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黎明 《济南金融》2006,(11):13-15
一、自主创新与金融支持的关系所谓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攻破技术难关,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的商品化,获取商业利润,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自主创新有时也用来表征一国的创新特征,在此情况下,自主创新指一国  相似文献   

2.
基于1995-2015年中国各省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考察技术进步对就业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短期的技术引进促进了就业增长,但其对就业的溢出效应不显著;而长期的技术引进并不能持续地带来就业增加,反而会对就业造成破坏效应。自主创新对就业短期以破坏效应为主,但长期的自主创新促进了就业的增加,并且从经济距离权重下的就业效应来看,自主创新吸纳了相近经济水平区域的劳动力,空间溢出效应为负。现阶段我国自主创新的就业效应不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技术引进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越弱。  相似文献   

3.
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双循环”相互促进背景下,探究经济治理能力和出口贸易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治理能力和出口贸易对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要素市场发育程度、非国有经济发展、法律制度质量、研发资本投入对内资企业自主创新有正向影响;产品市场发育程度、研发劳动投入显著提升了外资企业创新能力。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背景下,应提升经济治理能力以激发国内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4.
寇琳琳 《财政监督》2011,(11):66-67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举措。而如何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和实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即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实现路径。笔者认为,坚持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前提;充分发挥企业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根本所在;实施倾斜的经济政策是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举措。而如何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和实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即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实现路径。笔者认为,坚持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前提;充分发挥企业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根本所在;实施倾斜的经济政策是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长安始终坚持自主创新与合资合作“两条腿”走路,创造性地走出一条“以我为主,自主开发”的模式。我们认为,自主创新既包括技术和研发领域的自主创新,也包括管理上的自主创新。自主创新的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每个国家与企业无不渴望拥有先进技术及自主创新能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然而,据报道,北京市2002~2004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和消化吸收经费之比平均不足1:0、01,而日本、韩国的同一指标平均为1:7。相比之下,我国不少企业轻易放弃自主研发,试图通过与外商合资以轻松获利,或者热衷于花钱引进技术,却不思消化吸收,甘当别人的“组装车间”和“加工基地”。企业不走自主创新之路,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与健康发展起了莫大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各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间接融资支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主创新能力日益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金融支持。由于我国仍是一种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因此本文选取中国31个省市1997-2009的面板数据,分析了间接融资对各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间接融资对全国自主创新活力和创新效率都有显著正效应,尤其对东部地区自主创新的影响最强,政府的资金支持对中部地区的自主创新比较显著,西部地区的自主创新主要依赖于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9.
李丹  周薇 《时代金融》2012,(5):27-28
跨国公司和东道国之间的利益是紧密联系的,不能孤立看待任意一方的利益。本文通过建立各方收益函数,分析汽车产业获得自主创新能力下东道国政府与跨国公司的共赢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中国技术进步路径的方式选择一直是众多学者关心的问题,文章通过对1991-2011年相关数据的整理分析,对中国自90年代以来技术进步路径选择的转化做了经验研究:由以技术引进为主、自主创新为辅的路径选择转化为由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并驾齐驱的路径选择。同时,为了对两个阶段各自的技术进步路径选择的效率做更进一步研究,从产业的角度,选择以第二产业的技术进步作为具体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中国产业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的阶段性转化不仅具有理论基础,同时也具有较好的效率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如今,城镇化已经成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同时,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已不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要求。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农民进城,不是单纯的拆迁扩建,而是让进入城镇的农民与城镇居民一样,享有同等的教育、社保、就业等权利。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往往又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持。本文主要通过借鉴国内外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与风险融资市场的发展状况,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风险市场投融资的特点及其运作模式进行分析,认为风险市场投融资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强调风险投资市场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并讨论了培育和发展我国风险投资市场,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做法,最后给出了解决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风险投资市场融合困境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推进城镇化促进经济发展既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和加快城镇化进程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内在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未来,我们要在科学规划城镇发展、改革完善体制、培育产业集群、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促进县域经济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推进科技金融发展对于江西建设创新型省份、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民营经济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指出近年来江西在探索完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产品体系、服务体系上取得明显成效,但同时仍然存在政府统筹力度不够、科技金融有效供给不足、解决信息不对称难题能力不强、科技金融统计体系缺失等问题。最后,建议江西应从完善系统化顶层设计、推动产品创新和服务完善、大力吸引金融机构和人才集聚、建设完善科技金融领域基础设施等四个方面着手,推进科技金融健康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伴随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步伐的逐步加快,全国各地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产业园区建设空前发展。但如果产业园区建设中各种资源要素不能有效结合,则可能会增加当地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影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梧州市产业园区的建设及投融资现状、对梧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及其存在问题,为产业园区建设与地方经济金融协调可持续发展进行一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6.
传统技术创新以熊彼特理论为基础,认为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生态技术创新则是在资源环境约束强度增大条件下,能够满足人类生态需求,减少生产与消费边际外部费用的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落实为行动,传统技术创新亟需向生态技术创新转化。从理论上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在实践中科学制定政策,从而引导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  相似文献   

17.
以沪深两市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为样本,研究主并企业并购前自主研发投资形成的研发资本存量和对外技术并购获取技术知识两方面对其并购后创新效率产生的混合作用,再进一步检验并购双方技术重叠在主并企业并购前自主研发投资和并购后创新效率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企业并购前自主研发投资形成的知识储备量会促进其并购后创新效率的提升.技术并购及并购双方的技术重叠进一步放大了这种正向促进作用,说明技术并购及技术重叠会加强主并企业内部自主研发对外来创新能量的内化、吸收速度,并改善和提升内部研发投资效率.同时,在并购前持续追加研发投资的主并企业中,这种现象和作用也会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技术创新投入在股价波动中体现为公司特质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发挥资源调配作用,但发展中国家是否存在这种反馈机制仍未有研究。本文的理论分析和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检验均证实:企业创新投入能够在转型经济环境的股价波动中反映为公司特质信息,而由于公司特质信息结构和创新投入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公司特质信息的变动不会决定企业下期创新投入。这说明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市场对企业创新亦可产生合理的正面信息反馈。  相似文献   

19.
20.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mpact of openness on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We use two sets of indicators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to distinguish size and efficiency for both bank and capital market sectors as aspects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30 provinces of China over the period from 2000 to 2009. The empirical results suggest that trade and financial openness exert positive impact on financial efficiency but negative impact on the size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for both the indirect and direct financial sectors. The results confirm a mismatch problem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 in the types of trading companies and the allocation of financial resources i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