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建 《经济管理》2003,(10):45-50
当前,对管理层收购(MBO)有一种乐观情绪,认为MBO必然带来企业绩效的上升。但研究表明,MBO有一种失败趋势。本文从MBO参与各方的目的与行为、交易的匹配程度、中介机构的作用以及投资周期等方面分析了MBO失败的原因,提出了避免和扭转失败趋势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MBO逐渐成为理论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关注的一个热点。2002年对MBO的讨论方兴未艾,我们有必要冷静下来,在现有制度和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重新审视MBO这种新的产权制度改革方式,使之健康发展,更好地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3.
管理层收购的中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红梅 《经济论坛》2003,(24):16-16,19
一、中外上市公司MBO的特点从目前已实施的MBO案例来看,我国上市公司MBO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其运作模式大部分都是由管理层在外部设立一个收购主体,这个主体都是所谓投资公司、创业投资公司或是科技发展公司,即壳公司。二是收购性质都是协议收购,还没有出现美国MBO通行的要约收购方式。出让方有法人股也有国家股。三是控股权。虽然各公司MBO的规模不等,但MBO后原来的管理层大都取得了对公司的控股权,比如粤美的MBO后由管理层持股的美托投资公司持有公司股份22.19%。四是从股权转让的价格来看,80%以上低于公司最近的每股净资产值,折…  相似文献   

4.
管理层收购(MBO)是目标公司的管理层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全部或大部分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的所有权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本结构,进而重组本公司,并获得预期收益,然而融资的问题却成为MBO的瓶颈。本文于是重点探讨了管理层收购(MBO)的融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国退民进”的大背景下。资本市场上MBO现象日趋频繁。由于我国目前金融体制的不完善,MBO的融责难问题已逐渐暴露出来,因此MBO基金应运而生,本文从MBO基金产生的原因入手,在分析目前中国的MBO基金运作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中国MBO基金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龙凤 《时代经贸》2007,(1Z):82-83
本文对管理层收购(MBO)的概念及在我国的发展进程进行了简要介绍,指出我国MBO的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最后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我们建议从完善融资渠道、定价机制、MBO后公司的整合及监管以及立法监管体系等四个方面来推进MBO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姜鑫 《经济纵横》2004,(11):42-45
西方管理层收购理论的探讨集中在促成MBO的动因、MBO所造成的后果及MBO的持久性等方面,这些理论被较广泛地应用于我国企业改革的实践,但我国在MBO的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采取措施加以引导与规范。  相似文献   

8.
管理层收购(MBO)自1999年四通集团第一例的出现开始,在我国的资本市场已经运行了十多年。应当说,MBO方式为我国资本市场的控制权转移提供了新的模式,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本文主要以控制权界定和控制权转移的基本理论为切入点,根据控制权转移理论辨析了MBO方式产生的必然性,并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MBO的转移效应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国内上市公司MBO的若干法律问题探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自20世纪80年代,发端于美国的上市公司管理控股收购(Management Buyout,缩写为MBO)异军突起,并迅速席卷全球,上市公司MBO实质是市场经济对效率最大化追求的必然产物。其不仅有利于实现产权结构调整,同时还可以降低公司代理成本。激励管理人员等。尤其是对于急需明晰产权与减退国有股的国内上市公司,无疑具有重大意义,本依据国内外上市公司MBO实践,先对上市公司MBO做出一般法律分析,再对国内上市公司MBO运作的制度障碍与监管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求对上市公司MBO立法与实践有所稗益。  相似文献   

10.
《经济导刊》2003,(12):26-27
在西方,MBO是企业进行重组或反收购的一种特殊方式,而在中国,MBO更重要的是它的激励作用和产权制度改革。作为一种产权制度改革探索,中国的MBO是经营者(管理层)持股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1.
杨方东  扬啸 《新经济》2004,(5):14-16
“MBO太敏感!MBO搞死人!”“请你们去采访那些已经做成功的企业吧!”话语中流露出激动、不满,甚至是愤愤不平的情绪。当记者欲就MBO问题与佛山照明(000541,深圳)董事会秘书林奕辉联系采访事宜时,得到的是这样的回应。对方明确拒绝就MBO问题进行采访,而且大有“谁跟我提MBO就跟谁急”的架势。何以至此?  相似文献   

