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一、引言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养老问题已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老年人希望自己能够安享晚年,中年人希望日后自己的养老生活可以获得保障,年轻人希望家里的中老年人都能安心养老,养老问题从未像今天这样备受社会各个阶层的关注。随着我国老年群体数量的不断增长,养老服务的刚性需求在不断增加,然而,我国养老服务供给存在巨大缺口。  相似文献   

2.
居家养老服务是基于人口老龄化发展而建立起的新型服务类事业,其主要是希望通过建设养老服务事业,来实现对老龄化人口的妥善安置。文章希望能够通过对国内外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分析,为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的进步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李博雅 《中国外资》2013,(12):170-170
失独给一个家庭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支持、精神的慰藉还有生活上的照料。由于家庭结构变得不完整,从而导致家庭功能的欠缺。对于年龄在50开外的失独家庭,疾病或意外却让他们遭遇独子夭折的厄运。在经历了"老来丧子"的人生大悲之后,已失去再生育能力,只能独自承担养老压力和精神空虚。计划生育是我们的基本国策,这种情况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必须集全社会之力,让这些计划生育的贡献者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相似文献   

4.
张女士近来颇有些犯难:一方面资本市场不景气,基本上投什么亏什么,另一方面养老大潮滚滚而来,如不未雨绸缪,及早准备,30年后怎么办?有没有一种产品,使自己在获得养老保障的同时又能取得不菲的投资收益,给自己的金色晚年加上一把锁? 大众理财:提起养老,我们仿佛看到一座大山迎面而来.具体情况到底如何,该如何应对? 郝演苏:目前,我国居民的养老方式主要由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理财养老组成.2010年7月13日,有关专家在"中国和拉美养老金制度国际研讨会"上透露,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个人账户"空账"已达1.3万亿元.  相似文献   

5.
"当初大连并不是我们的唯一选择。但是,只有大连是最积极也是最热心的,他们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真诚的帮助,这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和希望。"  相似文献   

6.
为更好地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国务院和中国保监会近期发布若干意见以保证"以房养老"模式在我国试点推广。美国作为"以房养老"模式发展最成熟、最完善的国家,其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文章通过"以房养老"模式的中美比较,归纳出美国"以房养老"模式的三个特点,并结合我国前期"以房养老"模式的实践情况,得出了完善我国未来"以房养老"实践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7.
公司内刊     
跨国公司的企业杂志为非正式出版物,但当你翻阅其间,无不为之精彩的栏目、讲究的版面、生动的内容所吸引。有研究者称,企业文化是企业方方面面的汇合。我们认为,这一定也包括"企业杂志"。从本期起,我们开设"公司内刊"新栏目,希望继续得到你的关注,也希望我们的读者能从中了解更多的跨国公司优秀的企业文化。——编者  相似文献   

8.
近日,"第三支柱个人消费养老金规范管理计划"发布会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人社部有关单位、多家研究机构和金融机构的专家出席。经过研讨,肯定了消费养老在养老保障体系第三支柱中的作用和意义,但同时也指出合规运营、依法监督是关键。戴广义中国社会保险学会退管专委会主任委员开展"消费养老"保障模式有利于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和养老资金压力、提高广大民众养老保障水平和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消费养老"涉及全国大部分厂家商家,惠及全国亿万群众.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银发浪潮"已经袭来,我国老年人如何养老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严峻挑战和艰巨任务。在此背景下,2012年3月,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是解决我国老龄化现状的内在要求,也是改善我国民生、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养老服务业工作的开展得到了明显的效果,但仍然面临不少的难题和困境。  相似文献   

10.
<正>"未富先老"给我国带来的养老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在老龄化日趋严峻的当代中国,如何更好地开展养老工作,从而真正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新目标,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思考并积极践行的一个切身性问  相似文献   

