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炎炎夏日,恰是"啤酒季节",而啤酒瓶爆炸伤人事件的阴影也越来越浓地笼罩在消费者头上。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提供的数字,1993年第三季度北京等5地区"瓶啤"爆炸伤人事件28起,使7人伤残;1994年遭新闻媒曝光的已逾千起,北京市去年此类事件超过300起。据称,这个数字仍低于实际发生数,尚有很多消费者自认倒霉了事。"瓶啤",难道真成了让人  相似文献   

2.
假新闻与新闻敲诈就像一个“毒瘤”让人心生厌恶,它严重违背了新闻媒体的职能,破坏了基层工作的正常秩序,群众利益受到了严重危害;借着新闻敲诈或者以假新闻蛊惑群众,很容易侵害到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新闻工作者在人民群众的形象也将受到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我们常在新闻和报纸上看到"百年一遇"和"千年一遇"这样的词,比如百年一遇的洪水,千年一遇的灾害,等等。而很多人都把这两个词想当然解释成一百年发生一次和一千年发生一次的事。其实从统计学上看,"百年一遇"却绝对不是一百年内只发生一次的意思,它真正的意思是事件发生的概率是百分之一。相应地,"千年一遇"则是指事件发生的概率为千分之一。事件发生的几率为百分之一和千分之一,这表明事件发生的概率很小。据此,很多人便以为,用到这两个  相似文献   

4.
白雪松 《活力》2011,(8):160-160
2007年,国内媒体爆出了两则轰动一时的假新闻:一是“纸馅包子”事件:二是“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尽管二者在消息来源、传播渠道和社会影响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差异,但是透过它们背后的新闻形成理念,我们应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陈亮亮 《活力》2012,(10):209-209
现代社会生活中,之所以存在新闻的混乱现象,究其原因是由于虚假新闻的大量出现,虚假新闻具体指未能真实反映事物本质的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凡虚假新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新闻报道者离开新闻赖以产生和依存的客观真实,任意凭着个人的主观愿望或依据他人的意志去报道新闻。新时代背景下,虚假新闻表现逐渐多元化。 一、假新闻产生的社会背景 第一,新闻人受利益的驱使,编造新闻。曾经轰动一时的“华南虎照事件”,表象是个别记者受利益驱使,虚构出野生华南虎存在的“新闻”,其实质则是当地对巨大的旅游经济的期望使然,是经济利益催生了假新闻。  相似文献   

6.
新闻也要打假,是人们针对一个时期来不断有假新闻冒头而发出的呼吁。不少人说,“假新闻”比假冒伪劣的衣服鞋袜之类危害大多了。这是很有道理的。假新闻的源头一部分是出自“自由撰稿人”之手。自由撰稿本身  相似文献   

7.
<正>电子业的价格大战"烽火连三月",狼烟不绝,但降价促销显然成了每个行业最常用的营销手段,降价根本不会成为新闻大事。在关于价格的新闻中,我们常看到的是某某天价产品的出现,但却没有看到某某高档品牌以极低价格销售的报道。但戴尔却多次以报价系统故障为由,在产品的降价与涨价中上演了一出出闹剧,由此引发的"报价门"事件成了行业少有的价格纠纷新闻。  相似文献   

8.
邵丹 《活力》2014,(2):81-81
探潮亚马孙:中国中央电视台,直播亚马孙潮涌电视节目。现场直播:在新闻现场随着事件发生、发展进程同时制作和播出的方式。本文“语言”特指:与新闻事件同步的新闻主持人现场有声语言报道。  相似文献   

9.
曹新伟 《活力》2014,(6):92-92
一、新闻报导的真实性是新闻的客观属性 这一属性要求我们在新闻报导中必须坚持客观真实,全面严谨的原则,任何虚构、夸大主观臆断,以及片面报导都是违背其客观真实而不能允许的,违背了新闻真实性,首先伤及大众,而后伤及自身。马克思说过:“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不真实的新闻在误导群众后,在群众觉醒过来时自然就会对产生这些假新闻的媒体不再信任,久而久之那些曾经的主流媒体,便不再被人关注,那些假新闻较多的媒体,更会变得“令人生厌”。  相似文献   

