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增强东北工业竞争优势的途径在于:建立产业发展的新技术基础,解决技术体系升级问题;建立产业发展的新组织体系,促进东北地区工业融合与协作;优化和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实现集约用地和空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等。  相似文献   

2.
描述我国工业品过剩的状态 ,分析其相对过剩的结构特征和结构成因 ,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四点策略 ,即加快国有工业战略性大重组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工业技术创新体系 ;把农村工业纳入城市工业体系 ;确立以IT产业带动工业结构升级的产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3.
建立农村新型产业支撑体系有利于实现农业产业的发展.为此,应以农村特色资源为依托,培育乡镇特色工业集群;建立城乡产业有效对接、联动发展的协作机制;推动农村劳务输出的产业化发展;创新农村产业发展的制度体系等.  相似文献   

4.
建立农村新型产业支撑体系有利于实现农业产业的发展。为此,应以农村特色资源为依托,培育乡镇特色工业集群;建立城乡产业有效对接、联动发展的协作机制;推动农村劳务输出的产业化发展;创新农村产业发展的制度体系等。  相似文献   

5.
中原城市群九城市的产业结构特征和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刘东勋 《经济地理》2005,25(3):343-347
中原地区正处于经济崛起的腾飞初期,中原城市群带动战略是中原腾飞的重要推动力。充分发挥中原城市群九城市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产业分工,以大工业、大市场建立发达的专业化协作体系则是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内容。为此,必须构筑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建立统一的劳动市场和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各城市发展战略的协调。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在国内需求稳步增长、外需拉动逐步增强、宏观政策依然宽松的有利环境下,取得了很大进展,同时也存在着工业结构不合理、高技术产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弱、资源能源瓶颈约束突出等问题。基于以上分析,河南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是,突出转型,建设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推动产业集聚、自主创新和战略合作。  相似文献   

7.
即时报道     
《资本市场》2006,(5):88-89
<正>近日,北京市国资委副主任龚莉透露,国资委将建立国有企业创业投资基金,以此培育先导性产业的发展。这是国资体系首次提出酝酿建立国企创投基金。龚莉表示,国资委有意在未来5年搭建3个平台。首先是融资平台, 通过注入资本金等资金杠杆促进优势企业发展,解决企业发展中资金不足的问题,支持优势企业做强做大,提高核心竞争力;其次是建立国企创业投资基金,培育先导性产业和替代性产业,促进产业升级,通过创业资金的投入,培育符合北京城市功能形态的产业;最后是建立不良资产托管平台,处置国企不良资产,盘活变现股权。  相似文献   

8.
推进我国林业产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芳 《生产力研究》2011,(7):112-113,116
林业产业改革必须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适当放开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落实责任。未来林业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各级林业产业管理机构建设;促进林业产业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加大对林业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改革林业产业发展投融资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林业产业保险体系;建立和完善林业产业发展的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9.
工业云是行业云应用发展的重点,是通过云计算创新服务模式和信息资源整合为工业提供强大基础服务支持,进而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工业云发展面临整体布局和统筹规划不足、应用服务意识有待提高、安全信任系统尚未建立、服务需求体系尚未形成、应用推广面临一定障碍等问题。为促进我国云计算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应加强统筹规划,推动产业资源整合;提高应用意识,促进创新发展;完善安全信任体系;建设服务需求渠道,抢占市场发展先机;创新服务管理机制,清除应用推广壁垒。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陕西省1992~2001年工业产业结构变化特征及其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测算,给出2001年陕西资源密集产业、资本密集产业、劳动密集产业和技术密集产业比较优势的对比结果。同时,在199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和陕西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建立了同期两地区的我国社会核算矩阵SAN,利用SAM完整的核算框架和数据进行了情景模拟,获得陕西省和全国受税收政策变动影响引发产业发展及其比较优势的变化格局。  相似文献   

11.
建立多维度分析体系,对中俄贸易互补性进行实证分析,对于发展中俄贸易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对外贸易依存度、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从横向分析中俄贸易互补性,得到两国互补性强的结论,不同产业间贸易发达,但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再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实证验证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得到中国产业内贸易有待加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乡间产业的迁移与分工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产业分工与协调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也是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我国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新阶段后,我国城乡产业需要重新进行发展定位,并在城乡间进行产业的迁移和布局调整,以突破城市搞工业、农村搞农业的旧格局,引导城市非农产业和资本进入农村地区,使农民和农村地区能够分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巨大收益。这种城乡产业的迁移与调整应顺应产业组织演进和产业分工的新趋势,进行产业链层面的分工与重新布局,在城乡之间建立起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并最终形成我国产业体系与产业组织体系、城镇等级体系三者协调发展的局面。为此,在宏观层面需要政府推进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起城乡间产业分工发展的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在微观层面则需要企业加快组织转型与创新,形成城乡间新型的产业网络组织。  相似文献   

