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功之路》2011,(12):4-6
他和施耐庵郑板桥是同乡.他是中国刻画女性心理最好的男作家,他是亚洲文学奖新科状元.他是茅盾文学奖新贵.他被诺奖得主勒·克莱齐奥誉为“中国离诺贝尔奖最近的男作家”。初登文坛。折桂鲁迅文学奖1964年.毕飞宇出生于苏北必化乡下。古城兴化,人杰地灵.竹涌现…施耐庵、郑板桥等一批泰斗人物。“我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那个平原很原始...  相似文献   

2.
苹果失去了一位富有远见和创造力的天才.世界失去了一个不可思议之人。乔布斯,这个天才男子汉,对于中国企业家而言,他是李开复眼中的创新教父,他是马云眼中的趋势大师……是的,他改变了时代,他改变了我们。  相似文献   

3.
《财会通讯》2005,(6):i001-i003
有位叫余彭年的老人,今年已经83岁高龄,他在中国内地慈善排行榜上排名第二,也是最年长的一位.香港《文汇报》甚至把他誉为中国的“诺贝尔”.但余彭年这个诺贝尔并不好当.做的是善事.行的是善举.但他也面临很多困惑。  相似文献   

4.
他曾经是2000年中国众多海归创业的普通一员,他曾经是怀揣创业计划书在几个城市碰壁的人,他创立的企业曾经历经艰难.而如今.他创立的企业几年时间呈现爆发性增长,年销售额达100亿元的企业,他创立的企业是中国第一家非国有企业在美国主流证券交易所——纽交所上市的公司.他创立的企业开创中国一个新的产业——光伏产业,他创立的企业与政府关系是现代政企关系新典范.这就是引起广泛关注的无锡“尚德模式“。本文通过对无锡尚德公司艰难创业过程、快速国际化成长的深入分析.探讨尚德公司国际化成长的成功因素。  相似文献   

5.
郭大鹏 《中国企业家》2005,(24):166-166
在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南街.地坛东门往东100多米.有一座龙绍衡大厦。大厦的9层和10层.每天都有不少年过花甲的老人聚在一起.有下棋的.有打牌的.其乐融融。其中有一位老先生.他一般是下午过来,来了就专心地写字或者画画.写的是隶书,画的是花乌。他就是吴协刚.《中国企业家》杂志1986年第3期的封面人物.那时他还是中石化集团燕山石化公司的总经理.后来又担任中石化集团副总经理.如今离休已经十余年了。  相似文献   

6.
所谓大师者,在我们心目中,一定是位面孔清矍、传统而较难交往的老夫子。然而与中国著名的玉雕大师吴德异先生见面之后,他的形象与我们想象中大相径庭。真没想到.一个国家级的玉雕艺术大师,竟然是那么年轻、和蔼、充满活力。只是他那彰显个性的一缕美髯,一身传统的唐装和交流时的诙谐谈吐.时不时流露出一种大师级人物的特有专业气质来。随着交谈的延续和对他创作的玉雕精品的观赏,我们渐渐走近了大师的创业生涯,神秘感消失了,代之的是对他的深深敬佩和仰慕。  相似文献   

7.
苏捷 《乡镇论坛》2014,(10):1-1
著名纪录片导演焦波.在山东一个叫杓峪的村里,历时373天,拍摄了一部名为《乡村里的中国》纪录片.获得了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纪录片犬奖。影片记录的众多人物里,村支书张自恩令人又感动又心酸,拍摄他的初衷,是因为焦波觉得,“他或许不是优秀‘村官’的代表,但肯定是个有代表性的‘村官’”.并且,通过他的身影.可以记录更完整的村庄轨迹。  相似文献   

8.
他是惟一入选央视2005经济年度人物的房地产商。他痴心公益事业,先后投资8亿元.成为中国捐赠最多的房地产商,在众多房地产大佬中.王健林绝不是最阔的一个但他却是最富有慈善之心的一个。当王健林成为一种现象时,王健林已不再仅仅代表王健林一个人了。那么.在充满争议与非议的房地产商中.王健林现象到底意味着什么?本文试图为你揭开谜底。[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早已熟悉了彼得·林奇和股神巴菲特的众多中国投资者,对安东尼·波顿这一名字还有些陌生。他就是富迭国际有限公司总裁,也是欧洲最杰出的投资大师。在他管理富迭特殊情况基金的28年中,平均年收益率为19.5%,总投资回报超过140倍,他也因此成为英国乃至世界公认的最成功的基金经理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在对外贸易上的巨大发展.让越来越多的海外商人来到中国;与此同时.中国的商界人士也更加关注海外投资市场。以色列作为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双方一直保持着商业贸易上的愉快合作。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以方对中国的投资不断增长的同时.中国对以色列的投资还没有起步。针对这个现象,以色列驻华大使Dr.YehoyadaHaim先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同时他也表达了对中以贸易未来的信心。  相似文献   

11.
Tony Feng先生与我是至交,他在二十年前移居瑞典。他现在是斯德哥尔摩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一名教授.专长是研究商业中的文化差异。他经常去瑞典公司演讲.从而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  相似文献   

12.
关注中非发展的人会发现.在4月份胡锦涛主席和6月份温家宝总理出访非洲期间.一位黑肤色高个子说着一口流利汉语的非洲人.曾两次被邀请到中央电视台做有关非洲的节目。这位中文名字叫阿登姆的非洲人,在中非问题上之所以被媒体所关注,是因为他为许多渴望与非洲企业建立合作并有意进入非洲市场的中国企业架起了一座桥梁——和他的中国合作人丁锐合资成立了“阿非可塞(北京)商务顾问有限公司”。当记者拨通他的办公室电话时.他的员工告诉记者:“我们也好几天没见到董事长了.他被聘用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帮忙去了……”显然.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后.他更忙了。  相似文献   

