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原则以来,经过几年的理论创新与改革实践,逐步创造出了适应事业单位特点的收益分配新机制。  相似文献   

2.
丁莉萍 《乡镇经济》1999,(4):36-36,44
当前的改革,实质上是利益分配格局的重新调整。利益的重新分配,必然是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并承认人的差异为前提的。所以,社会因素、市场竞争、职业的选择都将影响劳动者的收入。各种公开的收入资料表明,收入分配差距不但存在,差距还很大。那么,这种差距人们是否会认为不公,会两极分化呢?我们不妨来剖析一下人们对此的心理。首先,改革在我国农村率先进行后,农民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但光靠种田富裕起来的还不多,农民要致富,除多种经营外,还要利用当地有效资源,还要对农副产品深加工。就拿长丰县杨公镇来说,由于大力发展有地区特…  相似文献   

3.
上海30年中来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各个方面,都为全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但是问题之一就是宏观收入分配格局正在出现向政府倾斜,导致宏观分配与个人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从促进政府、企业和个人实现共赢来讲,上海需要重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适当增加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需要完善公共财政体制,通过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从投资推动增长的财政支出向满足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转变.  相似文献   

4.
5.
建国后,刘少奇积极探索在新中国应实行何种收入分配制度,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独到见解。按劳分配根本上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以生产责任制的形式来贯彻按劳分配,要真正落实按劳分配就要反对平均主义,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要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贺铿 《科学决策》2006,(2):23-2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对此,学界正在对收入分配问题进行讨论,中心议题是关于收入分配的原则。在理解“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意义时,引发了关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否可以作为收入分配原则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关于价值论、劳动价值论与分配理论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区分了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价值形成与价值创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的理论依据,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创造商品价值的生产性劳动和知识、科技、信息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以及按生产要素分配等给出了理论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9.
本文运用综合比较的研究方法,发现在人类社会的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作为收入分配结果的劳动收入和财产收入,共同存在着收入量及其产品结构的本质区别。由此证明,在当代采用由市场决定收入的分配机制与其收入格局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生产资料所有者是支配整个收入分配过程的唯一的经济主体,他们与单纯的劳动力所有者之间,存在着形式上的平等关系,实质上是主从关系。进而证明,在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前提和产权基础。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中的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都是以其所有将劳动力和生产要素作为商品提供到市场上进行交换获得货币收益来进行和实现的,由价值规律客观调节的市场价格是分配的手段和实现形式。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仍然是我们理解现实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以按劳分配 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新分配制度。这种新的分配制度是我国在个人收入分配问题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过去许多看似不可动摇的分配理论和原则越来越受到实践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更新观念,对以往的分配理论和分配原则进行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2.
13.
目前理论界对社会广主义条件下实行按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探讨主要形成三种观点,一是人为是“三位一体”;二是认为劳动价值论,但认为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三是认为劳动创造和劳动分配是两个不同概念,按要素分配是多种作用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指出这三种观点,并对各种观点作了简要评述,为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按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随着经济市场化的展开,上海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禀赋和供求关系对社会收入分配的制约作用日益显示出来。不同生产要素的占有者所获得的社会分配各有差异,形成不同的社会收入人群。上海社会的要素分配状况即制约于上海的市场关系,也一定程度地受制于全国的资源禀赋状况。本文对民国上海要素分配及商务成本作一粗略的考察。  相似文献   

15.
柴兰香 《发展》2010,(3):66-66
当前,收入分配领域仍然存在着城乡收入差距拉大、行业收入进一步扩大、地区之间收入悬殊等问题。为此,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各种分配方式并存,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具体来说,建议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要充分发挥政府在调节收入分配上的有效功能实行市场经济并不是不要发挥政府的作用,而是要发挥政府的有效功能。  相似文献   

16.
收入分配公平性集中体现在收入分配起点人们获得收入的机会均等,它决定了分配过程进而决定了分配结果。本文从收入分配起点的机会均等来研究我国目前收入分配的问题,从地区、城乡和行业的角度对我国目前收入分配领域中机会不均等情形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实现收入分配起点机会均等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从而把长期被视之为私有制的伴生物、资本主义的代名词的分配方式与社会主义的经典分配方式结合起来,这无疑是对社会主义传统分配方式的重大突破。这一论断,突破了将生产要素拓斥在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之外的传统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和发展,为深化我国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分配方式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要回顾了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收入分配政策在实践中的改革与发展历程,认为“按要素贡献分配”的思想在我国具有其广泛存在的沃土和背景,是按劳分配制度的一个更为合适的贯彻原则。对于当前按要素贡献分配所带来的居民收入差距等问题,本文认为决不能将其与剥削问题等同,而应当区别对待,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9.
陈广汉 《特区经济》1994,(11):48-50
<正> 60年代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举世瞩目的时代,作为一个整体,发展中国家平均的人均收入增长了50%。但是,这种增长在各个国家之间、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以及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分配是非常不均等的。当发展中国家以经济增长速度成功地超过了第一个发展十年的预期目标而跨入70年代的时候,它们所面临的重要挑战却是收入分配的不平均和失业,以及由此引起的贫困问题。同时,那些仅仅把总量的经济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目标的理论和政策也日益引起了人们的怀疑和批评。经济增长的利益分配这个早期人们不愿深究的课题便成了理论和实践中重要的争论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刘华 《特区经济》2009,(12):140-142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在改革的过程中由于收入分配不公造成的收入差距拉大却日益严重,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最大障碍。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缩小贫富差距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现阶段应正视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了解我国现行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弊端,认识产生这些弊端的原因,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法,并作出合理的政策建议,完善我国的公平分配的制度及其政策,为和谐社会的建立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