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城镇房屋拆迁立法是行政、民事、经济等多法互动机制下的利益平衡结果.立法应当体现行政控权、社会本位、公民财产权利平等保护、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相统一、社会保障、宏观调控等多种立法理念.以求解当前城镇房屋拆迁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城市房屋拆迁在我国国家立法层面的存在已经有近二十年的历史,而作为城市房屋拆迁纠纷的重要解决机制——拆迁行政裁决,除了部分地方立法作出程序性规定外,直至2003年底建设部颁布《城市房屋拆迁行政裁决工作规程》后才有了一个全国性的程序指引。尽管其在立法层级上位阶较低,但对之后我国城市房屋拆迁行政裁决行为的规范却起到了很大作用。然而,拆迁行政裁决是一种法定的纠纷解决机制,但同时也彰显了行政权力对于民事关系的强势介入,因此,从法理上分析拆迁行政裁决程序的价值所在对该制度的合理运行就显得现实而必要。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土地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由此带来的围绕土地这种要素产生的权益和权利之争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本文以房屋拆迁制度为考察对象,在对博弈参与人政府、拆迁人和被拆迁人的权益和权力进行分析之后,阐明了相互之间存在的利益冲突,提出中国现行房屋拆迁立法的应然价值取向,找到管理的优化途径,最有效率地配置法律权利、义务和责任资源.  相似文献   

4.
房屋拆迁行政裁决是指房屋拆迁裁决部门根据法律规范的授权,对拆迁人与被拆迁人、房屋承租人等平等主体之间,就有关房屋拆迁的补偿与安置事宜作出的明确拆迁当事人之间权利和义务的行政裁决。这是目前我国国家机关处理拆迁当事人因房屋拆迁而产生的拆迁补偿安置争议的唯一法定方式。  相似文献   

5.
行政许可法实施对房屋拆迁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以下简称《行政许可法》)颁布以来,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实施了清理文件、行政许可主体、公布许可项目等措施。然而,《行政许可法》确立的以人为本、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行政理念,对当前行政执法工作带来的深层次问题,特别是对城市房屋拆迁工作带来的巨大影响,并没有引起立法、行政、司法机关的足够重视。笔者认为《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对当前城市房屋拆迁许可证发放程序、拆迁许可证效力、房屋拆迁安置补偿主体、房屋拆迁安置补偿标准等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也谈城市房屋拆迁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房地产》2006年第9期刊载《城镇房屋拆迁的困境与出路》一文,从目前我国城镇房屋拆迁的困境、制度缺陷及出路方面进行了阐述。其中有关拆迁中的“公共利益”界定、行政权力强行干预拆迁补偿法律关系、调整拆迁补偿模式、建立土地增值收益分享制度等问题,确需进行认真地研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政治、经济、社会、法律、行政管制等方面探讨了拆迁中房地产权利消失的本意与性质,简要分析了被拆迁房屋的权利类型及利益实现特点,进行了如下创新:提出拆迁造成房地权利消失的概念,分析房地产权利消失经济学原理;提出房屋拆迁应当遵守的基本原则,这是拆迁管理的起点;指出拆迁补偿的实质是房地产权利消失的赔偿;分析了房地产权利价值的成因,指出房地产的物质属性与房地产权利的实质物属性;提出房地产权利消失经济学假说,拆迁中房地产权利消失经济学要素可以区分为人、物、环境、资产价值与生产价值五个方面;分析"拆迁"与"拆除"概念的异同与含义,指出应该以"拆除房屋"代替"拆迁房屋"。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政治、经济、社会、法律、行政管制等方面探讨了拆迁中房地产权利消失的本意与性质,简要分析了被拆迁房屋的权利类型及利益实现特点,进行了如下创新:提出拆迁造成房地权利消失的概念,分析房地产权利消失经济学原理;提出房屋拆迁应当遵守的基本原则,这是拆迁管理的起点;指出拆迁补偿的实质是房地产权利消失的赔偿;分析了房地产权利价值的成因,指出房地产的物质属性与房地产权利的实质物属性;提出房地产权利消失经济学假说,拆迁中房地产权利消失经济学要素可以区分为人、物、环境、资产价值与生产价值五个方面;分析"拆迁"与"拆除"概念的异同与含义,指出应该以"拆除房屋"代替"拆迁房屋"。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房屋拆迁的过程中,政府负有保护人权和产权、制定公共政策、调节各种利益关系的责任。为了完善政府责任,要建立完善的城市房屋拆迁法律制度,制定内容完善的拆迁法;更要转变执政理念,把行政价值取向从“政府权力本位”转变到“公民(社会)权利本位”,坚持以“以人为本”的平安拆迁理念为指导,坚持保护公民合法财产权的宪法原则。  相似文献   

10.
作为土地征收与房屋拆迁法定原因之一的"公共利益",因其内涵模糊不清、界定主体异化,往往成为达到征收与拆迁目的的"法器"。界定公共利益,应首先设定界定标准,同时构建公共利益的评价机制。对于前者,国家须在立法上明确公共利益的内涵,同时在实践中注意多种要素的综合考量;对于后者,国家应强调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的作用,摒除行政机关的评价,并赋予被征收人、被拆迁人参与评价的权利。  相似文献   

