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一、按照“有效产品”的概念组织生产、支持生产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生产的商品仍然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仍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性;商品的价值量仍然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自然亦仍是价值规律的内在要求和商品生产正常运行的实现条件。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从价值实现和使用价值实现的统一中,引出“有效产品”的概念。“有效产品”的内涵是:第一,质量合格,具有使用价值。这是从物的自然属性来讲商品的有用性。第二,品种、规格对路,符合社会需要。这是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讲商品的有用性。第三,成本、价格合理,具有竞争能力。这是从价值实现的角度来讲商品的有用性。  相似文献   

2.
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中,商品不仅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而且是“具有交换价值的使用价值”和“用来出售的物品”;不仅是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且是“商品体”和“商品形式”的统一。“商品”主要是一种经济的“形式”方面的规定,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也是如此,“商品生产”或“简单商品生产”是属于“商品生产一般”方面的范畴,无论是“前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大力发展,必然引起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本文拟以商品经济的一般原理作为基点,谈谈对增强商品经济观念的几点思考。增强服务观念,是发展商品经济,增强商品经济观念的一个基本内容。这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社会性所决定的。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统一体。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决不是为满足生产者本人的需要而生产,而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也就是为了满足  相似文献   

4.
价值规律是一个商品经济规律。它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和要求可概括为如下两点: 第一,价值规律是由价值来决定商品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而价值的实体是生产某种商品时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也就是说,商品的生产和交换要按照社会劳动必要消耗量来进行。第二,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自发调节者。它的这个作用是基于前一条的要求而产生的。也就是说,价格总是环绕着价值自发地上下波动,资本主义生产就是以市场价格为晴雨表,按照市场价格的高低和利润的大小有无来决定生产什么或不生产什么。这  相似文献   

5.
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中,对使用价值应给予应有的注意。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对马克思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为商品学这门学科提供材料”这段话的误解,认为研究使用价值不是政治经济学的任务,从而在研究生产关系的过程中,放松了对商品使用价值的必要的考察和分析。我们知道,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都是商品的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商品是为交换的劳动生产物。因此,不仅价值体现着人们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而且作为商品因素之一的使用价值也处于社会联系之中,从它的创造到它在消费中的实现,其运动的全过程都体现着商品经济关系的特点,它和价值运动过程结合在一  相似文献   

6.
张建合 《经济问题》1991,(8):F003-F003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指出:“事实上价值规律所影响的不是个别商品或物品,而总是各个特殊的因分工而互相独立的社会生产领域的总产品;因此,不仅在每个商品上只使用必要的劳动时间,而且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也只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类的商品上。”“如果说个别商品的使用价值取决于该商品是否满足一种需要,那末社会产品总量的使用价值取决于这个总量是否适合于社会对每种特殊产品的特定数量的需要,从而劳动是否根据这种特定数量的社会需要按比例地分配在不同的生产领域。在这里,社会需要,即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对于社会总劳动时间分别用在各个特殊生产领域的份额来说,是有决定意义的。但这不过是  相似文献   

7.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社会主义制度下两种公有制之间的交换、国营企业与国营企业之间的交换以及社会与个人之间的交换都是商品关系。各个历史时期的商品都是具体的,都有具体的社会性质。但是“商品交换一般”的概念应该理解为在交换中比较产品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实行等量劳动与等量劳动交换原则的交换方式。进入这种交换的产品就是商品。商品生产存在的前提是:社会分工,从生产到消费不能完全经过直接分配来实现,以及交换有采取商品形式的必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各种商品关系,各种商品关系之所以必要,是由于两种公有制的存在和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与按劳分配有联系的经济核算也是它们存在的原因之一。在所有三种商品交换当中,交换产品的时候都发生所有权的转移。但都不是完整意义下的所有权转移。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之间的交换也是如此。在商品关系当中,劳动者用所得货币购买消费品是比较特别的,它不是商品——货币——商品,而是劳动……货币——商品。这个表述的意思是,劳动由于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具有直接的社会性,直接表现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同作为商品的消费品进行交换。商品的消亡过程不是各种商品的商品性逐渐减弱,而是一部分一部分商品由于丧失它们存在的根据而退出历史舞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由于按需分配代替了按劳分配,消费品就不再成为商品。至于那时部分生产资料是否在一定时期内还会是商品,现在还难以断定。此外,本文对于人民公社为什么要实行自给性生产和商品性生产同时并举的方针,概括了许多有关这一问题的文章中的意见和发表了一些自己的意见。关于我国由社会主义所有制两种形式并存的局面向单一的全民所有制过渡过程中交换关系的变化问题,根据我国马克思主义者对这一过渡的发展过程的一般了解,只可能具体地作了一些分析。并且认为,为了实现这一过渡,不仅要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采取必要的步骤,而且要在交换关系方面采取必要的步骤。  相似文献   

