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控制权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决定着公司内部代理问题,进而影响着公司超额现金持有情况。以2014~2016年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委托代理关系视角,探讨控制权配置结构对超额现金持有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超额现金持有呈倒U型关系;经理层和大股东在董事会的席位占比与超额现金持有呈正相关关系;独立董事比例有助于降低超额现金持有;由大股东委派的总经理会降低企业超额现金持有量。进一步研究发现,目前创业板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控制权配置模式所对应的超额现金持有量并非最低,公司控制权结构仍有待优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2010年沪深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控制权配置与股权激励偏好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实际控制人性质中民企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偏好高;(2)第一大股东控制力强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偏好低;(3)两职合一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偏好高;(4)股权集中度、高管持股比例高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偏好高。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 在现代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中,由于股权分散及搭便车问题的存在,股东在其和经理人员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处于不利地位,而大股东的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因而对公司股权结构的研究,特别是对大股东在公司治理结构中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试图通过上市公司控制权市场的研究,从一个角度揭示所有制意义上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控制权市场在交易主体的行为特征、交易动机和价格形成机制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完全不同于发达证券市场上的某些特征,可能会冲击国内很多经验研究的数据基础.由于上市公司股权处于分置状态,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持有的股份无一例外都是非流通的法人股股份(包括国家股、国有法人股和社会法人股),因此只能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上市公司控制权市场本质上是协议转让的法人股市场.本文中,我们将公司控制权转让定义为第一大股东发生变更.  相似文献   

4.
现有研究表明,大股东会利用其控制权来"掏空"上市公司,从而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本文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大小做出计量,并从股权特征和董事会特征两个方面研究了其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影响.研究表明:股权集中度越高、大股东对董事会控制度越高,越容易引发大股东的"掏空"行为,从而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股权制衡度对"掏空"行为的抑制作用尚未发挥出来,不能有效抑制大股东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攫取;在大股东单位任职的董事比例越大,且董事长由大股东单位派出能够使控制权私有收益水平高企.笔者建议将股权制衡度作为公司治理的关键和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我国公司目前的控制权结构进行分析,总结了我国公司治理特征及控制权私有收益问题,引出对股权结构的分析,研究股权集中度、国家持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外资股与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关系.以公司规模变量、协议转让规模、盈利能力、财务杠杆、目标公司是否拥有配股资格为控制变量相应建立分析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在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议要降低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的私有收益,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增加第二到第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对第一大股东形成制约作用;二是积极引入法人股、外资股,增加社会公众股,降低国有股东持股比例,改善股权结构.  相似文献   

6.
杨宇威 《价值工程》2014,(11):203-205
本文基于房地产行业2010-2012三年的研究数据,分别从负债结构和股权结构考察二者对公司治理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负债总体水平可以提高公司的长期业绩,而有息负债率和长期负债率则不利于公司的长期业绩;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度与治理效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治理效应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适度集权和形成股权制衡机制有利于公司长期业绩,而过度集权如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集中则起到反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公司控制权配置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合理配置公司控制权有利于提高公司绩效,保护公司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文章以阿里巴巴集团控制权的争夺为背景,采用案例研究方法探讨高科技公司的控制权配置问题.研究表明,与资本密集型产业不同,高科技公司的核心资源是人力资本,即创始人及其创业团队,由于创始人权威及人力资本的特殊性,大股东向创始人及其创业团队让渡控制权有利于实现公司的长远目标,从而使利益相关者实现利益最大化.从公司控制权配置的视角深化对高科技公司治理的理解,可为我国高科技公司治理提供必要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8.
方媛 《财会通讯》2007,(11):27-28
一、大股东控制与盈余管理的理论分析1932年Berle和Means正式提出了"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观点,由此引起了以股权分散的美国公司为研究对象、以代理理论为基础的公司治理研究。随着研究的发展,人们发现股权  相似文献   

