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宁波通讯》2011,(7):57-57
太棒了!彼得?海斯勒的《寻路中国》,是我读过的描述当代中国日常生活最好的一本书……彼得在中国待了很久,作为《纽约客》的记者,他通过驾车环游的方式捕捉现代中国。 ——Lonely Planet创始人托尼惠勒  相似文献   

2.
“我是代表在追求自主创新、追求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奋斗的一代人” 2005年12月22日,中星微电子董事长邓中翰终于圆了他中学时代做吉他歌手的梦想,不过这一次的舞台是在北京饭店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大奖的领奖台上。当这个37岁、儒雅而诚恳的年轻人和他的团队高唱《我的中国心》时, 全世界的人都在倾听这颗中国“心”是如何报效他曾经无“芯”的  相似文献   

3.
这几年,因为工作联络最多的是一个做数控机床的企业家,他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我没有写过关于他的企业的一篇稿子,他也不需要我去帮他宣传,我们只是经常面对面坐下来吃饭,交流一些看法和观点。  相似文献   

4.
周铁农是个快乐的人!千万别被他的满头银发所迷惑,据说他30多岁头发就全白了!“大概是遗传原因吧,我本人从来不会为什么事情犯愁。”他说。  相似文献   

5.
我从不参加央视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原因是我发现候选人多半是一些忍辱负重、逆来顺受的人,我不喜欢。但今年不同了,当我看到为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先后三次放弃跳伞机会,最后光荣牺牲的英雄飞行员李剑英被推荐为感动中国候选人的消息后,我决定为他投上一票。因为今日中国仍然需要英雄!究竟什么是英雄?在我看来,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个人自愿地遭受损失,来使他人或者社会获得收益。凡是有这样信念的人,我们就可以说他有英雄主义情怀;凡是这样做的人,我们就应该称他为英雄,区别仅仅在于程度的不同。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李剑英的行为,他就…  相似文献   

6.
正"我从来没梦想过会到人民大会堂宣布高盛北京代表处的开业,我从来没有梦想过涉足中国的国有企业重组和股票上市,我从来没有梦想过与中国的许多国家领导人相见。"2004年岁末,时任高盛银行董事长的保尔森如是说。这一年,在他的带领下,中国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获准组建,保尔森成功地"曲线"进入中国证券业,开始了和中国的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7.
<正>早晨,我批评了小雨,因为他做错了不该错的题。要知道,这是一道我重点辅导过的题目,我甚至将答案写在黑板上——可是他竟然做错了。"昨天,你不是大声说会了吗?那为何做成这个样子?"我问。"我,我不会,我没有说,是,是奇奇他们说的——"小雨耷拉着脑袋声音在喉咙里打转。奇奇的成绩还没有小雨好,他这么说,莫非他就能把题做对?我迫不及待地打奇奇的作业本。他竟然没有做!一个字都没有!我的心情很郁闷,指着那一片空白  相似文献   

8.
王博 《新财经》2007,(11):44-49
他,从一名大学生,到市值620多亿元人民币的上市公司董事长,业界说他是"创业英雄";他,带领三一重工冲刺"中国股改第一股",学者称他为"改革英雄";他,把66米世界最长臂架泵车写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同行赞他是"创新英雄";德国一位制造商赞叹说:这个男人是管理英雄!而他自己却称:"我是大个体户!"这个人,就是三一重工集团董事长——梁稳根。  相似文献   

9.
正这几年,因为工作联络最多的是一个做数控机床的企业家,他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我没有写过关于他的企业的一篇稿子,他也不需要我去帮他宣传,我们只是经常面对面坐下来吃饭,交流一些看法和观点。他经营的机床企业不大,年产值不过几十个亿,但是净利润已经达到近10个亿,利润率高达30%以上,这在哀鸿遍野的机床行业像个神话。成功的秘诀在于,他的机床工厂虽然只生产为数不多的几种设备,但是这几种设备一直是世界第一  相似文献   

10.
一去年8月,很久未见面的老友张兄给我打了一个电话,在相互问候之余,我问他所在的单位还可以吗?他电话中说:“可以,完全可以。我们公司年年跻身中国最大合资企业500强之列,效益很不错哪!”他的语气充满自豪,这是很难得的。我问:“你对老总的印象如何?”他说:“OK,我们的周总是个经营能人。”  相似文献   