8.
一、商品价值的决定本质上是一个社会评价的过程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商品经济是人类处在还不能由一个统一的社会中心完全根据计划对社会生产直接进行安排这一历史阶段的经济形式。在这种经济形式中,每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只有经过交换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才能形成价值。这说明在商品经济中作为交换基础的价值,不可能是一个纯粹计算的结果。因为如果社会能够对价值进行计算就意味着社会已经有条件直接根据社会需要对每一种产品的生产进行安排,那么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与社会…  相似文献   

9.
服务劳动是否创造价值是当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需要研究的新课题。马克思分别从生产劳动一般、商品生产、剩余价值生产和创造等角度对生产劳动展开了分析和阐述。该文认为,那种以是否直接从事物质产品的生产、是否为资本带来利润作为标准来判定服务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论断是片面的,只有从价值创造的角度出发,用是否提供符合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并通过交换实现其价值作为标准,才能判断服务劳动是否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  相似文献   

10.
生产劳动是一个随着社会经济形态变化而不断发展的范畴,不是一成不变的概念,从历史上看,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四种情况,即自然经济社会中制造使用价值的劳动简单商品经济社会中生产商品的劳动;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中使价值增殖和满足社会成员各种需要的劳动。生产劳动概念新说,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现代文化生产(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品作为商品和商品性文化生产,是发达市场经济的大趋势和客观规律。与一般物质商品不同,用来进行市场交换的文化商品,既具有一般的商品使用价值的性质 ,又具有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是一个经济物品与社会意识的二重物。作为文化品的有用性和使用价值,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体现在存在于其特定的产品体中,文化品的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要的性质和程度,以及文化品拥的的满足购买者使用价值的基本特征,文化品的价值性具有下述特征:内在价值性;高价值性。文化生产劳动的高熟练,高强度的性质,决定了文化产品中抽象人类劳动含量高,这是文化产品具有高内在价值的根本原因。文化市场存在文化名品市值畸高现象,不应将文化名品市值畸高简单地归结为文化精神生产劳动的高熟练性,完全归之于由于高级文化劳动力的学习,培养费用昂贵。要分析文化品价格与价值相背离的市场机制。文化名品价格是有内在价值实体的垄断价格。文化生产垄断是商品性文化生产的特征。文化,艺术原产品则由于其不可复制性,它在占有者手中是独一无二的,在市场上长期保持着垄断性和以垄断价格出售。一旦社会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发展阶段,通常会出现文化有效需求的快速增长,文化精品稀缺和产品市场价格大大超过内在价值,即“市值畸高”将成为文化市场的常规。  相似文献   

12.
贾菁 《经济师》2000,(8):203-203,213
电视节目的商品性问题 ,是与我们重新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相关联的。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无疑是我们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摸索出的结果和唯一正确的选择。但是 ,要彻底完成这一嬗变还有许多具体问题需要澄清。比如 :拥有几十万人的“生产”队伍 ,十亿多“消费者”的电视节目 ,究竟属不属于“商品”的范畴呢 ?其实 ,给出这一个定性并不难。按照传统的定义 ,商品无非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就电视节目而言 ,没有哪一个是只为本台内部欣赏而制作的 ,都是传播出去供“消费”的劳动产品 ,它具有商品所应具有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重性 ,…  相似文献   