11.
《Socio》1986,20(1):17-23
The research undertaken in this study was concerned with identifying a set of reliable criteria that will indicate those low-income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downtown Seattle which are particularly vulnerable to demolition. These criteria could then be used as an early warning system for city staff and housing advocates to anticipate the imminent demolition of low-income housing. Discriminant analysis, a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technique, was used to establish the credibility of these criteria as indicators of demolition as well as their relative contribution to the classification proces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discriminant analysis is useful in differentiating between demolished and standing buildings and that the resulting discriminant function can be used for the purpose of classifying and thus prioritizing other buildings not in the sample.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experience of social interaction in Toronto's Don Mount Court community, the first socially mixed public‐housing redevelopment site in Canada. Similar to the American HOPE VI program, redevelopment involved the demolition and mixed‐income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to include both public housing and new market condominiums with a neo‐traditional redesign. Based on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this article describes four struggles that emerged over the course of a series of mixed‐income community governance meetings intended to promote social inclusion. These struggles related to (1) unequal power relations in shaping local priorities; (2) the power to brand the community and define its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3) the power to define and use public space; and (4) power over modes of surveillance and exclusion. The findings challenge the myth that the ‘benevolent’ middle class will use their political influence and social capital to the benefit of their low‐income neighbors in mixed neighbourhoods. Instead,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public‐housing tenants were often on the receiving end of antagonism. It is argued that policymakers intent on ameliorating problems related to residence in disadvantaged communities should focus on funding for social programs and transformative change, rather than on public‐housing demolition and state‐driven gentrification via mixed‐income re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3.
在心理账户的作用下,拆迁补偿款的发放使得家庭更加倾向于参与金融市场投资,因此房屋拆迁将会显著提高家庭的金融市场参与度。对此,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IP2013)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数据,运用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了房屋拆迁对家庭金融市场参与的影响,结果表明,房屋拆迁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家庭的金融市场参与,且这一效果在消费支出少和金融资产余额多的家庭中更加显著。同时,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发现,在房屋拆迁促进家庭金融市场参与的过程中,家庭可支配收入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这意味着,在房屋拆迁补偿中,不仅拆迁户应该警惕过度参与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而且政府和金融机构也应该组织和提供不同形式的金融教育,提高拆迁户的金融素养,从而预防拆迁返贫的悲剧。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一些城市纷纷提出构建宜居城市的理念。在城市发展和城市宜居的建设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城市房屋拆迁改造的问题。文章通过2007年和2010年调查经历过城市房屋拆迁改造的居民,了解他们对城市房屋拆迁改造的评价,以及对宜居城市建设和城市房屋拆迁改造的认识。结论为:不同的时期、不同社会属性的居民对城市房屋拆迁改造的评价,以及对城市房屋拆迁与宜居城市建设的认识存在差异。问题的关键在于较高的房价使得居民害怕拆迁,进行二次置业。因此,政府应该继续对商品房价格进行调控,同时,增加经济适用房以及廉租住房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式城镇保障房体制构建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9年住房制度改革特别是1998年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全面推开以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趋向的城镇保障房体制构建研究渐次展开。本文系统回顾并展望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期冀为城镇保障房新体制乃至整个住房新体制的构建、完善提供理论启示,从而在实践层面奠定"保商协调"和"住有所居"的体制基础。  相似文献   

16.
城市绅士化带来的住区隔离和贫困集中已经成为阻碍城市外来人员和低收入市民群体实现住宅权的重要因素。从国内外城市发展的经验看,绅士化现象是政府住宅与城市规划相关法律及政策实施的结果。针对城市绅士化过程中涌现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其对低收入居民住宅权的负面影响,应树立住宅权保障的理念,防范和限制政府权力对公民住宅权的侵犯,进一步明确和强化政府保障公民住宅权的责权,在普遍、和谐和包容的城市绅士化进程中保障和促进各个阶层公民住宅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我国部分城市城市非住宅房屋拆迁估价技术规范进行了分析和归纳,通过研究城市非住宅拆迁估价技术规范的特点和适用条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研究估价方法、参数,建立估价审查机制和明确估价报告的出具条件和标准等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梳理成都土地整理和农村房屋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基础上,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超边际分析框架,从理论上论证农民集中居住区房屋转让先行试点的科学性,探讨了农村房屋转让配套政策完善的必要性,为农村房屋产权制度改革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张益民 《价值工程》2010,29(5):215-216
美国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美国地方政府治理体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何界定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关系,如何设立分工合作、独立运行的行政执行系统两个方面。对完善我国当前的地方政府治理体制有重要的借鉴作用,要研究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关系、研究构建新型的行政执行体系、适当缩小省级政府的规模、适度减少行政层级,从而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地方政府治理体制。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梳理成都土地整理和农村房屋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基础上,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超边际分析框架,从理论上论证农民集中居住区房屋转让先行试点的科学性,探讨了农村房屋转让配套政策完善的必要性,为农村房屋产权制度改革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