11.
一老乡在郑州做杂志批发商人。前天他告诉我这样一句话:“现在做生意,最让人头疼、最花钱的事是寻找好人,就是筛选那些讲信用的人,这已是做生意的最大成本!”我感觉很新奇也很震惊,就让他细细讲给我听。  相似文献   

12.
<正>为何"害羞"我在一所高中兼职教学时遇到过两件事。一件是一位班主任教师(在这里我就暂且叫他H老师吧)大发感慨:"现在买车真的有点不好办啊!其实五六万、七八万的车完全可以把我安全快捷地从A送到B了。可是拿不出手啊,买十万以下的车太没面子,好羞人哦!"我对他说:"从今天开始,你不要再对你班的学生谈理性消费、人文消费、不可攀比的问题了。"他问:"为什么?什么意思?明天我就要搞一个有关中学生消费的主题班会呢。"  相似文献   

13.
王芳  李丽 《发展》2011,(8):18-19
施纪鸿喜欢穿ECCO鞋,这缘于一位朋友的推荐,他的这位朋友在中国给ECCO做代工。有的新鞋需要两个星期的磨合时间,甚至磨破了脚后跟才行,但是施纪鸿第一次穿上ECCO就发现太合脚了,虽然标注上写了"Made in China”。  相似文献   

14.
告别一个年代当得知我将去上海市油脂公司采访时,编辑部一位同仁很可惜地说,他至今没有保存一张油票。他说,在那个计划供应的年代里,这张小小的定量油票不知牵动着多少人的心!他还说,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替他想办法弄一张油票,因为取消定量油票,意味着告别一个年代,定量油票是个极好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5.
陈功 《中国报道》2014,(3):119-119
《彭博商业周刊》2013年末有一篇有趣的文章写道"免费互联网让经济学家发愁",作者在开头部分举例写某人"自称对教育十分痴迷,自从2009年取得电器工程硕士学位后一直参加课程学习,而在过去八年来他所支付的学费总额为零美元。" 他甚至表示,"对我来说,很难想象上课还需要再付钱!"  相似文献   

16.
读了上期杂志题为《叩问中国城市》的封面文章,感慨良多。在中国,城市是个老话题。关于城市功能、关于城市建筑、关于城市居民的素质……凡此种种,暴露出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矛盾和解决的难度。《叩问中国城市》的系列文章,对这些“热点”做了系统的梳理、归纳和探讨。我认为,这是难能可贵的;我同时希望,中国城市的管理者也能够很好地阅读此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前不久,建设部的一位副部长针对中国千篇一律的城市建筑风貌大发感慨;他认为中国城市的“姓名”虽然不一样,但“脸”却是惊人的“酷似”。确实,在城市化进程中,中国的许多…  相似文献   

17.
《中国集体经济》2009,(5):46-46
早在读小学的时候,我就接受了中国特色的“平等教育”。当时我在课堂上睡觉,被老师狠狠抽了一鞭子,还被痛斥:“你这没出息的东西,一看书就睡觉!”我马上检举:“班长也在睡觉!”  相似文献   

18.
栾小惠 《走向世界》2009,(13):75-75
谁也说不清,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中国,"山寨"已经成了几乎家喻户晓的流行词. 走在城市的大街上,如果你随便问一个人:"您知道山寨吗?"他可能不知道怎么给你解释,但会憨笑地拿出一部嗓门超大、但做工不算精致的手机给你晃一晃:"我这就是山寨机!"  相似文献   

19.
我的父亲是位农民,但他毅然把我们姐弟4人送上了战场。他说,我有8个孩子,送到战场4个即使战死了,我还会剩下4个孩子。但如果一个不送,那我的8个孩子就可能都当亡国奴了,我们不当亡国奴!如今,上战场的姐弟4人,只剩下了我一个,我只能对他们说,我代你们看到中国日益繁荣强大了。  相似文献   

20.
采访沈建芳,跑了三次,全部落空: 4月,他出国考察去了;5月,他到外省开会去了,这次去,还是没见到人——到市里汇报工作去了。真是贵人多忙事! 接待我的是办公室李主任,他看到我烈日下奔波得大汗淋漓,不好意思再叫我白跑,就安排我参观一下他们的工厂。走在宽阔的厂区绿化道上,李主任和我谈开了。他是一个健谈的人,对数字好像特别感兴趣,什麽压缩机年产140万台啦,什么国内市场占有率30%啦,什麽跻身上海200强企业啦,等等。除了那些他已经背得滚瓜烂熟的数字之外,在他嘴里出现频率最高的,就要数他的老总这个词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