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郑婷 《河北企业》2009,(11):70-71
春秋时代,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动荡,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涌现,各种政治学说应运而生,礼治与法治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学说。此时,儒家代表保守的旧贵族势力,主张"礼治",亦为复古之治;法家代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倡导“法治”,乃是变法之治。而孔子所提倡的“礼治”实际上是周礼.此时“礼”已发展成为以国家权力为后盾、依法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其实质就是确立贵贱尊卑的等级秩序和制度.这种“礼治”注重教化作用.必要时以刑罚强制辅之.这决定“礼治”仍是处于垄断地位的.  相似文献   

2.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对我国乃至世界文化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在批判性地继承孔子“仁”的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际,阐释了孔子“仁”的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蔡昌  王珂 《特区财会》1996,(9):33-33,34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是以儒家儒家法律思想为主,兼采阴阳家、法家、道家等各家之说的法律思想。其发展历史之漫长内容之丰富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皆产生了深远影响,客观面对传统思想给我们造成的现实影响,才能构建出真正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制体系。  相似文献   

5.
穆鹍 《价值工程》2010,29(8):225-226
马克思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法的起源、阶级本质及其基本规律,从而在法学领域实现了一次彻底的革命。尤其是在法学理论和刑法学方面,通过深入的学习和研究马克思法律思想,对于繁荣法学研究,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立媛 《价值工程》2010,29(8):230-231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早重视德育教育的教育家,他的德育思想蕴藏着丰富的教育智慧,对当代德育有着深刻的阐释力和重要的借鉴价值。他独特的德育方法对当今德育方法的改进和创新以及德育绩效的增强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人类所共同面临挑战的增多以及“文明间冲突”的加剧,各种关系变得愈发错综复杂,研究孔子思想中的现代意义,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发扬他的隆礼、重仁和尚中道的核心思想,对于扼制当今社会少数泛滥失控的欲望支流,是有重要价值的。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中,儒家的管理思想最具生命力和实用性,代表人物:孔子,他的管理思想在《论语》中的体现,值得我们现在的企业借鉴于管理中。本文通过孔子的"中庸之道""、仁义礼智信""、和"为贵以及"人本管理"的管理思想展开讨论,旨在发扬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展示儒家管理思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中的作用,促进现代管理的理论发展,使得企业汲取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营养的同时,结合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让企业在全球化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9.
孔子首先提出了“正名”的思想观点。生活在战国后期的荀子对孔子的正名思想进行了发展,创造了一整套自成体系的正名理论思想,使得儒家的正名思想在逻辑理论上更加充实。  相似文献   

10.
孔子用“和而不同”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中“和”的文化.孔子的这一思想不仅充满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而且富含深刻的哲理.“和而不同”的哲理思想以及“和为贵”的思想体系,形成了关于修己、活人、治物应该相结合的和谐理念.对当今人类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校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依法治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广大师生员工的法律知识缺乏,教育管理者的法律意识淡薄。采取措施是进行普法教育,增强管理者的法律意识,提高依法治校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2.
朱敏 《价值工程》2013,(32):304-305
我国传统上缺乏法治文化是不争的事实,从儒家忠孝等级伦理到如今的社会人情关系,这是我国社会制度的支撑和底蕴。其中留守人群法律保护问题在几年来尤为突出,成为阻碍法治文化建设中重要一环,一方面因为关于留守人群的法律权威在社会中还未形成,缺乏相关的法律约束和规定,导致了留守人群成为了社会的一大不安因素,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探究留守人群法律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3.
陈洁 《价值工程》2011,30(25):271-272
城市社区管理法治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繁荣的必然要求。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法学视角对我国现阶段加强城市社区管理法治化建设的重要性、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逐步推动城市社区管理法治化进程的主要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4.
李军 《价值工程》2010,29(28):173-173
司法正义的实现必须从接受正规专业法学教育的人开始,司法正义的改革与法学教育有密切的联系,本文试图通过对影响司法改革的关键因素的分析,揭示法学教育如何改革以达到司法正义的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15.
郑武生 《价值工程》2011,30(13):238-239
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的第一人,反映在《论语》中的他的许多教育原则对当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有许多方面更是值得学生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16.
魏丽 《价值工程》2011,30(25):270-271
中国古代法律伦理化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文化特征。法律与伦理道德的融合是中国封建专制特性的明显表现。本文就中国历史上法律伦理化的利弊得失作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17.
张洪丽 《价值工程》2010,29(12):129-129
依法治国是我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在此前提下对执政党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依法执政是新时期党执政的基本方式,实现依法执政的路径包含培养法治意识、完善法律制度、强化监督机制三方面。  相似文献   

18.
李志强 《价值工程》2010,29(12):125-125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本文着重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依法治国这一关系到未来中国治国方略和国家发展模式的基本方略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determinants of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CI) establishment. It is shown that FDI, trade, geographical distance, developing country, and English speaking are important factors whereas GDP and population are marginally significant. Overall, CIs are under-represented in a non-English, distant, less wealthy developing country that trades infrequently with China.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CI network will have greater global impacts when new or more CIs are established in non-English speaking developing countries. However, potential mutual benefits between China and these under-representing countries should be preconditions in order to attract CIs in the countries.  相似文献   

20.
Delving into the nexus between the state and informal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formality of the legal and judicial systems. Produced by structurally powerful actors, this kind of informality is not so much legitimized by the law, but concealed within the very process of legitimization. To capture how legal engineering welds formalized laws with informal translations, I look at judicial outcomes that, while formally legal, are socially delegitimized and perceived as legal corruption. After analysing the contested judicial outcomes of Warsaw's ‘reprivatization’ process (property restitution), I define the mechanism of legal corruption as rules‐lawyering, by which I mean an attempt to gain legal advantage by obsessively sticking to the written laws, while deliberately desecrating its spirit. I describe three of its mechanisms: appropriation, redefinition and fraud laundering. Finally, in my preliminary vivisection of the recent and ongoing process of delegalizing the legal corruption that has been part of the reprivatization process, all the allied concepts of this forum come together to demonstrate the essential inseparability of informality and st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