧洲大陆;6%的在亚洲;3.7%的在大洋洲;拉美的占1%;美洲的只占0.6%。报告指出,互联网络借助高速传输的优势吸引了电信服务业的大批顾客。如低价的网上电话会逐步代替长途电话服务业。网络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古时候,人们常在寓所之间砌起一道砖墙,一旦火灾发生.它能够防止火势蔓延到别的寓所。现在,如果一个网络接到了Internet上面,它的用户就可以访问外部世界并与之通信。但同时.外部世界也同样可以访问该网络并与之交互。为安全起见.可以在该网络和Internet之间插入一个中介系统,竖起一道安全屏障。这道屏障的作用是阻断来自外部通过网络对本网络的威胁和入侵,  相似文献   

12.
1、引言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 ,世界正步入网络时代。国际互联网络呈现爆炸性增长 ,使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这种形势下 ,对数据信息的需求促进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使计算机网络从学校、实验室及科研单位走向了大众百姓。越来越多的人们希望随时、随地方便的上网 ,与其它的计算机共享资源 ,而信息家电、智能家庭网络的发展对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但由于受实际地理条件和成本的制约 ,对计算机网络的广泛需求在许多方面受到了限制。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 1)移动上网。现有的网络如以…  相似文献   

13.
如何提高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勇 《经济论坛》2004,(24):153-154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中国传统新闻媒体积极进军网络传播领域,从此登上了网络快车。庞大的网络用户群体是网络媒体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保证。1996年度,中国互联网用户仅10万左右,发展至2003年,中国网络用户的绝对数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中国网络新闻媒体经过近七年的跨越式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网络新闻媒体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4.
当前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开始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计算机网络安全不仅影响了网络稳定运行和用户的正常使用,还有可能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威胁到国家安全。文章分析了几种常见的网络入侵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网络安全的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15.
“五一”黄金周第一日,一个新的病毒——“震荡波(Worm-Sasser)”开始在互联网肆虐。该病毒利用Windows平台的Lsass漏洞进行传播,中招后的系统将开启128个线程去攻击其他网上用户,可造成机器运行缓慢、网络堵塞.并让系统不停地进行倒计时重启。其破坏程度甚至超过去年夏天的“冲击波”病毒!  相似文献   

16.
苏金生 《经济》2004,(2):80-81
在持续三年的低谷中徘徊之后,2003年的中国互联网市场开始全面回暖,出现了网络和用户规模高速增长,业务应用日趋增多,市场收入同步增加的良好局面。用户规模和网络规模急剧增大, 互联网行业出现大范围盈利 截至2003年11月底,我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已超过7800万,较年初增长32%;上网计算机已超过3000万台,较年初增加44%;国内计  相似文献   

17.
许琼妍  赵楷 《时代经贸》2007,(5Z):162-163
垃圾邮件的泛滥也成为了互联网的一大棘手问题。网络用户于垃圾邮件的发出者并没有过联系,但确几乎所有的网络用户受到过垃圾邮件问题的困扰。这反映了网络个人数据资料隐私侵权的严重。本文将从网络隐私权、侵犯网络隐私权的构成要件、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问题等方面对之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8.
分别从电子商务网络所有者与用户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网络所有者建立网络的动机及其与网络用户实现联网的条件、网络用户加入网络的动机和条件。在此基础上,应用数学模型描述两者之间的关系,给出了电子商务网络成长的激励机制与策略。  相似文献   

19.
很多学者对网络经济学中网络效应的作用机制存在不同的认识,这些认识表现在不同的经济模型中,本质上反映了这些学者对于网络的认识上的差异。网络是由位于节点上的用户构成的,这些用户通过使用相兼容的产品连接在一起。根据用户的不同连接方式,网络可以分为直接网络、间接网络与双边网络。直接网络效应理论强调了用户预期、过度惰性与过度动力以及安装基础等问题;间接网络效应理论强调了用户偏好多样化、互补品作用、一体化等问题;双边网络效应理论强调了用户需求相互依存性、小鸡与鸡蛋、单宿与多宿等问题。三种理论对网络效应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不同的解释,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现实世界中的很多网络往往同时存在多种网络效应。  相似文献   

20.
杨榕 《发展研究》2001,(5):51-5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将进入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数字化、网络化等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思维和相互交流方式。我国网络用户将急剧扩大。如果按目前Internet流量每7个月翻一番的速度,我国到2002年将达到4000万户。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网络最多的国家之一。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日臻成熟的基础上,加快培养信息人才是当前重要的任务之一。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信息教育提出了挑战 计算机网络的成长,使信息高速公路向社会的各个角落迅速延伸,有力地带动着人类社会由“工业化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