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保险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保险金,数额较大的行为。随着我国保险业的不断发展,采取各种方法骗取保险金的违法犯罪行为也出现了增长势头,为了正确处理司法实践中经常发生的罪数行为之间有密切联系的保险诈骗行为,以及并发性犯罪情形,必须准确界定保险诈骗罪的罪数。  相似文献   

2.
健康保险欺诈手段包括投保人故意隐瞒既往病史及现有病症,或故意制造保险事故,或谎报投保条件,或医患勾结骗取保险金.保险公司迫切需要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提高业务人员综合素质,识别欺诈,建立完整的反欺诈体系以促进健康保险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2009年我国新颁布的保险法就投保人故意杀害被保险人的行为规定保险人可以免责。保险法认为这属于骗取保险金行为,保险公司由此可以免责。但是保险人是否能够因为投保人的故意行为而免责,这并不是一个一概而论的问题,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在分析各种情况均遵循一个前提:排除被保险人与投保人合谋导致保险事故意骗取保险金的行为。即均认定被保险人是理性人不考虑被保险人以牺牲自己的身体为代价获取保险金。那么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在于投保人是否为自己的利益投保。文章所坚持的观点是完全不可免责制,其基于维护被保险人的利益。在整个事件中被保险人始终是受害者,且从订立保险契约的角度,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是整个契约形成的基础和最终目标。如果投保人故意伤害被保险人造成保险事故,文章所认定的是请求保险权利归于没有参与犯罪行为的其他受益人,若没有符合条件的受益人则权利归于被保险人的合法财产继承人执行。  相似文献   

4.
保险诈骗罪的学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险诈骗罪是刑法新增加的罪名,从保险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入手,对保险诈骗罪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加以论述;对不同行为方式“犯罪主体”的认定、保险诈骗罪“犯罪着手”的认定、保险诈骗罪“是否存在犯罪未遂”的认定以及保险诈骗罪“罪数形态”的认定等问题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交通事故导致人员伤亡后,肇事逃逸的车辆合法驾驶人单独起诉保险公司,要求其在交强险范围内赔付的案例是保险公司实务处理中的难题。笔者从交强险与商业险保险金的请求权主体出发,继而分析肇事逃逸行为是否属于除外情形,最后得出驾驶人肇事逃逸行为虽为法律与道德规范普遍否认,但保险公司不得以车辆合法驾驶人肇事逃逸为由免除其保险责任。  相似文献   

6.
诈骗罪应以财物所有人或权利人是否失去对财物的控制、支配权为既、未遂的界定标准,诈骗罪未遂的犯罪数额指行为人意图骗取、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而拟自愿交付但未实现的财产损失数额。参照盗窃罪的相关司法解释,以数额巨大的财物或国家珍贵文物等为目标的诈骗罪(未遂)应当定罪处罚,原则上达到数额较大的诈骗罪(未遂)均可以定罪处罚,当诈骗罪既遂与未遂并存时,以重刑吸收轻刑从重为量刑原则。  相似文献   

7.
在集资诈骗罪认定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存在以存单为表现形式的集资诈骗行为;区分本罪既遂与未遂应以行为人是否实际控制集资款为标准;并具体分析了本罪罪数形态中法条竞合与牵连犯的认定,以及共犯中如何确认犯罪数额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田则亚 《全国商情》2012,(24):93-94
信用卡诈骗是指以信用卡作为犯罪工具盗取他人和银行的货币财产的行为,本文从信用卡诈骗罪的概念入手,对信用卡诈骗罪构成要件、表现形式,并结合实践对防范信用卡诈骗犯罪问题提出相关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9.
信用卡诈骗是指以信用卡作为犯罪工具盗取他人和银行的货币财产的行为,本文从信用卡诈骗罪的概念入手,对信用卡诈骗罪构成要件、表现形式,并结合实践对防范信用卡诈骗犯罪问题提出相关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0.
浅析提高机动车辆保险的经济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动车辆保险是目前世界上各国财产保险公司的主要险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更是如此。国内各家保险公司都把机动车辆保险作为规模的支柱险种、效益的龙头险种、管理的示范险种来抓,并不段地加以研究和探索。笔者就如何提高机动车辆保险业务的经济效益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国外保险诈骗罪立法有罪名独立式和罪名从属式两种模式,其各有优劣。而从保险诈骗犯罪行为的特殊性、社会危险性和提高人们对保险诈骗罪的鉴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现实需要看,在我国对保险诈骗罪采取罪名独立式的立法模式具有合理性。同时,保险诈骗罪采取法典化与依附式附属刑事法律规范相结合的双轨制立法模式有利于实现保险刑事法律体系的完整与协调。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行《刑法》有关“贷款诈骗罪”的设计,将“单位”排除在贷款诈骗罪的主体之外,“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主观要件难以认定,罪状面窄。建议将单位列为贷款诈骗罪的主体,增设贷款虚假陈述罪。  相似文献   

