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吕华 《开放导报》2003,(8):46-47
MBO(Management Buy-outs)管理层收购是指公司的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或股权交易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通过收购,企业的经营者变成了企业的所有者,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新统一.公司实施MBO之后,其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等将发生很大变化,并在实质上成为管理者完全控股的企业.  相似文献   

2.
MBO模式下公司治理结构初探--从MBO的主要法律特征展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MBO模式下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重新统一入手,在详细分析MBO的主要法律特征的基础上,对MBO模式下公司治理结构产生的原因和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认为应从强化管理层义务、强制设立独立董事、发挥银行的作用以及多层治理等方面来完善目标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3.
MBO(Management Buy-out)即管理层收购,是杠杆收购(LBO)的一种,由英国经济学家麦克莱特(Mike Wright)于1980年发现,专指公司的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或股权交易收购本公司的一种行为。通过收购,企业的经营者同时成为企业的所有者,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统一。为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笔者认为,实施MBO,是推进我国国企产权制度改革和“国退民进”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我国确定建立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但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改革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股权分置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解决股权分置,对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建立合理的股权结构,实现国有股全流通,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搞好资产重组,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企业MBO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BO(ManagementBuy-outs),即管理层收购,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者或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的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MBO属于杠杆收购的一种,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曾盛极一时,它对企业界和金融界影响巨大,引发、带动了并购的高潮。进入90年代,随着垃圾债券市场的萎缩,MBO有所降温,到了90年代末期,管理层扩大持股比例成为一种发展方向,经营权与所有权呈现融合的趋势,MBO重新日趋活跃。一、我国企业MBO的特点我国早在1980年就开始了这方面…  相似文献   

6.
王勇 《湖南经济》2002,(10):23-25
MBO(Management Buy—outs)即管理者收购(或叫“经理层收购”),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者或经理层通过借贷所融资本或股权交易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的所有者结构,资产结构和控制权结构的一种收购行为。自20世纪80年代始MBO作为一种便利的所有权转换形式和可行的融资形式在英美等国大行其道 并且成为英国公营部门改革的最常见形式。近年来,我们在企业改革尤其是“大而好”企业的改制中有意识地引进MBO模式,成功地对双山等国有企业实施了改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海外MBO的实践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权问题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大难题,而国有企业改革亦是围绕产权问题展开的,其重点是产权的归属问题,进而延伸到经营机制和治理机构的改革。随着国有资产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尤其是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保护个人非劳动所得、加大国有资产体制改革力度,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有效途径,来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当此之时,人们把目光转向了海外的 MBO。'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人们希望借鉴外国的 MBO 方式,解决国有资产产权转移、保值增值等一系列困扰国有企业发展的难题。我国国内首次尝试 MBO 是在2000年(粤美的),短短几年时间,已有不少公司实施了 MBO,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来自法律法规、政府层面、操作方式层面种种不同的问题。如何在实践中解决 MBO 遇到的障碍,如何探索更加适合我国国情、我国资本市场具体环境的 MBO 方式是目前市场关注的焦点。MBO(Management Buy-out),即管理层收购,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者或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权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的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20世纪70年代末,MBO 被公认为是对管理者。  相似文献   

8.
石羽 《辽宁经济》2004,(7):43-43
MBO(Management Buy-out)即“管理层收购”,指目标公司的管理者或经理层利用借贷融资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权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的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在国外,MBO是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或收购的一种特殊方式,而在我国,MBO已上升为一种先进的产权制度改革方式。  相似文献   

9.
MBO是英文“Management Buy-Outs”的缩写,意为管理层收购,是指企业管理层利用自有或借贷资本收购其所服务企业的股权,使管理层从单纯的企业管理者转变为企业的股东。 在我国,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聚焦于所有权缺位问题。很多人认为,“产权虚位”是制约国企改革的瓶颈。在推行经营者年薪制、员工持股等措施仍不足以解决经营者的激励问题时,有人就瞄上了MBO,认为它可以从根本上实现国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伊利高管实行隐性管理层收购的过程、隐性MBO给公司价值带来的影响以及引发这次隐性MBO的原因.表明管理层利用隐性MBO转移公司股权和控制权,严重影响了公司价值,导致股东利益甚至国有资产的损失.而要有效防止隐性MBO的发生,则应通过股权分置改革优化公司治理结构,从而避免国有资产无谓的流失.  相似文献   