9.
控制权私有收益及其在后股权分置时代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通过"郎顾之争"和"父子之争"两个案例,从公司治理角度,分析了控制权私有收益源自委托代理中的两类矛盾--经理人与股东、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不同的目标函数.然后在介绍笔者已有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指出后股权分置时代尚未解决的几个待研究的问题,包括:如何看待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在外部股东对大股东制衡力度不够的情况下如何强化对其监管;后股权分置时代控制权私有收益的特征与攫取方式有何变化;由股权稀释可能带来的内外资"控制权"之争以及对国家经济安全是否会形成一种新的威胁等内容.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控制权私有收益为切入点,沿着所有权集中和大股东出现的原因,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实现途径和度量方法等相关研究,大股东控制对控制权配置、公司财务决策等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思路展开文献回顾和评述,并在此基础之上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大股东治理是公司治理的重要方面,近年来众多学者对大股东治理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文以控制权私人收益为切入点,对大股东治理和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大股东获得的控制权私人收益在逐年减小。建议应完善大股东治理机制,降低控制权私人收益水平。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制衡与内部监督的案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东北高速为研究对象,对上市公司的股权制衡机制与内部监督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该案例的研究,发现采用股权制衡结构的上市公司可能会由于多个大股东对公司控制权的争夺而面临决蓑效率低下、内部监督虚设等治理问题.因此,有效提高企业内部监督效率需要制度和思路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背景,以2008—2015年A股上市公司为数据样本,将国有企业改革最集中的时期(2008年、2013年)作为样本的划分时点,对混合所有制改革前后股权构成特征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进行对比研究。研究表明:改革前,国有股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股权集中度与会计稳健性呈负相关关系,股权制衡度与会计稳健性呈正相关关系;改革后,国有股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会计稳健性呈正相关关系。股权集中度、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下降,股权制衡度有所升高,从股权结构的改变来看,混合所有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公司治理,提高了会计稳健性。  相似文献   

14.
大股东特征、股权制衡与公司业绩的关系一直是公司治理的研究热点,国内外学者已有较为丰富的成果。从单一行业——保险业出发,利用60余家保险公司的年报数据对保险业之中大股东特征、股权制衡与公司业绩的关系做了实证研究。得出了股权制衡与公司业绩无关,第一大股东特征与公司业绩无关的结论。研究建议应积极推进保险业乃至金融行业额市场化改革,释放金融活力,推动保险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在综合考虑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高管激励、控制权竞争以及监管水平等公司治理内部和外部机制的基础上,运用2003年我国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构造多元化和公司治理指标,对公司治理与多元化水平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制衡、高管持股比例和交叉上市等公司治理因素对多元化水平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但是领导权结构和独立董事比例等董事会结构因素对多元化水平没有显著的影响,实证结果从整体上支持多元化的代理假说.  相似文献   

16.
控制权收益与股权再融资偏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上市公司具有明显的股权再融资偏好,已有研究把这种股权再融资偏好归因于融资成本、企业"圈钱"等因素.笔者认为,这些因素并不是造成上市公司偏好股权再融资的根本原因.本文从大股东获取控制权收益这一视角,通过构建模型阐述了大股东的控制权收益与股权再融资之间的关系,认为上市公司偏好股权再融资的根本原因是大股东获取控制权收益的动机.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配置有两个特征,第一是股权集中,第二是大股东虚位。股权集中形成了一股独大的格局,股权虚位又形成了强管理层、弱董事会格局,我国上市公司更容易出现问题。我国公司治理既要解决一股独大问题,还要解决大股东虚位的问题。监事会制度的初衷是扶助董事会制衡管理层,由于监事制度安排不合理,致使我国公司治理出现了"缺环"。为此,完善监事会制度是公司治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配置有两个特征,第一是股权集中,第二是大股东虚位。股权集中形成了一股独大的格局,股权虚位又形成了强管理层、弱董事会格局,我国上市公司更容易出现问题。我国公司治理既要解决一股独大问题,还要解决大股东虚位的问题。监事会制度的初衷是扶助董事会制衡管理层,由于监事制度安排不合理,致使我国公司治理出现了“缺环”。为此,完善监事会制度是公司治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在2003年之前国内A股上市公司中,以2006年1月20日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109家国有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以2004年‐2009年作为研究区间,对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国有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作比较研究。在本文设定的样本期内,样本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呈下降趋势,国有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有下降迹象;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分布不均,第一大股东对公司有很强的控制权。由于股权分置改革的作用,国有股比例和法人股比例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流通股比例稳定上升。  相似文献   

20.
大股东控制与企业投资已经是公司治理中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回顾了公司治理领域国内外大股东控制与企业投资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控制权、大股东持股比例、控股股东属性等与企业投资的关系,梳理了该领域的研究脉络,并对其进行了简单评论,为人们对大股东控制与企业投资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