13.
劳动价值论与“生产要素价值论”—与晏智杰同志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分析商品价值不存在所谓三个暗含的前提条件。1、商品价值是在交换中通过竞争和价格波动自发地形成的。没有价格波动就没有价值;价值只能形成于价格波动中。所以实际交换的条件不可能分析商品价值,只有发展了商品经济才是马克思分析商品价值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2、创造价值的前提是创造使用价值或物质财富。使用价值是人的劳动创造的。先进的生产设备不过提高人生产使用价值时的劳动生产率,而不是生产资料因此也会创造使用价值。由于生产资料不会创造使用价值,所以它不可能创造价值和利润,从而不存在马克思对生产资料所谓“不必付出代价“的假定;3、价值的实体是抽象劳动,它只是量的差别,不存在质的差别,所以抽象劳动本来就没有科技含量。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与价值论无关,但劳动价值论可以正确说明这个改革。  相似文献   

14.
商品的价值是商品对其交换者的价值,也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的交换需要的效用,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则是商品对其使用者的效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从广义看即指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与价值.在马克思的广义劳动价值论中,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价值论是马克思主要的归宿正义论,劳动创造价值的价值论主要是马克思的交换正义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财富主要由劳动创造,由于财富之源的生产资料并不会提出分配财富的要求,因此,按劳分配是唯一的分配正义.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事实上也是其经济正义论的核心理论.从经济正义的角度看,必须坚持、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15.
<正> 社会主义劳动是不是直接社会劳动?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理解,直接关系到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机制的认识,关系到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目标模式的抉择。一、什么是“直接社会劳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直接社会化劳动”是“一种与商品生产截然相反的生产形式”。在论述商品拜物教时,为了同商品经济作比较,马克思曾以自然经济中农民家庭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价值规定有两个基本前提,即“政治经济学只研究财富的社会形式”和“交换必有共通物”,其价值概念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两重性质;价值的本质是社会分工条件下生产者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马克思的价值规定存在着既排斥使用价值又严格依赖于使用价值的内在矛盾。马克思通过从“社会总劳动”到“社会劳动”的概念替代“化解”了内在矛盾,并通过劳动二重性理论构建起价值规定的完整逻辑形式。但事实上,概念替代和劳动二重性仅仅掩盖了矛盾,并没有真正化解它,反而使价值规定更加远离了其现实基础——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一、财务的本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认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它生产出一定数量的,满足人某种需要的产品,其生产过程是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抽象劳动,它把人类劳动凝结到商品中,其生产过程又是价值的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18.
<正>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三种基本属性,即具有价值;具有使用价值;具有交换性。高新技术商品是用来交换的高新技术成果。这种高新技术成果要成为高新技术商品,也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并进行交换。除此之外,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高新技术商品通常需要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有:①进行交换的高新技术成果对其原有者已无实际的应用价值,而对其它单位或组织仍有应用价值;②对高新技术成果所有者来说,转让比自己保持这种高新技术垄断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要高;⑧高新技术成果所有者对利用这种  相似文献   

19.
<正> 生产价格是社会劳动的发展形态马克思曾经指出:“商品的‘价值’只是以历史上发展的形式表现出那种在其他一切历史社会形式内也存在的、虽然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的东西,这就是作为社会劳动力的消耗而存在的劳动的社会性。”劳动的社会性就是商品价值的规定性。商品价值的质规定着商品价值的量。生产价格正是从商品价值质与量的规定性上反映了它是社会劳动的发展形态,因而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商品经济中的社会必要劳动。形成商品价值的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反映的  相似文献   

20.
钟岩  胡立心 《经济师》2001,(9):78-79
一、商品的价值、价格和效用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一种有用性 ,而这种有用性是人们需要这种商品的物质承担者。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这种有用性的取得有赖于商品交换。在货币产生前 ,这种交换是在价值相等条件下进行物物交换的。在货币产生之后 ,这种交换就以货币为媒介进行 ,这时要取得商品这种有用性 ,就必须支付货币 ,而货币本身就是一种具有价值的商品。至于商品的价值到底是多少 ,马克思认为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但由于生产方式、生产效率和市场供求等原因的不同 ,在市场中很难看到一种相似的商品其价值的体现价格完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