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七)小麦全蚀病 一种分布比较广泛的毁灭性病害,为我省补充检疫对象,主要在淮北与沿海的局部地区发生。 1.发生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混杂于种子间或粪肥中越夏越冬,成为初侵染源。  相似文献   

2.
品种审定     
2005年安徽省批准引种玉米品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引种批准办法》的规定,经引种试验和专家评审,批准玉米品种苏玉20(苏试50138)、泰玉2号在安徽省淮北玉米主产区引进种植。  相似文献   

3.
玉米在生产过程中常受到各种病虫的危害,玉米大、小斑病是较为普遍且危害严重的玉米病害,有时单独发生,有时混合发生,发病严重时减产达到50%以上。  相似文献   

4.
闽东气候变化与芒果生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候变化对福建省水果种植区划布局发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热带水果种植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 北移。该文收集1961~2010年闽东沿海县市年代际气候统计资料,结合芒果生长所需气象条件,主要对闽 东气候变化及其对芒果生长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气候变暖影响,闽东沿海县市热量条件改善,20 世纪90年代以后,年均气温平均已达19.3~20.1℃,超过了福建芒果年均生长下限温度19.3℃;≥10℃ 年均积温为6 696~6 923℃,超过了6 500℃芒果适宜生长所需年均积温底限指标,冬季(12~2月)气温 除福鼎市外,其余闽东沿海3县冬季平均温度≥11℃,平均年极端最低气温≤-2.5℃年数和发生概率明显 减少,达到芒果忍耐年极端最低气温为-2.5℃的标准。年降水量≥1 400mm和年日照时数≥1 500小时, 分别达到了福建芒果所需年降水量(995.4~1 678.2mm)和日照时数(995.4~2 465.4小时)条件要求。 闽东气候变暖满足了芒果生长发育的基本要求,同时沿海地区的小气候环境也为芒果生长发育创造了有利 条件,闽东沿海部分地区芒果实际种植采收也说明了少量生产芒果的可行性,同时也例证了芒果种植区由 福州南部县市北拓到闽东北沿海地区。地方政府部门需加强科学区划和管理,同时应注意防御芒果种植的 农业气象灾害,进一步提高闽东种植芒果的成功率和降低风险性。  相似文献   

5.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谈加强农作物病害的研究与防治谷志学1996年夏秋之交,我省西部沿海一带成片丰收在望的玉米,渐变灰暗,发白,枯干而死,造成严重减产。经考察是弯孢菌叶斑病、尾孢菌叶斑病、玉米矮花叶病(制种田)混合危害所致。紧靠渤海的葫芦...  相似文献   

6.
我国柑橘产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上、中游、江南、东南沿海及华南地区,自占就有“淮南为橘,淮北为枳”之说。南方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既有利  相似文献   

7.
白洁 《农家之友》2009,(20):37-37,50
黑玉米色泽独特、营养丰富,香黏可口。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果糖、果胶及各种维生素和丰富的铁、锰、铜、锌等矿质元素,适宜我国大部分玉米种植区种植。春、夏季播种均可。本文就黑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8.
以淮北太和县为研究对象,探讨夏玉米"三度、三增"高产栽培技术,从增肥、增密、增水等方面研究高产技术,以期通过研究,促使淮北地区玉米提高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9.
据全省秋熟作物病虫害趋势会商结果,综合各地秋熟作物当前田间病虫发生情况、作物长势与品种抗性、下阶段天气形势等因素分析,预计今年全省秋熟作物中后期病虫总体呈偏重发生态势。其中,水稻病虫总体将偏重发生,以“三病三虫”(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螟虫)为主,尤其是纹桔病,始见期早,病情上升速度快,病情明显重于常年;受6月中下旬至7月中旬持续阴雨天气影响,叶稻瘟病在丘陵、沿江、沿海及淮北局部出现急性发病中心;全省易感稻曲病品种种植面积大;褐飞虱田间查见普遍率高,沿江及苏南局部观测圃虫量列近十年来第1—2位;纵卷叶螟近期在沿太湖地区虫量上升明显;苏南、沿江、沿海地区大螟回升态势明显,预计中后期主要病虫呈重发态势。玉米病虫总体将中等发生,其中玉米螟局部偏重发生。  相似文献   

10.
《江苏农村经济》2014,(6):48-49
根据传毒介体麦田灰飞虱虫量基数、发育进度、越冬代灰飞虱带毒率及水稻品种抗性等因素,预计今年江苏省灰飞虱传水稻黑条矮缩病及条纹叶枯病总体偏轻发生。里下河、沿海及淮北局部黑条矮缩病中等偏重,苏南及沿江局部条纹叶枯病中等发生。各地要切实做好监测预报和防治技术指导,确保打赢水稻病毒病防控主动仗。  相似文献   

11.
基于县域的吉林省粮食生产及作物结构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是我国的粮食主产省与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充分了解其粮食种植结构变化对于指导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以县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分析方法与GIS方法,对吉林省1980~2012年30多年来粮食生产及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进行了时空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粮食生产集中度高;近30年来吉林省粮食生产总体形势向好,面积、总产、单产均表现为增加趋势;粮食生产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从多元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趋势明显,形成了目前以玉米占绝对优势,水稻、大豆为辅的生产格局。在空间布局上,过去30多年来,玉米主要种植区以长春与四平市为中心向西北与东南扩展;水稻主要种植区从中部向西北扩展与从东南向西北转移的趋势。大豆主产区有向东北部聚拢的趋势;基于吉林省粮食生产结构预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水稻播种面积仍有小幅增长的空间,大豆播种面积可能实现恢复性增长的地区为白城市与松原市,玉米播种面积波动的幅度不会太大。  相似文献   

