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现阶段的收入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先富和后富的问题。还没有两极分化。我们要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在初次分配领域中贯彻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原则,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在再分配领域中强化国家政策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作用,缩小收入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
关于按要素分配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3.
分配表面上看在生产之后,其决定恰在生产之前。资源的占有是生产的前提,而这种占有所支付的代价正是资源提供者的报酬。因此,结果必然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按劳分配不过是美好理想中的乌托邦,对按资分配的恐惧并不能使乌托邦变为现实,我们最需要的是正视现实。  相似文献   

4.
5.
市场机制是现代经济运行过程中合理配置资源的一种有效机制,它对收入分配有四个方面的调节作用:(1)通过生产要素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调节资源收益:(2)通过市场供求,提高劳动效率,调节劳动成果收益;(3)通过劳动力市场配置,提高人力资源质量,调节劳动力资源收益;(4)通过调节分配收益,实现收入分配效率的最大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企业收入分配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广泛流行利润分享、市场价值分享、所有权分享、管理权分  相似文献   

6.
葛丽芳 《经济纵横》1998,(8):52-54,13
一、按劳分配应在市场实现和按要素分配后企业内部的劳动工资制度中实现马克思认为按劳分配是劳动者为社会付出劳动后,“从社会方面领得一张证书,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而他凭这张证书从社会储存中领得和他提供的劳动量相当的一份消费资料。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  相似文献   

7.
分配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起来看,按劳分配为主、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是惟一公平的。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分配过程中出现的剥削和两极分化现象并最终要以消灭它为目标,当然这要随着条件的成熟逐步实现,而且还是一个十分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是,这不等于理论教育中可以回避剥削和两极分化问题。  相似文献   

8.
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关于分配问题的基本原理.生产决定分配,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分配关系是具体的、历史的,不能脱离生产方式抽象地研究分配问题.世界上没有抽象的公平分配.不同生产关系有不同的公平标准.围绕着分配问题兜圈子,是庸俗社会主义.毛泽东批评了分配决定论,强调研究分配问题必须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出发.交换不能决定分配方式,只能影响分配方式的具体实现形式.不能夸大市场经济的作用,仿佛我国实行市场经济这种运行机制就使得分配领域从按劳分配变为按要素贡献进行分配.我国分配制度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我国分配制度的演变是由所有制结构演变引起的,不能把分配制度的演变概括为"从按劳分配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9.
论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结合,理论上的难点可能在于它们结合的基础。表面上,按劳分配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按要素分配则以要素的边际生产力理论为基础,二存在明显的不相容性。实际上。如果从隐藏在按劳分配理论和按要素分配理论背后的理论逻辑来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无论是按劳分配还是按要素分配,社会化大生产是它们共同的分配平台。直接而明晰的要素产权是它们共同的分配依据,各种要素的贡献大小是它们共同的分配标准,产品和劳务是它们共同的分配对象,货币价格是它们共同的实现形式。正是这些共同点构成了它们结合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11.
研究按劳分配问题的关键是要说明按劳分配原则的实现形式,说明按劳分配的“劳”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计量的问题。梁博士把“劳”解释为“有效劳动”是不正确的,因为按“有效劳动”分配无法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笔者认为,“劳”指的是劳动者付出的个人劳动中包含的抽象劳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就能解决“劳”的计量问题,也就能说明按劳分配原则的实现形式,也就能使按劳分配理论科学化,并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了。  相似文献   

12.
论马克思按劳分配的层次性及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前人研究进行归纳基础上分析了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内涵,并提出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宏观经济运行层次的分配规律,应纳入按要素分配的范畴,是劳动力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共同进行生产活动时获得补偿与积累的规律;按劳分配是对具体劳动力的补偿标准,属于按要素贡献率分配的范围,是微观经济活动层次内的一种分配规则。在此基础上对按劳分配实施过程中衡量有效劳动的标准以及按劳分配、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及与按要素分配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对马克思按分配原则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仅是剩余价值的理论基础和分析资本主义分配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是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逻辑起点。只是以往我们对按劳分配原则的最本质的含义理解不够透彻。实质上,应该说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原则最本质的内容包括三点,即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以劳动量的大小为依据,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承认能力本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原则,仍然没有偏离这三点本质的含义,但已经有了新的特点和形式。  相似文献   

14.
闻潜 《经济经纬》2007,(6):15-18
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应相互适应.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已有明显上升,居民收入水平也有所提高,但二者之间不适应、不协调的现象依然存在.怎样促进居民收入迅速增长,仍然是宏观调控最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从国民收入分配的角度看,居民收入增长主要依存于初次分配,而合理调节初次分配,则是促进居民收入稳定快速增长的中心环节.所谓合理调节,是指既要科学地选择调节初次分配的重点,又要全面而准确地把握调节初次分配的原则和尺度,还要关注协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税收与收入分配:基于发展中国家个人所得税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税收分配作用的不同理解和看法导致了税制设计方案的差异。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累进综合个人所得税在发展中国家里面临着更高的管理成本、遵从成本、经济效率成本和政治成本,因而可能不是发展中国家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最优策略。对于中国而言,未来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方向应当是在合理确定劳动所得和资本所得税负水平的基础上,根据纳税人家庭人口数量及就业状况对费用减除标准加以细分。在商品税方面,对日常生活必需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免征增值税,将更多奢侈品纳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并对与低收入群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免征营业税。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生产函数和联立方程模型,发现在非农就业增长、投资和劳动报酬占比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在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现代部门的过程中,由于未能获得与其边际产出相等的工资报酬,使得劳动报酬占比下降而资本所得份额上升,资本所得份额的上升促进了投资,投资的增加保证了非农就业的持续增长。我们通常把劳动报酬占比下降和高投资率视为中国经济失衡的表现之一并给予特殊关注,但是,本文所揭示的劳动报酬占比变化的内在机制不仅反映了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些典型特征,也表明高投资率和劳动报酬占比下降并不是经济失衡的表现,它们是非农就业增长的必然结果,也是保证非农就业持续增长的关键原因。劳动报酬占比的下降虽然恶化了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却是中国经济模式所必须经历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7.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相关性研究重点转移带来的政策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有关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相关性的研究内容入手,分析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研究从功能性分配向规模化分配的理论转变过程,提出了针对此种演变带给我们的政策启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应同时关注收入差距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琪 《经济经纬》2007,(2):24-26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产生和扩大,是旧的制度体系局部沉淀及新的制度体系尚未完善的制度变迁的一个结果.对过大差距的调节,包括对不合理差距的治理,应从制度创新与完善、发挥市场、政府及第三种力量的调节作用等方面多做工作.  相似文献   

19.
我国收入分配差异预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收入差距问题既是事关人民生活的问题,又是事关经济发展的问题,也是事关社会稳定的问题.为有效监控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为政府有效调整、控制差距提供科学依据,在划定收入分配差距"警戒线"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我国收入分配差异的预警体系,并根据构建的预警体系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收入分配状况进行了预警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