11.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其设置状况是否合理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效率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文章针对当前上市公司股权治理的弊端,设计出一种股权持有者多元化、股权集中程度分散化的股权结构,并提出我国上市公司应建立以法人股东为主导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顾晓伟 《特区经济》2012,(1):106-109
本文以2007~2009年沪深两市民营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研究了股权制衡的内部监督效应及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制衡的股权结构有助于提升公司绩效;非制衡的股权结构不存在内部监督效应,无法对公司绩效进行提升;过度分散的股权结构通过董事会、管理层薪酬设置对公司绩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股份制的公司体制中,盛行的是"一股一票"的资本民主,公司治理只是股东及其代理人的权利,而员工被排除在公司治理结构之外。这种管理模式不利于激励员工的劳动积极性,从而增加公司治理成本。同时,外部监督机制在缺少健全的内部监督时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而职工监督是内部监督机制的重要内容。"鞍钢宪法"中的"民主管理"理念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难题。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尤其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是生产的主人,企业的民主管理不但是提高管理效率的手段,还是劳动者应有权利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张建英  吴金波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5):99-103
现代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日益分离引发了股东大会、董事会、高层管理当局、监事会、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一系列委托--代理关系,致使公司治理成为全球性的问题,独立董事制度作为完善公司治理的机制而相应产生.文章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以财务独立董事为探讨对象,提出应转变财务独立董事在公司内仅仅起监督作用的看法,倡导上市公司应充分发挥财务独立董事的专业知识,重视财务独立董事在参与企业战略、重大项目规划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哲 《特区经济》2012,(7):280-282
国美是由家族企业发展而成的上市公司,在其内部爆发的股权和控制权之争中,家族资本起着决定性作用,并对公司治理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对此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就公司如何优化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改革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我国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革的目标之一。本文从股权结构、机构投资者、债务融资因素以及公司的独立董事等因素对公司治理效率影响进行了回顾,以期为未来深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China Economic Review》1999,10(1):75-98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whether ownership structure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 performance of publicly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 typical listed stock company in China has a mixed ownership structure with three predominant groups of shareholders—the state, legal persons (institutions), and individuals—each holding approximately 30% of the stock. Ownership is heavily concentrated. The five largest shareholders accounted for 58% of the outstanding shares in 1995, compared with 57.8% in the Czech Republic, 79% in Germany, and 33% in Japan. Empir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mix and concentration of stock ownership do indeed significantly affect a company's performance. First, there is a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and profitability. Second, the firm's profitability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fraction of legal person shares, but it is either negatively correlated or uncorrelated with the fractions of state shares and tradable A-shares held mostly by individuals. Third, labor productivity tends to decline as the proportion of state shares increase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e importance of large institutional shareholder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inefficiency of state ownership, and potential problems in an overly dispersed ownership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8.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制度安排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一个动态反应过程,其异质性特征影响企业的治理行为,产生收益与成本。在经济转型背景下,基于股权结构的公司治理效应研究非常普及,通过影响和塑造公司治理行为选择而影响整个经济系统。本文以股权结构异质性为主线,对股权结构类型、非控制性大股东、股东合谋和终极股权四个维度,结合中国情境下的股权结构异质性的应用研究进行文献梳理与述评,以期为我国公司治理制度下发挥股权结构的治理效应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e article addresses central questions in the research of family business,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Swedish industry. The analysis is drawn from the example of the Wallenberg family in Sweden, an industrial dynasty of five generations. Ideas of ownership and overriding values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pressures of change in international industries. In detail, the article deals with 1) the concept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long-term active ownership and networking capacity and the chronology of successful family capitalism, 2) the pressures for change experienced in early post-World War II Swedish industry in general and in the three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in particular, 3) how the owners and top management of the three companies responded strategically to these pressures and 4)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provision of capital was accompanied by industrial competence or if simple patience on the part of capital was sufficient.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s and the cost of public debt financing in Japan. Using a sample of corporate bonds newly issued in Japan during the period 2005–2008, I find that CEO ownership i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yield spreads after controlling for other governance, bond, and firm characteristics. Founding family ownership is also positively related to yield spreads. In contrast, firms with large corporate shareholders enjoy lower yield spreads. These results are robust to various alternative specifications. Overall, my results indicate the importanc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s in Japanese corporate bond marke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