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3 毫秒
1.
产业结构变迁视角下经济增长的系统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内在依存关系入手,探讨了经济增长的系统性特征.研究发现:经济增长本身不仅有系统演进的特征,也具有系统内阶段性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剖析了经济增长系统演进的外生路径和内生路径;最终提出发展中国家的重心是提升经济增长系统.  相似文献   

2.
李湛 《经济问题》2007,334(6):8-11
虽然中国的经济转型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果,然而目前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旨在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我国正在经历的转型之路.通过对中俄经济转型的理论基础华盛顿共识和制度演进主义的比较分析,思考中国经济转型与未来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通过将所有制变革因素引入我国生产函数模型,并利用1990年和2001年两个时期我国28个省市区的平板数据对模型进行估计检验,发现在我国近10多年的经济发展中,制度变迁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一个显著的因素.同时,发现我国的制度变迁主要是物质资本增进型,而制度创新主要是围绕物质资本展开,而由于人力资本增进型制度创新的缺位,制约了人力资本效应的最大发挥.目前和将来制度创新的重点需要围绕人力资本增进型展开.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转型的模式特征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认清中国经济转型的模式特征,就是要对中国经济转型的经验加以总结和概括。这些特征包括六方面:中国经济转型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转型目标;中国经济转型的社会主义制度约束刚性化;中国经济转型过程的阶段性转换;中国经济转型的措施实验性;中国经济转型的双主题联动性;地方政府在经济转型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银行改革的三种推动力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了银行改革的三种推动力量假说.我国银行改革的实质是中央政府主导的制度变迁决定了国有金融制度安排.在地方政府和民间部门的共同作用下,中央政府控制金融的成本上升导致了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市场准入.件随着经济转型,三种推动力量的此消彼长将最终推动一个真正的市场经济下的银行体系的出现.  相似文献   

6.
外商直接投资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由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多向因果关系,导致使用单方程计量模型估计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结果无效.针对这种情况,应运用联立方程模型,把变量间的复杂因果关系纳入模型中,估计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经济增长、结构变化与人口城市化--贵州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的经验数据,在1978-2002年期间,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对于人口城市化的作用并没有一些学者所声称的那样巨大;虽然从长期看,经济增长和结构变有利于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但在短期里,这两种因素对于人口城市化的作用相当有限.另外,人口城市化对于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的反馈作用也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向市场经济转轨:渐进主义与激进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在进行经济体制转型时,到底是采用激进方式,即"休克疗法";还是采用渐进方式?作者认为转型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它包含了几个不可或缺的子过程:自由化和稳定;制度建设;微观重建.以上三个子过程都不是能够以激进的方式完成的.东欧、中欧、中国等转型国家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转型:社会资本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社会资本角度对中国和俄罗斯的经济转型作了比较,分析两国原来存在的非正式网络在两佃不同转型方式下对转型所造成的影响,并在承认扩展信任对经济发展和转型重要性的基础上讨论了两国转型的缺陷,指出规范政府行为和建设市场支持性的正式制度对转型过程中实现扩展信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川渝经济区开发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渝经济区是西部大开发中国家重点建设的长江上游经济带的主体,是西部三大经济带(区)中西北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和西南南贵昆经济区的重要衔接区和战略接替区,在中国西部地区与长江流域经济开发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地位.本文系统地分析和研究川渝经济开发建设的发展基础、障碍因素和战略思路,提出全面推进川渝经济区开发建设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转型与货币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从一般到特殊"的动态建模方法对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货币需求函数进行了再估计,通过引入市场化进程相对指数作为衡量经济转型的制度变量考察货币需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利率和经济转型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尽管1978—2007年间30年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经济体制和金融体系发生了较大的转型,但通过引入适当的制度变量,仍然可以得到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本文建立的货币需求动态模型证实了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转型无论长短期都是拉动货币需求增加的因素,通货膨胀是解释货币量的有效外生解释变量,短期内利率变量对实际货币需求影响不显著,但其确实显著地进入了长期货币需求关系。  相似文献   

12.
高投资需求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国有企业可能因三种因素而触发转型危机:现有亏损和坏账的真实数据比目前的统计数据恐怕要高;如果继续拖延国有企业重组,如果保持、甚至转化预算约束,如果债务升级,那私长期债务积累的危险将会增加;如果货币、财政和工业政策出现急转弯,对国有企业实行硬预算,而赞成大批企业倒闭、失业急剧上升、投资减少及金融体系重大冲击。要避免转型危机,就必须把渐进转型所“创造”的时间果断用于推动重组。财政扩张对需求会有短期影响,抵抗通货紧缩,而不赞成通货膨胀压力,但对未来能否保持持续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和投资者的行为。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权威主导型策略性市场化改革与财政公共化转型之间的协同演化关系。通过一个基于我国改革实践的动态分析框架,笔者得出:政府供给范围的"越位"与"缺位"作为经济转轨中前期的一种策略性选择具有一定的"条件合理性"。而这一条件就是权威主导型改革承诺的动态可信性。"职责同构"的"权威 官僚体系"执政模式有利于保障可信性问题,但不利于最优公共政策的竞争性发现和弹性调整。强化权威推动型的二次改革,从政府派生型"无形之手"到市场自发型"无形之手",并完善横向的党内民主和竞争机制,理顺纵向的政府内分工机制,才能真正顺利实现经济市场化转轨与财政公共化转型的协同演进。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转型期,通过对管制员的问责以追求最低乃至于零的事故概率,虽是人本政府理念的体现,但在既定的技术和资源条件下,这一追求并不是最优的选择.从效率上说,政府管制的最优防范水平是在边际防范成本等于边际预期事故成本点上.所以,虽然问责制对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它在社会性管制领域却并非是一个有效率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5.
知识经济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性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现状,分析了科技进步、知识经济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影响,阐释了知识经济作为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新要素的重要地位,进而探讨了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增长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经济总量依然保持高速增长,但是,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沿海较发达地区.因此,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入手,分析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效应,以我国1978-2011年的数据对此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认为,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导致1978-1992年以及1993-2011年两个阶段产业发展的结构效应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即基于制度创新的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产生的结构效应比基于渐进改革的产业结构适应性调整产生的结构效应更显著.随着经济系统向更高层次的转变,战略性调整产生的结构效应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低碳转型面临的困境及应对举措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国经济低碳转型受制于外在环境的逼迫,是在中国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推动的,且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储备滞后于发达国家,中国经济低碳转型面临不少困境。为了推动中国经济的低碳转型,政府和企业需制定和实施必要的发展战略,重视和加强低碳技术创新及运用,强化制度创新和制度约束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18.
杨来科 《经济经纬》2000,36(1):31-35
9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潮流.但是,由于各国本身的社会历史及经济法律条件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国家在转轨道路及转轨模式上有所不同.中国的经济改革,遵循的是一种特殊的思路,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中国取得了特殊的经济成就,也遇到了特殊的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胡星 《经济经纬》2004,(5):22-24
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的一大特点是国际产业大规模向中国转移。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东中西部应抓住机遇,发挥不同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渐进式的转轨经济过程中,呈现出金融低效与经济高增长的共存现象。该文认为这是由于在我国强控制金融政策与特有的高额居民储蓄条件下,公有体制内经济体发生金融漏损并由体制外非公有经济体顺守,对金融配置效率加以非规范的修正,导致金融低效率与经济高增长的并存。该文从金融的非正规漏损角度分析了我国转轨经济过程中的经济增长,提出了金融效率改进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