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4.
本文以破产风险Z值来代表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状况,基于宏观审慎评估视角实证分析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宏观审慎评估会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因而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显著抑制金融风险;由于存在显著非对称性,宏观审慎评估的效应差异显著存在,对于资本充足率相对较低、规模较小的银行,宏观审慎评估对其风险承担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5.
6.
2005年以来,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迅猛发展,在满足大众旺盛的投资需求的同时也为商业银行创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对宏观审慎管理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对理财产品市场发展现状和特点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梳理出理财产品创新对宏观审慎管理影响的六个突出问题,最后提出下一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着重梳理和总结金融危机以来微观审慎层面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的相关研究成果,结果发现:首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已经使得流动性风险的本质发生了改变,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往往容易忽视流动性风险的系统性特征;在微观审慎层面,当前大多数流动性监管和监测指标仍与完善的、与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波动挂钩的动态监管指标相去较远.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商业银行金融市场参与程度的提高,有必要在宏观审慎视角下考察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相似文献
8.
2016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实施金融机构宏观审慎评估(MPA)。MPA管理框架共涉及7个方面,14个分项指标,其中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为核心指标,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人民银行根据MPA指标体系各项的加权实际评估结果将金融机构划分为ABC三档,分别执行最优档、正常档和最低档的激励政策。与原有的宏观审慎政策相比,MPA更有利于为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截止到2017年6月,全国共开展5次宏观审慎评估,但对宏观审慎评估的实际效果尚未从内部审计的角度进行实际检验。 相似文献
9.
《金融监管研究》2014,(9)
宏观审慎导向的金融监管是理论界和监管当局关注的重点,从国际银行业的发展经验来看,对系统重要性商业银行进行科学评价,可以为监管部门宏观审慎监管提供依据,从而有效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的集中爆发并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本文在Adrian与Brunnermeier(2008)研究的基础上,拓展了基于Copula函数和GARCH分布的动态CoVaR模型,推导出了一种系统重要性商业银行的评价方法,提出了一个操作性较强的风险监管指标,并采用中国上市银行的数据,对各商业银行的系统重要性以及监管强度进行排序。研究结论表明,大型商业银行对整个银行系统的风险溢出影响非常大,商业银行的系统重要性具有动态的特征,并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监管当局在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时,应该综合考虑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水平和它的系统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11.
唐淳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1,(8):14-17
中国即将加入WTO,大批外资金融机构将登陆抢占市场,国内商业银行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进行金融创新,因为今后的竞争就是创新的竞争,商业银行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文章以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为切入点,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三大方面进行分析,以探求商业银行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2.
现行的商业银行赢利模式主要是依赖存贷利差所得,随着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比重中的提高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必须进行业务发展模式的重新选择,因此,从商业银行进行业务转型必要性分析入手,针对商业银行目前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成功进行业务转型的目标和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3.
《金融监管研究》2018,(3)
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对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多层次、相互衔接、有效制衡的风险治理架构,是商业银行全面风险防控的核心运行机制,直接关乎风险防控和化解的实际效果。本文结合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框架,以及当前金融风险防控的新要求、新背景,根据相关监管机构关于风险治理架构的要求,通过分析美国、德国、加拿大的相关银行架构的构建原则和主要类型,进一步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组织架构,比较研究了国际与国内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模式,梳理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存在的不足,进而对其组织模式提出了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4.
国有商业银行普遍进入了加快建设现代商业银行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对自身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进行重新定位,以更好地适应外部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和自身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保持持续、稳步、健康地发展。本文详细分析了国际银行业经营转型的背景,总结了国有商业银行转型的内涵、方向和特点,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证了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提出了确保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目标实现的主要策略和措施,即加快推进理念转型、业务转型、流程转型和管理转型。 相似文献
15.
中国工商银行浙江分行办公室课题组 《金融论坛》2007,12(4):41-46
国有商业银行普遍进入了加快建设现代商业银行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对自身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进行重新定位,以更好地适应外部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和自身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保持持续、稳步、健康地发展.本文详细分析了国际银行业经营转型的背景,总结了国有商业银行转型的内涵、方向和特点,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证了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提出了确保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目标实现的主要策略和措施,即加快推进理念转型、业务转型、流程转型和管理转型. 相似文献
16.
商业银行探寻资产证券化业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产证券化(Asset—BackedSecuritization,简称ABS)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金融领域最重大和发展最迅速的金融创新工具。商业银行开展的资产证券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作为贷款发起人向借款人提供贷款,将所持有的流动性较差、但具有未来现金收入的信贷资产汇集重组为贷款库,由特殊目的载体(SPV)以现金方式购入,经过信用评级或信用增强后,以证券的 相似文献
17.
公司业务是大型商业银行盈利和发展的重要支柱。然而受利差收窄、监管约束、同业竞争、金融脱媒等因素的影响,传统公司业务亟需转型。大型商业银行借助股份制改革和上市,实施了公司业务转型战略。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对转型过程中大型商业银行的转型战略、转型路径和转型绩效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营销学的视角,对行商理念进行了阐述,探讨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服务转型问题.作者认为,从坐商到行商的转变,本质上是一种由被动到主动、由静态到动态、由孤立到关联的服务模式转型,也是一个主动发现、培育、维护客户的关系营销过程.作者总结了行商有利于提升客户感知、有利于开拓客户需求、有利于深化客户关系三大优势,并在此基... 相似文献
19.
商业银行发展保险业务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明晰银行保险的主要内在属性-"四性统一",构建互惠、互利和互动的银保合作现实 模式 1、银行保险市场的虚拟性,显现了市场发展前景 银行保险市场是与工业品市场有很大不同的市场,它在开放状态下,市场没有发展的极限.市场主体互动越多,整个市场扩张越快,不存在谁抢走市场的结局.因此,可以说银行保险市场是一个虚拟市场.这种市场的虚拟性使银行与保险业合作成为可能并显现出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目前,商业银行在很多领域特别是中间业务领域没有去开拓,如果银行保险共同来开发这些业务,可以共同创造新的更大市场,一起做大蛋糕,一起提升利润,一起分享合作成果.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面对监管升级、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信用风险加剧等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银行同业业务以息差收入为主的传统盈利模式受到挑战。下一步,需要立足服务实体经济,借鉴先进银行的发展经验,将经营同业客户金融需求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强化投研、交易、营销、风控能力建设,充分利用金融科技优势,推动金融市场和同业业务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