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积极财政政策的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宏观调控针对当时的需求膨胀和经济中的某些过热现象,实施了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90年代后期,我国经济形势有重大变化,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通货紧缩问题,我国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扩张性的政策,以增加政府支出来刺激投资和消费。其内容是发行面向商业银行的长期建设国债筹资,主要用于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如修建铁路、高速公路等),支持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加大西部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投资;此外,还用于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 相似文献
3.
从1998年至2003年,我国连续6年实行了以增发长期建设国债为主要内容,综合运用国债投资、收入分配、转移支付等多种手段的积极财政政策,并取得显著成效。1.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年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8000亿元,集中力量建成了一批关系全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基础设施的“瓶颈”约束基本改观,为1998年以来GDP保持在7%以上的增长率作出了贡献。2.调整税收政策,扩大国内需求。停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国产设备投资按40%的比例抵免企业所得税;对居民储蓄存款恢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 相似文献
4.
5.
6.
本文估算了中国国家层面和31个省(市、区)的经济不确定性指数,并分析经济不确定性对经济周期波动和财政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的经济不确定性都是影响省级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因素;(2)在经济不确定性较高的时期,财政政策具有更高的乘数效应,可以作为弥补货币政策效应减弱的政策手段;(3)增强市场信心和缓解信贷约束是财政政策发挥“稳增长”效应的重要途径,且财政政策主要通过投资渠道影响经济增长。因此,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是应对不确定性冲击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7.
8.
9.
目前,日本财政政策的选择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渐进式的增税减支对日本经济走向全面复苏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日本严峻的财政状况和金融业的危机促使日本政府尝试通过新的途径进行结构改革。2003年财年,日本政府试图在“没有改革便没有增长”(No growth without reform)的口号下坚持既定的基本政策,寻求财务省和日本银行的紧密合作,刺激私人需求和经济增长,加速2003财政年度的税收改革,期望公司部门能重新振作,并以刺激私人需求为主促成日本经济缓慢复苏。 相似文献
10.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的经济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的经济条件郑传锋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和利用对经济体制和环境、条件有一定的要求,使经济政策有一个赖以发挥作用的基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同配合作用也是如此。认清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两者协调配合的经济条件显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货... 相似文献
11.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财政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宏观经济研究》2008,(8)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但诸多矛盾也日益显现。价格扭曲因素的积累加大了通货膨胀风险;经济结构日益制约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环境和资源承载压力越来越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财政政策要点。 相似文献
12.
李笑梅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4,(6):14-15
一、概述 积极的财政政策具有阶段性的明显特点,并非一种长期的或常规性的政策选择。积极的财政政策本身不应是个长期政策,是个暂时的政策,不可能过度依赖。国际上已经有过许多过度依赖积极财政政策的经验教训。长期来说,财政政策的理想状态应是中性的,积极财政政策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实行的。自1998年起,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动荡、国内经 相似文献
13.
从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两个均衡以及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条件分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基本理论依据、运作机理和相机抉择,结合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状态和所面临的具体困难,解析目前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的货币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运用实效,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我国政府当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的货币政策的必要性、合理性和科学性以及支持的重点,以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4.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拉动自身需求到开放国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方面做出了许多重大举措,而这些措施又从实践中被证实是符合我国发展需求的。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综合均衡发展、更主动地融入全球亿化经济体系中,争取更多的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我国自1998年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经过了十多年实践证明,该财政政策在运行过程中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受现在变化迅速的市场环境的限制,原先的财政政策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中国的经济需求。本文将对现有的财政政策体系进行详细的分析,并结合新时期下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探讨如何对现有政策进行改革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5.
相比于传统理论逻辑,财政政策呈现出的实践逻辑更为丰富,其原因在于传统理论不具备公共风险思维.已有研究指出,由于公共风险之间存在关联性,财政政策无法在不全面考虑各领域公共风险的情况下,确定性地实现其经济目标.那么,公共风险是如何转化和叠加为经济风险的呢?本文认为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木桶效应",即各领域面临风险的大小往往... 相似文献
16.
陆建新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6,(4):26-31
西方发达国家及东南亚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经验表明,一国(地区)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都会经历一个经济由外延增长为主向内涵增长为主的转变过程。实现这一转变一般来自两个方面的力量作用: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需求约束及竞争机制迫使企业必须走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内涵型增长方式道路;二是政府从国际竞争及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适时地制定有关宏观经济政策,推动宏观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型向内涵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18.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拉动自身需求到开放国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方面做出了许多重大举措,而这些措施又从实践中被证实是符合我国发展需求的.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综合均衡发展、更主动地融入全球化化经济体系中,争取更多的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我国自1998年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经过了十多年实践证明,该财政政策在运行过程中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受现在变化迅速的市场环境的限制,原先的财政政策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中国的经济需求.本文将对现有的财政政策体系进行详细的分析,并结合新时期下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探讨如何对现有政策进行改革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9.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绝大多数国家都受到了冲击,中国台湾地区也不例外.在这一背景下,考察经济增长与经济稳定的何者更为重要的问题显得尤为有现实意义.本文根据修正的Lucas模型,运用台湾地区1960~2008年的消费数据对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的福利成本进行了比较分析.结论显示,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台湾地区两种成本的重要性是不同的:1960 ~ 1987年台湾经济周期的福利成本小于经济增长降低1%的福利成本,说明经济波动相对于经济增长是不重要的;在合意的取值区间内,1988 ~ 2008年和1960~2008年经济周期的福利成本与经济增长降低1%的福利成本都比较大且大体相当,因此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政府在关注经济增长的同时,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维持经济稳定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