12.
玉米需水量虽然很大,但却不耐涝。涝害对玉米的危害表现为:水分过多使玉米生长缓慢,植株软弱,叶片变黄,茎秆变红,根系发黑并腐烂。玉米不同生育期的抗涝能力不同。苗期抗涝能力弱,我国夏玉米种植区苗期正值雨季,常常发生涝灾。七叶期以前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的90%时,玉米开始受害;土壤处于饱和状态时,根系生长停止,时间过长则全株死亡。拔节后抗涝能力逐渐增强;成熟期根系衰老,抗涝能力减弱。防御玉米涝害可采取如下措施:一、选用抗涝品种抗涝品种一般根系里具有较发达的气腔,在易涝条件下叶色较好,枯黄叶较少。在…  相似文献   

13.
玉米保护性耕作是指在玉米种植区通过少耕、免耕、地表覆盖等综合配套措施,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的一种新型耕作方式。在生态环境的视角下对玉米保护性耕作进行研究,目的是达到人类生存发展和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相平衡。以我国拥有大面积玉米种植土地的东北地区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生态视角下玉米保护性耕作的现状,对作物生产的影响,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并阐述了进行保护性耕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玉米病害加重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品种的更换及耕作制度的改变,玉米病害的发生和危害呈加重趋势,发生严重的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黑穗病、青枯病、褐斑病、纹枯病等,苗枯病、粗缩病、锈病在局部地区发生也较重,对玉米生产造成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农村工作通讯》2016,(11):44-45
正敦化市位于吉林省东部山区,独特的冷凉气候是高蛋白、高异黄酮大豆和小粒黄豆最佳种植区。近年来,受市场价格和比较效益影响,该市大豆种植面积出现较大起伏,特别是2013年以来大豆实施目标价格,与玉米托底收购形成较大种植收益差距,导致大豆种植面积下滑,2015年全市播种面积16.23万公顷,玉米、大豆、水稻、小杂粮种植面积分别为8万公顷、6万公顷、0.5万公顷、2万公顷左右。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黑龙江省北部大兴安岭寒地极早熟玉米品种生产情况的调查,发现该地在极早熟玉米的生产过程中存在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使大兴安岭极早熟玉米种植区能更好、更充分地服务于全省农业生产与发展,在稳定和逐步扩展极早熟玉米的种植面积之外,采用品种改良、机械化收获、科学施肥以及合理栽培等技术,并大力引进社会资金的投入,基于此,就大兴安岭寒地农业区极早熟玉米的总体种植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的种植策略。  相似文献   

17.
张勇 《农家之友》2005,(1):26-26
随着番茄在我区的逐年大面积栽培,由于农户在生产实际中缺乏良好的田园卫生习惯、长期将番茄当作半水生植物来种植,经常保持田间长期积水、水利系统没有做到排灌分家、连作、轮作情况严重等原因,造成了我区番茄种植区各种病害逐年严重发生现象。现将生产上常见的番茄  相似文献   

18.
玉米瘤黑粉病又称玉米黑粉病。它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为害幼嫩组织的局部性病害。本病在山区、北方危害较为普遍和严重,广西沿海地区多年来极少发生。但近年来由于连作、新品种推广,发病有上升趋势,尤其在2003年我校在春、秋两季引种甜玉米品种中,如超甜20号、金帅王等品种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个别田块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不同典型农业生产区玉米施肥现状及增产潜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调研2017年河南省不同典型农业生产区玉米的施肥现状,发现河南省玉米种植效益普遍较低主要与化肥不合理施用相关,提出相应的施肥建议以获得最大增产。[方法]采用实地问卷调查的方法,选择河南省禹州、长葛(两个粮食作物种植区)、杞县(一个经济作物种植区)3个典型农业经济区域作为调查地点,共调查了828家农户玉米的产量、施肥种类、施肥量、施肥时间、施肥方式等。[结果]河南省粮作区玉米产量为4 500.00~10 500.00kg/hm~2,养分投入量为90.00~1 249.00kg/hm~2,且仅有单质肥料和复合肥的投入,禹州、长葛两地粮作区平均PFP分别为19.18%和22.46%,、增产潜力分别为23%和26%;杞县经作区玉米产量在4 731.00~11 320.00kg/hm~2,养分投入量为0.00~1 206.00kg/hm~2。经作区有机肥的投入,使其肥料种类相对较多,该区域平均PFP为31.19%,平均增产潜力为34%。[结论]根据当地土壤肥力,粮作区玉米种植可适当减少氮肥投入量,降低基追比,增施磷钾肥,改进后玉米有20%~30%的增产潜力;经作区玉米种植严格把控氮磷钾的配施,增施有机肥,增加基肥种类,改进后玉米有30%~40%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20.
1.适应范围凡是能种植玉米,海拔高度在600~1500米的范围内,春小麦种植区都能混播苏丹草。本规程指春小麦混播苏丹草,也适应于平原绿洲大麦混播苏丹草,冬小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