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庞先清 《理论观察》2014,(1):120-121
侯咏据苏童小说《妇女生活》改编的《茉莉花开》,是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的经典之作,《妇女生活》以三代女性的各种不幸探讨了从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女性命运的悲剧性,而电影《茉莉花开》在为我们展现婚恋悲苦的同时,通过严肃性主题的简化和批判性人物的弱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唯情唯美、唯真唯善的乌托邦影视世界。影视改编的美化这一复杂的艺术现象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电影《致青春》为例,从背景改编、情节改编、人物改编三方面阐述了电影改编的独特风格与艺术创造的作用争意义.指出编剧及导演在保持原著内涵的基础上融入了改编者对于作品的独特感受与认识,表现了电影不同于小说的独立气质和风骨.这也说明,电影和小说是不同的艺术手段,我们不能苛求电影完全忠实于原著.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电影《致青春》为例,从背景改编、情节改编、人物改编三方面阐述了电影改编的独特风格与艺术创造的作用和意义。指出编剧及导演在保持原著内涵的基础上融入了改编者对于作品的独特感受与认识,表现了电影不同于小说的独立气质和风骨。这也说明,电影和小说是不同的艺术手段,我们不能苛求电影完全忠实于原著。  相似文献   

4.
5.
电影《紫色》就是作为潜在文本,延续前文本并更加广泛地宣传和创造了原文本所要表达的意义,成为小说《紫色》的意义参照系。这同时也印证了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转化,从一个文本中抽取的语义成分,总是超越此文本而指向其他先前的文本的论断,本文以女主人公西利亚为主线展开,就其互文特点进行比较说明,以期能够使读者更好地解读后文本对于前文本的改编,从而达到更加深刻地理解原著和体味艺术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周自娜 《魅力中国》2010,(36):166-166
随着新一代中国女性导演逐渐形成群体,在商业电影与独立制作之间,她们呈现了只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与男性导演相比,这些女导演在对于文本到图像的影视改编会有哪些不同的见解,本文试着将俞飞鸿与张艺谋做一个横向的比较,从性别的角度来分析影视改编过程中女导演与男导演关注点的迥异。  相似文献   

7.
刘菲 《魅力中国》2010,(9X):192-192
知名畅销小说的影视剧改编是影视界的流行趋势之一。尤其在中国迅猛发展的影视剧创作中,小说的改编更是生产灵感产生的重要源泉。原小说的知名度给影视剧的发行创作带来了良好的关注度,在此基础上,创作者如果遵从相应的客观规律进行改编创作,必将制作出观众喜闻乐见的影视剧作品。  相似文献   

8.
罗奇鸯 《魅力中国》2011,(2):241-241,235
鲁迅对《野草》中的“夜”的意象进行了多面的阐述,从而赋予了“夜”以无尽的蓄意与情感,揭示出其作为中国现代文化革命的先导者和雅动者,经历了从寂寞到激昂、到失望、再到寂寞,然而始终不放弃希望的复杂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9.
10.
五百年前莫尔的《乌托邦》是社会主义的源头。乌托邦人对待财富的态度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按需分配和追求符合自然的生活。分析乌托邦人财富观成因,对当今中国是有重要意义的:要构建健康的财富观,首先,要发展国民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其次,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最后,要注意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  相似文献   

11.
壮族作家凡一平的小说按题材可分为两类:城市小说和乡土小说。前者以反映城市生活和人物为主,体现了作者与主流文化相融合的身份意识;后者以描写乡土乡情为主,是作家壮民族文化身份意识的觉醒与强化。文化身份意识的复杂多变同样体现在由凡一平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中。凡一平及其创作富有代表性地体现了当代壮族作家在进行边界写作时文化身份的建构与变异。  相似文献   

12.
杨雷  孟晶磊 《理论观察》2007,(2):145-148
Ю.科兹洛夫于1987-1993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夜猎》使作家一跃成为当代俄罗斯“反乌托邦”文学的领军人物。究其实质,与《夜猎》采用的前瞻性笔法所创造的震撼人心的逼真的虚幻空间是分不开的。鉴于这部作品在当代俄罗斯文坛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反乌托邦文学体裁的独特艺术魅力,加之中国对这部作品的研究空白的现状,我们应该解读《夜猎》的“反乌托邦”密码。  相似文献   

13.
对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即共产主义理论的逻辑梳理,可以了解到马克思所处时代的人的异化的真实状态,并针对此状态所提出的共产主义理论。此理论在反映时代需求的同时也有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从而可以揭示出,以马克思共产主义为代表的人类理想的乌托邦虽然有史以来都没有真实存在过,但却并不能否定和忽视理想对现实的必要性与指引功能,每一个时代都需要自己时代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在俄罗斯兴起的"反乌托邦"文学,是对人类延续了千年之久的"乌托邦"梦想的解构与颠覆。它的出现,既是"现代化"发展的结果,又是对"现代化"的反思,在批判"现代化"危害的同时,更有对"现代化"特征的复归,这一点,在"反乌托邦"文学著作《我们》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吉本芭娜娜(吉本真秀子)的作品总是充满了积极的现实意义,解读她作品中对于人物的细腻描写,可以领悟她作品所表达出的对于人生的积极思考。对其《厨房》中主要人物进行分析,能从中寻找到生活的光明和生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反乌托邦三部曲以未来理想乌托邦社会为背景,奠定了反乌托邦文学的西方模式;而普拉东诺夫则以建设理想苏维埃俄国为背景,创作了立足于现实的反乌托邦名著《切文古尔镇》,从而开创了反乌托邦文学的东方模式,探讨了该模式中不同个体与革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张帅 《魅力中国》2013,(14):105-105
中国京剧艺术有着200多年的形成发展史,时至今日成为中国戏曲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京剧的行当齐全、声腔完备、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我国各个地方剧种所不能比拟的、所学习与借鉴的榜样。中国豫剧艺术也有着200多年的发展史,时至今日成为中国地方戏中最大的剧种。若从剧团数量、从业人员、观众队伍来讲,豫剧则超过了京剧;若从艺术和影响上来讲,则京剧依然是霸主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刘麒婷  杨雷 《理论观察》2015,(3):102-103
反乌托邦文学作为对乌托邦幻想的反驳,实现了对现实世界的警示和批判意图.20世纪是俄罗斯反乌托邦文学的大发展时期,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反乌托邦文学作品,其中《我们》、《切文古尔镇》和《夜猎》三部作品为我们演绎了俄罗斯反乌托邦文学从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末期的发展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9.
明代《西厢记》的改编包括声腔和文本的改编,这些改编与其传播的地域(地理环境)有关。我国古代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很大,不同的地域文化使不同地方观众的审美趣味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在明代,北曲衰落,南曲兴盛,《西厢记》在传播过程中,与当地观众的审美情趣相结合,在声腔和文本方面都做出了相应的改编。地理环境对戏曲的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影响观众审美情趣间接作用于戏曲的改编与演出。  相似文献   

20.
候德云 《东北之窗》2011,(Z1):102-102
马路原名夏飏/生于北京长于大连/2008年出书/成为《小崔说事》的嘉宾/2009年开始写作《的哥马路虾的驾车宝典》大连的哥马路虾从一个寂寂无名的草根博客,崛起为天涯论坛的头条霸主,并出版了颇具王小波文风的博文集《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一举登上《小崔说事》的舞台,成为崔永元的座上宾,小崔说:马路虾写的东西比很多专业作家都好多了。《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记录了马路虾在路上的故事,形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