11.
在工业化、城市化、计划生育政策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农村"养儿防老"的观念发生了明显转变,但儿子养老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女儿在农村养老实践中的作用表现得越来越突出。文章在简要分析农村"养儿防老"历史变迁的基础上,比较了儿子养老和女儿养老的不同功效,分析了女儿养老的现实需求以及农村养老中性别差异变动的逻辑与意义,并从代际互动、资源整合、社会支持和观念引导四个方面提出了政策改进的路径,以期为农村养老中的性别差异研究提供一个更具概括性和系统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由于我国家庭结构近年来小型化、核心化趋势加剧,城市家庭"2-1"结构形式越来越占据城市家庭的主导地位;而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危机愈加严重。本文在此背景下,以上海市为例,通过实证研究,运用定量分析模型,分析影响我国"2-1"核心家庭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因素,探索我国城市"2-1"核心家庭的养老模式,为缓解我国城市家庭的养老危机提供可供参考的方案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延税型养老储蓄是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积极政策,即税收政策和养老金政策的有效结合。中国已经进入深度老龄社会,推出延税型养老储蓄政策为时稍晚,路径选择极为重要。本文提出"延期征收个人收入所得税"和"分段征收个人收入所得税"两个路径,并从理论、法律和操作三个方面对两种路径进行比较。通过比较笔者认为分段征收个人收入所得税是最优选择,可供社会讨论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自2000年步入老龄社会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并呈现老年人口高龄化、空巢化趋势,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量急剧增加。我国高度重视人口高龄化问题,"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十二五"时期老年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按照《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十二五"期间将"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健全"。据此,本文研究了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现状,中国养老服务的财税政策现状,提出了促进中国养老服务发展的重点财税政策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财政》2014,(3):21-23
截至2012年底,江苏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424.7万,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8.9%。面对"基数大、增速快、寿龄高、空巢多"的严峻形势,江苏省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作为各级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实事之一着力加以推进。全省各级财政部门把支持和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民生幸福工程"一起谋划部署,坚持上下联动,切实加大投入,抓好责任落实,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从2005年成立至今,亲和源股份有限公司一直投身于养老事业,并且致力于打造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以产业的思路去规划与运营。如今,"亲和源"模式已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吸纳了超过一千名的老年会员。对"亲和源"模式的解读,已不单单是对一个项目的总结,在养老需求、产业发展受到社会、市场的高度关注的情况下,"亲和源"模式其实更代表了对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探索与创新。  相似文献   

17.
1引言"以房养老"又称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或"倒按揭",是个外来品,起源于荷兰,发展成熟于美国,是指房屋产权所有者将房屋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后者对房屋进行综合评估后,依据估值定期给房主发放固定养老金,房主  相似文献   

18.
<正>人到老年,最关心、最看重的恐怕是兜里的"养老钱"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老年人晚年生活的质量。如何科学地支配自己的"养老钱"呢?几年来,我按照晚辈的"教法",对自己的"养老钱"进行了"科学统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我和老伴都是退休干部,每月的退休金加在一起有5000多元,而且,我们名下还有多年积攒下来的"养老钱"。我们有4个孩子,现在都已成家  相似文献   

19.
<正>"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补齐养老金体系短板,多措并举发展第三支柱。养老金体系建设是个世界性难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程度日益加深,迫切需要从完善优化养老保障体系与制度设计、发掘第三支柱养老金发展潜力、畅通养老基金投资渠道等多方发力,为增强全社会养老财富储备、积极应对老龄化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崔兴岩  孙洁  于涛 《新金融》2013,(10):51-55
我国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型国家,亟需开拓养老新思路并构建养老新模式,以应对老龄化危机的严峻考验。倒按揭是"以房养老"模式的专有名词,作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有益补充形式,国外部分国家已通过倒按揭来保障养老。本文在分析我国老龄化危机的基础上,详细阐述倒按揭对我国养老保障体制的积极作用,并提出倒按揭能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发挥作用的条件,以期能为我国推行倒按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