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农地制度创新和农地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具有安全与经济功能,一项良好的农地制度同样要符合这两个功能标准,其一是农村社区内部要求对土地享有平等权利,即体现制度的安全功能;其二是制度要达到一种社会效果:能够稳步发展农业,符合国民经济发展对农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地制度创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袁超 《农业经济问题》2000,21(11):45-47
一、中国农地制度安排历史回顾强制性制度创新曾经是中国农地制度安排的基本特征。 1 979年前 ,中国农地制度安排经历了两次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从制度供给的行为主体———政府意愿判断 ,两次制度安排的初衷都在于提供一种过去制度安排下无法得到的利益。第一次 ,土地的地主所有变成了农民所有 ,实现了土地的私有私营 ;第二次 ,土地的农民所有变成了集体所有 ,实现了土地的公有公营。就制度供给方式和制度供给初衷而言 ,都是为了实现政治支持最大化和社会产出最大化 ,并无本质的不同。然而 ,就制度本身形成的不同产权结构而言 ,却表现出大…  相似文献   

3.
浅谈农地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农地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探讨农村土地所有制改革的理论观点 ,提出增加承包权的长度和强度。  相似文献   

4.
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根源是土地问题。千百年来,农民和土地的关系难割难舍。对于今天的8亿中国农民来说,土地无疑是他们的“命根子”。然而,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农民不断从土地上剥离出来,成为一幕一幕活生生的现实。  相似文献   

5.
农地制度创新与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经济客观上存在的区域差别和在农地经营上存在的资源、劳动力、资本、技术的比较优势,不同农地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别。如“两田制”尽管在全国都有表现,但最多的制度安排却集中于中部地区;“规模经营”则明显地在大城市郊区和沿海发达地区表现出较强烈地制度供给冲动。因此,本报告例举“两田制”、“规模经营”以及“四荒”使用权拍卖三种在全国范围最多分布、影响最大的三种比较典型的制度创新类别,分析其起源、方式和制度绩效。  相似文献   

6.
农地制度的创新与继承洪名勇一、创新与继承:农地制度变迁的双重机制农地制度既是由耕作制度、种植制度、产权制度、规模经营等组成的制度整体,又是制度系统,具有一定的制度结构。对农地制度变迁的认识,必须把握农地制度的结构变动。农地制度变迁史表明,农地制度的变...  相似文献   

7.
国外农地制度改革及对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介绍了一些已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农地制度改革的主要形式和成功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对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农地制度创新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农业”理论是农业发展史上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观念和实践变革。1991年4月 ,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在“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丹博斯宣言和行动纲领”中对可持续农业做了如下定义 :可持续农业是“采取某种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的方式 ,以及实行技术变革 ,以确保当代人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续的发展包括农业。林业和渔业 ,能维护土地、水、动植物遗传资源 ,并不造成环境退化 ;同时 ,这种发展在技术上是适当的 ,在经济上是能持续下去的 ,并能够为社会接受的。”影响我国农业…  相似文献   

9.
制度效率、群体共识与农地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地制度分析中制度效率分析应当与具体制度环境条件相结合。在稳定的宪法性秩序下,农地制度创新的可行路径是构建保障公平的农地权利交易机制。在影响农地制度变迁的非正式约束中群体共识起着重要作用,建立健全村民自主治理是当前保障和实施农民土地权益的可行性方法,而群体共识的再造和转换是促进农民自主治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地金融制度管理创新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对现行农村金融管理体制的弊端以及农地金融困境的分析,提出了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管理创新的基本思路与基本原则,进而对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管理创新的具体方案与配套措施进行了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11.
农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制度分析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制度经济学里,制度被定义为管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本文从制度与农地资源利用的关系出发,指出我国农地资源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实质是制度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影响我国农地资源持续利用存在的主要制度问题:产权问题,流转问题,管理问题和宏观农业制度问题,并如何进行农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制度设计与制度创新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三农问题不能回避农村土地制度问题。建国以来,我国农地制度几经变迁。现行农地制度在其推行三十年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有待完善的问题。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的三种模式只能是理论,而在现实中是难以付诸实践的。作为一种全国性的农地制度,家庭联产承包制仍是制度变迁的基础,但在此基础上,我们建议进行一些诱致性创新:切实加快农村政治体制改革,放手村民依法自治,明确农地产权主体地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促进土地自发流转;政策导向上要尽量开辟活动空间,允许和鼓励群众自主创新;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文化教育,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农地金融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创新,2015年下半年起进入国家试点阶段。文章重点探究一种容易被忽视的风险类型——期限风险,期限风险内嵌于农村承包经营权的用益物权属性,并由于三权分置的土地制度特性形成环环相扣的期限风险结构。通过打开承包权—经营权—抵押权的制度关联剖析农地金融期限风险的结构与特征细节,可以发现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风险管理问题,更在于探索明晰的三权分置的权利结构及相互关系,这正是文章关注农地金融期限风险的更深层次研究主旨。  相似文献   

14.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地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通河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今后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的基本趋势。然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有条件的,就一个地区而言,只有当大部分农业劳动力稳定地转入二、三产业,并获得可靠的收入以后,才有了可供集中的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才有了...  相似文献   

15.
农地制度创新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农村,最有价值的资源就是可耕种的土地,绝大多数劳动力都从事农业生产,并且都希望能充分利用土地,来提高的农业的产出,然而当这些有限的土地分摊给稠密分布的农业人口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了,他们将消耗掉所有增加的产出,包括粮食。难怪中国的农业生产举步艰难,似乎永远  相似文献   

16.
农地产出能力是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核心内容,农地产出能力建设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要实现中央关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战略目标,当前要着重研究并实行提高农地产出能力的措施,为全面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地制度出现多次变迁,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以改革开放后通过制度变迁而形成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两田制、规模经营制、四荒地拍卖制、股份合作制等5种农地制度为研究对象,利用制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产权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分析和探讨这5种农地制度变迁的方式、背景、条件,总结和梳理农地制度变迁所产生的绩效及启示,并针对中国现行农地制度存在的诸多缺陷,提出进一步改革及创新的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农地产出能力是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核心内容,农地产出能力建设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要实现中央关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战略目标,当前要着重研究并实行提高农地产出能力的措施,为全面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与以往政策侧重"限制"和"约束"不同,此次《意见》一方面明确界定了土地流转的政策框架,另一方面为土地金融创新开放了更大的政策空间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顶层设计层面的制度改革与政策创新推动土地金融逐步进入农村金融的主流领域。2014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现阶段土地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土地金融最重要的制度基础与政策依据。与以往政策侧重"限制"和  相似文献   

20.
安秀明 《农业经济》2012,(2):113-114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农地制度而言,主要是扬弃了传统的合作集体生产模式,实现了农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经济主体的内在要求,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农地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方面的困惑,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农地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