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倩文 《理论观察》2014,(1):105-107
移动互联网技术使得跨界与融合成为现实,具体到图书领域,它为图书品牌的塑建与传播提供了一个整合平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图书营销呈现出精准、移动、即时的新特征.图书品牌的价值传播策略是图书营销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民的数量呈现暴涨的趋势,特别是移动网络端,用户量已经超过国民总人口半数之多。视频APP及与此相关的网络直播平台兴起,例如在最近的流量之王抖音,迎合了今快节奏生活的趋势,用十几秒的时间,迅速表达主体内容并且抓住观众眼球。从另一方面来说,抖音在短时间内树立了自己独特的品牌,简洁、高效的表现方式,用带有故事的文字或者视频,为独立的视频个体,吸引粉丝。所以,抖音是网路直播平台的一种新形势。而抖音品牌的树立,也在为品牌的传播提供新的范例。在本文从网络平台的传播优势,品牌营销与网络平台的关系以及抖音的传播来分析网络平台的发展是否符合现代互联网时代的品牌传播趋势。  相似文献   

3.
小米手机以互联网思维进行营销运作,运用微信、微博、论坛、QQ空间等社会化媒体进行品牌传播,极大地提高了品牌知名度。同时,要注意避免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副作用,积极塑造品牌形象,注重传播效果,培养品牌忠诚。  相似文献   

4.
1 公司基本情况 成立时间:2009年2月5日 注册资本:1800万元 公司地址:厦门市软件园二期观日路18号303之二 厦门艾乐米动漫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是新媒体时代成长起来的品牌营销创新型企业,厦门市首批国家级动漫企业,是一家集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动漫开发运营、动画片制作、游戏开发、动漫广告制作、形象授权为一体的专业化公司.公司依靠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动漫品牌运营的成功经验,整合各类优势资源,致力于面向广大企业客户重点提供动漫化品牌营销、互联网(SEO)营销及移动互联网应用等多方位、多层面的品牌营销一条龙服务.  相似文献   

5.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与普及,改变了信息的获取与交流方式,各社交媒体与电子商务网站层出不穷,给大众参与网络评论提供了便捷,给网络口碑创造了良好的传播环境。网络口碑作为新时代口碑传播的主要形式,积极的网络口碑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负面的网络口碑会减少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加剧企业恶化,因此如何利用好网络口碑营销对企业至关重要。文章主要通过对网络口碑的传播特点与影响进行梳理,对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口碑营销策略提出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电影营销市场主要为事件营销和跨界营销。但在迅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背景下,这两种营销模式也渐渐显露出弊端。SOLOMO整合营销传播模式可弥补其不足,且更能精确的将电影内容传达受众,并最终实现票房口碑双收。本文以整合营销传播的概念为基点,通过了解当前中国电影的发展现状及营销模式,以"黑马营销"为载体,解释以互动娱乐营销为核心,交叉串联移动社交营销、互动现场营销和场景体验营销为整体结构的中国电影SOLOMO整合营销传播模式。文章最后针对"黑马营销"目前整合营销传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营销拥抱社会化是所有企业、品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难以规避的趋势,而如何做好实质的营销,也是每个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有着营销产品需要的公司的巨大挑战。现代营销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曾经说过:"品牌绝不是为现有的产品安上一个名称,编造一个故事,恰恰相反,产品是对伟大品牌理想的表达和解读。"科特勒对营销本质的科学解读,让营销在变革的过程中有了一个可以  相似文献   