13.
总体看,当前我国工业转型升级进展效果未达预期,多项"十二五"指标未能如期实现。表现在:工业规模扩张明显放缓,工业增长质量效益亟待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有所增强,而研发投入强度和创新效率有待改善;产业结构开始向高加工度升级,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步伐缓慢;节能环保目标可如期实现,绿色制造发展任务依然紧迫。诸多制约工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解,主要包括:产业准入带有行政干预色彩,产业竞争活力受到抑制;产业退出机制不健全,落后企业难以有效退出市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仍不完善,企业创新活力有待释放;绿色制造法律法规体系有待完善,绿色制造配套服务发展滞后。为此,需要进一步厘清政府作用边界,加快推进工业相关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建议转变产业准入管理方式,创建公开和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健全产业退出机制,降低企业退出的社会负效应;改善创新支持政策,释放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强化人才体系建设,提高人力资本素质;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产业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发展思路华宁工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是 :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 ,改革要有新突破 ,开放要有新局面 ,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工作要求 ,以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联系的调整和发展为重点 ,以市场为导向 ,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 ,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 ,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关联性和外向性 ;建立以基础产业为依托 ,支柱产业为核心、优势产业为重点、新兴产业为先导、品牌为龙头 ,多层次的产业、产品体系 ,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优势 ;坚持产业立县、工业富县、商业活县 ,促进全县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5.
从卡伦堡产业共生体系实例着手,分析了共生产业间通过一定物质链接的基本规律,明确了工业"食物链"的基本概念、特征、主要类型及工业企业在这一链接中的关系、工业"食物链"的形成动力等。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工业"食物链"的长度和脆弱性,以及工业"食物网"中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工业"食物网"的基本特征。针对工业产业共生体系中围绕工业剩余物质进行资源性转变这一"食物化"过程的规律和结论,探讨了对我国发展和谐社会和稳态经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建立工业生态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辽宁在实行市带县体制,发挥城乡两个优势方面,取得了许多经验,走出一条城乡融合,共同繁荣之路。为研究问题方便起见,我们截取农村这一侧面,从宏观上分析和探讨城乡结合的内在规律。城乡产业的联合体系依旧日城乡产业观,城市发展大工业和第三产业;农村着重生产以粮食为主的农副产品。城乡经济结合发展的实践活动,冲破了这种传统产业布局和分工观念,逐步建立起城乡产业接续的新型产业配置系统。第一,城乡结合,发展乡镇工业,是城乡产业联合体系的主干。从沈阳、鞍山、大连、丹东、辽阳等市看,一般都采取了如下形式把城乡工业初步结合起来:城市工业产品和零部件扩散给农村企业;乡镇工业为城市工业搞带料加工;以大工业拳头产品为“龙头”,乡镇企业做“龙尾”,实行专业化协作;城乡联办机电、化工、建材、冶金、食品、酿造、医药和饲料企业;城市企业向乡镇企业转让整机并提供一定的工艺和通用设备;城乡联合开发矿产资源和兴办火电、水电、沼气电站;城市科研单位向乡镇企业转让科技成果;乡镇企业聘请城市能人办厂;城市工业在农村建立原材料或半成品基地,等等。1983年以来,海城市乡镇企业以国  相似文献   

17.
东北地区主导产业培育与产业体系重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洋  刘毅 《经济地理》2006,26(1):50-54
以东北地区主要工业行业区位商、生产竞争力、市场竞争力的计算结果为依据,对东北地区区域主导产业及产业体系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统计分析模型将区域产业体系划分出四个组群,即有较大优势的行业、有一定优势的行业、无明显优势的行业以及衰退行业。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区域主导产业及产业体系特征的形成机理,提出主导产业培育框架、产业体系重构的构想方案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张美岭 《财经研究》2016,(10):179-189
近代中国工业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但是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区位分布也出现了由口岸及沿海集聚向内陆扩散的现象。文章利用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工业调查数据,从区位优势与产业集聚效应的角度实证考察了近代产业集聚与扩散的原因。研究表明,不但贸易优势对地区工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且产业集聚效应也是影响工业发展与区位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因为地区商品贸易的发展可以为工业提供资本积累并提高劳动者收入及地区购买力水平,所以发达的贸易可以成为地区工业发展的区位优势,并吸引企业的进入与集聚,从而促进工业发展。然而,产业的过度集聚也会降低工业的区位优势,促使产业向集聚区外扩散。文章的结论可以为当今中国合理引导产业转移与平衡发展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9.
毛光烈 《经济导刊》2022,(11):44-47
<正>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生态体系发展的探索已经数年,有成绩、有进步、有经验,当然也有遗憾、有教训。现在做些回顾思考,很有必要。构建开源开放的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生态体系是我们共同的目标追求。“产业创新生态体系”就是一个产业创新的新型组织体系。要实现创建产业创新的新型组织体系这个目标,就一定要遵循其内在的发展逻辑,才能少走弯路、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20.
通过构建城市转型能力与产业动态优势之间的耦合度和耦合持续发展度模型,测算了资源型城市徐州的35个工业产业的耦合度和耦合持续发展度.结果表明,城市转型能力与产业动态优势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当城市转型能力与产业动态优势相匹配时,二者产生的耦合效应能够促进产业发展 ;反之,则会阻碍产业发展.徐州市超过80%的规模以上工业存在着城市转型能力与产业动态优势耦合失调的现象,耦合可持续发展程度不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