10.
张树永 《活力》2011,(15):50-50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在新闻报道中,一个关注率很高的新闻事件往往能够引发出与之关联的其他新闻事件,这些事件也许已经存在,也许即将发生,但其新闻价值是由前者引发或提升的。这些新闻事件,相对来说就是新闻的“多个落点”。尤其是当我们想写出饱满精彩的文章.循着新闻事件“第一落点”,追踪新闻的第二、第三落点的意义便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以及“第五媒体”的崛起,由新技术率先导演的传播变革空前地改变着新闻传播的形态。不论从技术还是内容角度而言,微博新闻(以下简称“微新闻”)可谓公民新闻的新生形态,是(包括非专业新闻传播者在内的)社会个体通过大众媒介发布特殊时空中经历或掌握的新闻性信息的一种形式。区区140字内的微新闻颠覆了传统新闻采集、编撰、传播的陈规,为社会大众开启了公民新闻多维度传播、交互式反馈、跨时空跟踪的全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姚艳春 《活力》2013,(11):37-37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如何在海量信息中选择适合自己媒体刊发的稿件,是新闻编辑的一项关键性工作。戈公振先生曾指出.新闻是“发生事件之报告,但于报学之处置上.有散漫而不明显之憾”。任何一家新闻传播媒介都因为自己特有的隶属关系、办报目标而有各自的编辑方针.这也就决定他们对每天发生的新闻事实不可能全部收录选用,必须要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从众多的稿件中,选择出具有高质量的稿件,这对编辑来说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制造新闻又称“新闻事件”或“媒介事件”,是企业在公关活动中常用的方法。它是指由企业组织以健康正当的手段,有意识地采取既对自己有利,又使社会公众受惠的行动,去引起新闻单位和各界人士的注意。为了提高本单位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在某一企业组织发生的真实事件的基础上,经  相似文献   

14.
继2009年11月深圳市社会保险局一名女科长被捶击后,2010年底同一地点又发生工作人员被参保人袭击事件。两起看似偶发的事件,究竟有否必然?背后又蕴藏着怎样的社会心理与情绪?受伤的是整个社会深圳市社保局新闻发言人表示:社保工作人员是依法处  相似文献   

15.
“制造新闻”又称“媒介事件策划”、“准事件策划”,它是社会组织规划设计、促成事件发生并赢得新闻媒介报道的创造性活动。作为塑造组织形象的一种新思维、新观念、新手段,被企业界、商界乃至政界、军界广为采纳,被视为“公共关系策划的核心”和“广告策划的精髓”。 制造新闻固然是一项弹性较大、灵活性较强、颇具创造性的工作,但并非无规律可循,无思路可觅。策划人员一旦把握了制造新闻的关键,找到了制造新闻的切人点,就能游刃有余、大显身手。 众所周知,制造新闻的目的是为了塑造组织形象,提高组织的知名度、美誉度。但这一目…  相似文献   

16.
姜蔓 《经营者》2013,(4):30-31
江淮汽车"生锈门"挫伤了不少购车者对自主品牌的信心,但更多消费者日趋理性的消费观给了自主品牌重拾信心的机会今年CCTV的"3·15"晚会曝光了江淮汽车旗下同悦轿车存在钢板生锈的安全隐患问题。3月19日,瑞风S5新车上市会后,江淮官方正式表态,江淮汽车董事长安进与江淮汽车的另外5名高层一起,对此事件向车主鞠躬道歉,并表示江淮将对此事负责到底。但是,"生锈门"并未就此平息,受负面信息连累,自主品牌数家汽车股  相似文献   

17.
<新民晚报>评选年度十大假新闻已经有十个年头了,十年来,新闻打假的路上充满艰辛,随着2010年十大假新闻的新鲜出炉,有关新闻道德的问题再次引起了新闻媒体和普通受众的热议.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新闻记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但激烈的媒体市场竞争对新闻传播事业造成巨大冲击,同时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18.
董轶群 《楼市》2013,(Z1):52-55
2012年,末日没有来,房地产市场又在调控中走过了轰轰烈烈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关注房价、土地、成交量,鄂尔多斯楼市"崩盘"了、年底"地王"频现了、总理提出"合理房价"了……这一年,作为受关注度最高的行业之一,房地产行业也娱乐了一把,王石婚变了、吴亚军离婚了、任志强被"约赌裸奔"了、诺贝尔得主莫言说他买不起房了……2012年,一桩桩让大家至今记忆深刻的新闻事件,在第一时间、在各种媒介被广而告之,真真假假难辨,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人和事,丰富和娱乐了我们的2012年,在中国的房地产界。  相似文献   

19.
自美国的"安然事件"曝光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公司舞弊及审计质量的问题。尽管措施在不断完善,但审计失败事件屡禁不止,问题到底出在哪?如何避免审计失败案件的发生,重拾社会公众的信任,已成为当今注册会计师审计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笔者基于对"绿大地"事件始末的分析,揭示审计失败的成因,并根据成因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0.
白雪松 《活力》2011,(7):195-195
媒体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就像衣服与我们身体的关系.华丽或休闲的衣衫不再只是遮体御寒之用.而成了我们个人的一部分.媒体总是在穿针引线间发挥着它对现代社会的建构作用。这样,培育和强化大众的现代公民意识。就成了现代社会对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报道在发挥导向作用时所应遵循的根本原则。这就要求新闻传播者自身首先是一个有着全面而稳固的现代公民意识的人。为此,需要研究新闻传播者的现代公民意识。本文着重论述新闻传播者的理性的规范意识、普遍的人类意识和现代的竞争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