13.
在保险诈骗罪频发的犯罪态势下,司法实践中相关疑难问题的解决对遏制犯罪具有现实意义。鉴于法制完善是遏制保险诈骗犯罪的关键性和基础性因素,应从体制上解决保险诈骗罪的主体、罪数以及相关共同犯罪认定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嫖宿幼女罪的存废之所以成为刑法热门论题,主要原因还是公众对于设立该罪名存在的误解。事实上,该罪名并不会对幼女造成二次伤害,也没有量刑畸轻的情况。嫖宿幼女罪与强奸罪保护法益、立法目的和约束的行为都有不同之处,而且顺应了国际立法潮流,有其独立价值。当前主要的关注重心不应当是废除嫖宿幼女罪而是对其进行调整和完善,可以调整法条用语,还要明确与强奸罪之间的刑法选择原则,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保险欺诈几乎是伴随着保险的产生而产生的,同保险一样,保险欺诈也具有悠久的历史。无论是保险业发达的国家还是保险业处于发展中的国家,保险欺诈现象的泛滥引起了各国保险业的普遍关注。各国纷纷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防止和对付保险欺诈。从欧美各国的经验来看,成立全国范围内的反保险欺诈机构是有效地防范保险欺诈的途径之一。本文在分析这些机构成功运作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反保险欺诈组织机构的设置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并给出了该机构可行性的具体化实施内容。  相似文献   

16.
在刑法学界和司法界,对挪用公款罪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尚处在一个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之中。一方面是该罪的犯罪构成理论中尚有为数不少的观点需要澄清,另一方面是该罪的立法本身也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贷款诈骗罪是金融诈骗犯罪中涉及标的较大、对金融秩序破坏最为严重的一种犯罪。在司法实践中,贷款诈骗罪的定性、贷款诈骗罪与其他涉及贷款犯罪的界定还不明确,侦查和审判实践中甚至提出以司法推定的方式来认定贷款诈骗罪的主观目的。此外,单位贷款诈骗行为的定性争议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进行了相关研究。方法/过程贷款诈骗罪与其他涉及贷款犯罪的核心区别是非法占有目的的有无,应当采取主客观相统一的方法对非法占有目的加以认定,而不是采取简单的司法推定方法来认定。通过考察法律规制的变动以及司法实践中的实际运用效果可知,无论是过去对单位贷款诈骗行为以合同诈骗罪定性,还是当下只追究自然人贷款诈骗罪刑事责任,对单位贷款诈骗行为的定性都存在问题, 有必要完善相关法律。结果/结论贷款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无论是产生于申请贷款阶段还是使用贷款阶段,都不应该影响对贷款诈骗罪的认定。应当通过客观证据和主观证据共同认定行为人是否有非法占有目的,杜绝单一的客观司法推定。应当扩大贷款诈骗罪的主体范围,将其延伸至单位。  相似文献   

18.
洗钱罪是我国1997年刑法新增设的一项罪名。为有效预防、控制和打击洗钱犯罪。加深对洗钱罪法律特征的认识是非常必要的。本从洗钱罪的犯罪构成入手,对洗钱罪的法律特征进行了剖析,并针对我国反洗钱立法上的缺陷和司法实践中的障碍,提出了完善我国反洗钱立法,加大反洗钱工作力度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与保险业务有关的欺诈现象也愈发突出.本文通过对广东省保险机构欺诈案例进行调查,对当前保险欺诈的主要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及当前保险公司防治保险欺诈的主要对策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进一步防范保险欺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