8.
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和传播平台,借助于自身的互动性与传播性,微博已经成为推动图书营销的有效平台。研究微博对图书营销的影响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微博这一新媒体在图书营销中的作用,从而促进图书出版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腾讯公司于7月9日宣布“2013年腾讯效果营销中国行”在京正式启动,此次活动将历时一个月,并以“指尖方寸 商机无限”为主题,深入到北京、武汉、西安、苏州、广州等19个大中城市,与移动互联网领域的行业领袖、营销专家、主流媒体,以及沿途企业主共同把脉大数据时代的移动营销商机,探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移动营销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常清 《特区经济》2005,(12):343-344
隐性营销是指以比较间接的方式进行品牌传播、公关宣传、树立诚信等为手段的新型营销方式,隐性营销通过企业内部营销、教育消费者的外部营销、交易过程的交互营销发挥作用,使消费者获得较好的感受、获得相应的知识,实现自我价值或满足其社会道德责任需求,进而影响交易行为的发生。隐性营销的特点在于:其一是积极挖掘企业或品牌的传奇色彩,以此作为品牌文化的延伸和有益补充,提升企业或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其二是广泛地采用文化传播渠道,通过影视、戏剧、图书等多种形式,进行必要的品牌宣传;其三是将企业的核心理念通过适当的方式传递给目标受众;其三是少做或不做硬性广告,以免强化广告而淡化了品牌的推广作用。隐性营销具有显性营销所不具有的优势,其重要性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隐性营销使消费者人本主义的特性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1.
正虽然决定一家公司成败的三个关键:一是产品,二是营销,三是管理。但在用户驱动的移动互联时代,营销平台及服务开始变得尤为重要,甚至成为产品及管理致胜的关键。很多人将过去的2013年称为移动互联网营销元年,众多企业纷纷开始在移动互联网广告上投入重金。而随着2014年4G在国内的全面商用,以及大数据在移动互联网营销过程中的实际应用,都使得移动互联网营销愈发红火。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互联网迅速发展,促进了经济、科技的发展,快节奏的生活已经离不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到来更是方便了人类的生活。人们可以利用很多碎片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用手机进行阅读。上班的路上,在网上买东西,不会因为购物而浪费时间,现在的人们更偏爱移动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平台以软件的形式入驻移动端设备,以移动设备为载体,通过移动端的电子商务进行营销互动活动。利用互联网的特点,达到快速传播的目的。互联网的优点有:成本低、信息传递快、便捷的互动方式。企业可通过数据分析找精准的找到用户群。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信息》2010,(10):68-69
互联网改变了商业.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将加速商业的变革,未来所有的商业活动都会基于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是新商业时代最大的竞争优势,这就好比在冷兵器时代拥有威力巨大的枪械;移动营销则是21世纪最先进的现代企业营销手段。  相似文献   

14.
势头迅猛的O2O模式,因其与酒店网络营销模式相契合而承担着推动酒店营销实现革命性突破的重要使命.要将O2O模式成功地运用于酒店网络营销,目前尚面临着网站建设相对落后、线上线下对接不畅、没有在线支付系统、尚未建立移动互联网营销渠道等难题.因此,需要从打造官网品牌、建立在线支付系统、充分挖掘客户数据、用好移动商务渠道等方面着手对现有网络营销方式进行升级改造.  相似文献   

15.
朱彧  王中珏 《特区经济》2022,(7):110-113
营销核战役指品牌以移动互联网做先锋,全网营销引爆点为关键,结合线上与线下多方面资源,组成陆海空式的立体化营销战争。商业迭代是多维齐升的系统工程,流量是其中的关键变量。流量就是注意力流,通过流量地图导出流量矩阵,对流量的复杂性、相关性有了清晰的逻辑认知。社会化引流、转化与私域沉淀运营,内容圈层与兴趣商业,是当今流量的逻辑体系,新流量渠道已然形成。  相似文献   

16.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影响着网络化,信息化时代下经济的发展,而作为我国市场经济部分主体的小企业,对于大数据时代下移动互联网的运用成为其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同时,移动互联网对于小企业的营销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所以对于小企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来说,就要根据自身优势,适应时代的号召运用移动互联网创新企业的营销模式。本文旨在通过对现阶段小企业的营销模式对于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现状和如何运用移动互联网创新小企业的营销模式来对小企业的持续有效发展提供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移动智能手机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移动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商务模式应运而生,我国的移动电子商务亟需正确的营销策略来推动其发展。文章认为企业在经营移动电子商务业务中应全面采用不同于PC电子商务的营销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营销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体育营销策略与企业品牌文化的相互关系的分析,提出品牌文化是一个品牌所有传播行为与渠道拓展行为的发端,后端任何的营销行为,都必须与前端的品牌文化高度一致,体育营销当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9.
在本文中作者主要探讨了大数据环境下移动互联网产品营销的必要性与营销内容、现存问题和营销策略,进而分析了电子商务企业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来进行产品销售和收集客户数据。作者认为企业在营销过程中通过结合大数据技术,能够为用户提供定制性与个性化的销售服务,从而在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同时也能够提高企业的产品销量。  相似文献   

20.
当搜索引擎被选择成为企业在互联网营销时代的利器时,其地位日益重要.互联网带来了消费者购买过程的革命,市场营销传播中的“心理份额”和“店内份额”已让位于“搜索结果份额”,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销售,还与企业品牌传播深深相连.如何优化搜索引擎这把利器为企业公关谋福利,成为SEO2.0时代精彩的博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