12.
管理层收购:国内外发展现状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层收购(MBO)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挖掘企业的资源潜力,为社会带来更多财富。当前,我国企业应对国内经济管理体制与产权形式的急剧变革,MBO是一种可以借鉴的形式与手段。通过对MBO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与MBO在英美等国的发展现状进行比较与分析,充分说明中国MBO与国外MBO的不同,以及中国MBO本身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研究结果对我国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产权组织形式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变革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时下MBO话题,正在风靡整个中国大陆资本市场。难怪有人称2003年是中国的MBO年,虽说有些夸张,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MBO在我国的受欢迎程度。随着国有资产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尤其是党的十六大加大了国有资产体制改革力度,使得MBO在中国蔚然成风。 一、MBO的概念 MBO即管理层收购,是杠杆收购LBO的一种形式。是指目标公司管理层通过大量举债融资,即增加财务杠杆的方式筹集资金,来收购目标企业的股票,以取得目标企业的控制权,改变公司所有权结构、控制权格局以及公司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在成熟的资本市场里,MBO得到广泛的利用。 由于目标公司大都是公众公司,要完成收购所需的资金量很大,因此公司的管理层通常会依靠借贷来实现自己的目标。管理层通过融资收购自己所服务的公司的全部或  相似文献   

14.
曹时军 《经济师》2004,(9):134-134,136
MBO之风已经由国外吹向国内 ,特别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 ,MBO更是成为我国专家讨论的热点话题。目前 ,我国已经有多家上市公司成功完成了管理层收购 ,一些大的公司也纷纷试水MBO。文章从国外MBO的发展入手 ,结合我国MBO的发展现状 ,并通过对我国已经完成MBO的上市公司的分析 ,提出了在我国实施MBO的可行性及其需要完善的制度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MBO问题     
陈新 《资本市场》2003,(5):74-76
MBO在我国上市和非上市企业中正在兴起,在已经实施的众多案例中,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问题:收购资金来源、收购价格的确定、收购主体的合规性、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以及违规违法现象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有效实施MBO的关键:规范MBO融资渠道,使MBO融资合法化、透明化;规范MBO定价依据;完善MBO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MBO后企业运作监管等……  相似文献   

16.
管理层收购在我国企业界还属于新的名词,自MBO在我国企业中实施以来,由于其运作遭到质疑,并且相关的配套措施不完善,于2003年暂停MBO的运作,2005年在中小企业中又重启MBO的运作。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尚处于初步阶段,货币和资本市场极其不够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等等诸多因素,使得我国的管理层收购形成了独有的特点,出现了很多问题,使得我国管理层收购的道路非常的崎岖。而且出现了诸多问题,比如我国管理层收购者存在收购资金筹集来源不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魏旭 《时代经贸》2007,5(10X):69-70
管理层收购(MBO)是一个舶来品,它作为一种产权改革方式,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出现很多问题。本文旨在通过俄、英两国与我国在实施MBO的背景、操作方式和结果的对比,达到吸取失败教训,借鉴成功经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重点就我国MBO对公司绩效改善不显著的原因进行分析: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制度性缺陷,导致MBO中管理层追求"制度性套利空间"的动因强化和行为扭曲;MBO前、MBO中和MBO后的各种扭曲行为,不利于公司绩效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朱玉林 《经济师》2004,(11):86-86,88
文章从管理者 (MBO)的产生背景、经济学涵义、适用范围、其融资安排、定价等方面对管理者收购 (MBO)作了较为全面的剖析 ,并在讨论过程中对在我国资本市场上的MBO ,与国外意义上的MBO作了相应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0.
苟小军 《时代经贸》2008,6(19):190-191
管理层收购(以下简称MBO)是一种较新型的企业并购方式,MBO作为对于普遍存在所有人缺位的我国国有企业而言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从国内管理层收购的特征出发,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实施MBO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