13.
李翔 《中国企业家》2014,(1):115-115
杰弗里·萨克斯是让我很难忘记的一个人。我只见过他一次.那是在大约4年前。当时他在中国的声名已经不如鼎盛时期那样显赫。但是仍然不断有人邀请他到中国来参加各种讨论经济发展和改革议程的会议。毕竟,他是世界上最有名的转轨经济学家之一。而且,不但有理论,还有实践。  相似文献   

14.
富士比柯达更早进入中国人的生活.一位搞摄影的朋友还记得.四五年前,他最喜欢用的是富士胶卷,而富士那绿色基调的醒目标志.让他很容易就能找到一家专业扩印店冲印自己的作品。但这几年他更频繁使用的是柯达胶卷.因为柯达扩印店那黄色基调的冲击力已经压倒了绿色.让他无法拒绝,这位朋友消费趋向的改变,以及对街头扩印店色彩冲击力的感觉,恰巧印证了国外两大胶卷巨头在中国市场的争夺曲线。  相似文献   

15.
2005年是一个非常奇特的年.为什么这么说?如果一个从火星来的人到了地球.来观察世界上各国的经济情况.来观察中国.他会看到什么?他看到的是中国经济空前的繁荣。他看到拥挤的餐馆.得出了消费旺盛的结论;他看到了繁忙的建筑工地,得出了投资强劲的结论.同时他也看到了非常繁忙的港口.那么他知道中国的出口非常强盛,因此有过经济学训练的火星人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的经济与世界其它国家相比的确非常繁荣。但是另外一方面.如果你去询问中国国内的人们.会发现国内的人似乎是感到空前的困惑.不仅是企业家感到困惑.政府官员感到困惑,连一贯非常自信的经济学家们也感到困惑。  相似文献   

16.
美国投资界叫他“Mr.Duan”,他自称是一个“独立投资者”。除了在家办公,他在美国没有专门的办公室,他也早已习惯了不穿西装不打领带的生活。这是那个曾经叱咤中国商界的“标王”段永平吗?四年前,段永平移居美国,从经营步步高的轨道上脱身而出、令企业平稳过渡、接着又在投资与慈善领域里初试身手,这一系列尝试却让他把大多数中国“同行”抛在了后面,也在点滴重塑着中国新移民在美国主流社会的形象。就在一退一进之间,段永平更新了自己的人生设计。  相似文献   

17.
朱雪尘  肖鸿扬 《英才》2004,(2):16-22
论年龄.37岁的王传福稳坐电池行业的龙头老大.可谓大器早成。拼财富,身家338亿美元的王传福跻身中国内地百富榜第13名。算得上白手起家的样板。讲名气,击退华晨.德隆,入侵秦川汽车的王传福.吊足了公众胃口,不能不说造势有方。说机缘,生正逢时的王传福,赶上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好时候,他一手炮制的“中国制造”虽屡遭国际市场“封杀”.却无人能阻挡其低成本扩张的步伐。虽说王传福的蹿红,且频频现身在各大媒体不过是近两年的事,但他的异军突起,绝非中国经济版图的偶然现象。当中国的财富阶层浮出越来越多生于60年代的企业家族群时.人们开始关注这样一个事实:原罪说在他们身上逐渐淡化。他们捆缚着上一代的传统情结。携带与生俱来的激进因素,手持知本利器游走在现代商场上。王传福无疑是60年代族群的代表人物.“地缘化”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传承.使王传福的深圳工厂变成了他安徽乡亲的发展基地。“人定胜天”这句在60年代中国大地上最响亮的口号,被王传福注入到他的企业组织细胞里。“变革思维”这一信息时代最流行的理念,让王传福意识到企业登峰造极时的生存危机。同样是60年出生的企业家田溯宁曾公开坦言:他们出生在充满革命精神的60年代,在集体主义的70年代成长.在80年代初接触到西方化的冲击,而在90年代他们成为了中国化进程中最为活跃的中坚分子。这一族群人既新锐又保守,他们的成功在中国意味着什么?他们形成的企业生态圈能代表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吗?  相似文献   

18.
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是否已经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如果有.他是谁?他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怎样成长起来的?在企业管理出版社新书《不对称竞争》一书中.可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本书的主旨是研究一个日益重要的和紧迫的问题:即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开放的背景下.以及众多行业市场走向自然寡头垄断的大趋势下,尚处于弱小的和劣势的本土企业要不要成长起来?怎样成长起来?  相似文献   

19.
梅宇  张策 《人力资源》2005,(11):76-77
回想起2005年8月8号,郭力说那是一个令他终生难忘的日子。在结束了为盘锦国贸饭店做的《内部营销胜于外部营销》培训课之后.回到房间.他看见茶几上放着一张便笺.便笺上是这样写的:“敬爱的郭总您好!真希望您能留在国贸。“落款是客房部.没有署名。一年前,郭力曾在这家饭店担任总经理职务.这次重游故地参加饭店两周年庆典。让他意想不到的是,阔别一载之后.竟然能收到这样一张便笺.虽然并不知道这究竟是出自于谁的手笔.但他还是连夜赶写出了一封回信.交给了部门经理.因为他清楚.这简简单单甚至无法实现的一句挽留中饱含着什么。  相似文献   

20.
《经营者》2006,(11):58-58
一位敢为人先、勇于突破的建筑企业家抓住飞跃的契机,在短短3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他以一种中国民营建筑企业领跑者的姿态屹立于市场潮头.他是浙江广厦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局主席楼忠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