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按照联合国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以上即为老龄社会.  相似文献   

2.
国际上,一般把一个社会人口总数中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及其以上,叫做老年型社会(另一种计算方法是人口总数中60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就是老年型社会)。联合国在2001年2月28日发布的统计报告数字表明.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人有6、06亿.并预计到2050年将上升到20亿,届时8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4亿,100岁以上的老人也将达到320万。2000年,我国举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表明.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6。96%,因此可以说,我国已基本上进入了老年社会。其中广东、山东、福建、浙江、辽宁、  相似文献   

3.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 它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 并且达到一定比例的一种动态变化过程. 维也纳世界老龄问题大会规定,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称为 "老年型" 国家或地区. 根据这个标准, 到1999年, 我国已经进入 "老年型" 国家的行列. 人口老龄化一方面表明国家经济增长、 社会稳定、 医疗进步, 另一方面也给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已经有6亿人,有60多个国家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人口总数的10%。按照国际上的通常理论,这些国家已经进入老龄社会,  相似文献   

5.
休闲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26亿据新华社报道,10月1日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老人节。国家统计局人口司的数据表明,1999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10%,2000年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7%,这表明我国开始进入老龄社会。老年型人口不仅仅是人口类型转变的一种标志,也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体现。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的人口称做“老年型”人口,进入“老年型”人口的国家和…  相似文献   

6.
<正>据国家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末,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到1.67亿,占总人口的12.5%。按联合国将"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0%"作为判断一个国家进入老龄社会的标准,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预测,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2.4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6%,届时每6个中国人中将有1个老年人。  相似文献   

7.
樊雪 《上海房地》2004,(10):30-32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社会的老年化现象日渐突出,老年人的生存状况已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一个国家的老年人口系数达到10%以上(60岁以上人口)或7%(65岁以上人口)时,标志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年型。而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以上,到21世纪中这一数字将达4.68亿,占全国总人数将从2000年的0.94亿(占总人口的7.3%)增加到2050年的3.34亿。这都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了老年型,整个社会正迎来“银发时代”。  相似文献   

8.
城市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按照联合国规定,在每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中,60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0%,或者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的社会,即认定为进入老年社会。据联合国最新公布,现在世界人口已达59亿,其中65岁以上的老人已超过5.78亿,占总人口的9.79%。1999年全世界人口将突破60亿大关,联合国报告将这一日子象征性地定为1999年6月16日。这表明,在世界人口构成中,老年人口快速增长和青少年人口相对减少的状况,在相当长的时  相似文献   

9.
孟星 《上海房地》2009,(9):30-32
一、住房保障制度建设不应忽视人口老龄化因素 据联合国规定.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7%时.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  相似文献   

10.
198 2年 7月 ,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了首届“世界老龄问题会议”,正式将老龄问题提上世界事务日程。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受国情影响 ,人口增长及其所涉及的问题和计划生育等受到优先注意 ,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缺乏应有的警戒 ,基本处于无防备的境地 [1 ]。随着我国生育率的下降 ,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越来越显现出来。 90年代以来 ,我国人口老龄化过程明显加快。 1997年底 ,我国 65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 870 0万 ,占全国总人口的 7.0 % ,根据联合国指标 ,已进入老年型社会。在局部地区 ,特别是一些大城市 ,早就开始了人口老龄化的历程。 1997年上…  相似文献   

11.
一、发展老年公寓的社会历史背景(一)我国已经进入老年型社会,而且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速目前,我国已有21个省(区、市)成为人口老年型地区。截止2007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53亿,占总人口的11.6%,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为1.06亿,占总人口的8.1%。根据国际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7%以上,社会就进入了老龄化,根据这一标准,我国已经进入老年型社会。  相似文献   

12.
《大众标准化》2016,(4):6-7
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迫切问题。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60岁以上的人口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占该地人口总数的7%或以上,这个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我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非常快,截至2015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据预测,到2050年,全世界老年人口将  相似文献   

13.
一、河南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点老龄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口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趋势。目前,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问题,按照60岁以上人口比例超过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比例超过7%的国际标准,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在1999年就已经超过10%,中国由此开启了老龄化社会时代,2013年中国老龄人口已突破2亿大关  相似文献   

14.
据民政部2009年公布的数据,全国65岁以上人口已近1.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3%。按国际公认的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8%,即为老龄化社会,超过14%即为老龄社会。联合国相关组织预测,中国将在2024年全面进入老龄社会。  相似文献   

15.
<正>在我国社会传统中,家庭养老是主流养老方式,"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但随着生活水平及医疗水平的快速提高,我国人口平均寿命不断提高,老龄人口比重越来越大。根据国际通行标准,一个国家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或者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就可称为老龄化国家。按此标准,我国在2000年前后就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另一方面,我国实行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使独生子女家庭成为中国家  相似文献   

16.
我国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农村养老保险由于我国农村老年人口的巨大规模和结构复杂性更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知道,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达列7%,即意味着该国家和地区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或成为老年型社会。据统计数字显示,我国从2000年起就已经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其中,农村老年  相似文献   

17.
刘韬 《北京房地产》2004,(11):90-91
中国不仅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老年人口大国,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以上。到21世纪中叶将超过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即每4个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又据预测我国65岁以上老人数将从2000年的0.94亿(占总人口的7.3%),增加到2050年的3.34亿(占总人口的22.6%)(北京大学健康与家庭研究中心网站提供)。  相似文献   

18.
记者问(以下简称"问"):张总您好!近年来,未富先老的情况日益凸显,养老问题越来越多地困扰着中国家庭。在您看来,为什么我国会面临巨大的养老压力呢?张长志答(以下简称"答"):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以上,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离退休人员生活状况及服务需求调查王健华北京布1987年底超过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0.4%,开始步入了老年型城市之列.据预测,全国将在2000年成为老年型国家,北京市进入老年型社会的时间比全国早了13年.在今后的50年中,北京市老年人...  相似文献   

20.
王佩 《河北企业》2013,(7):61-61
<正>一日本社会老龄化现状1956年联合国发表的《人口老龄化及其经济社会影响》中提出,按照65岁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将老龄社会分为三个阶段:老龄化社会(7%)、老龄社会(14%)、超老龄社会(21%)。日本内阁府发布的《老龄社会白皮书》中指出,早在2007年日本社会老龄率就高达21.5%,步入了超老龄社会。据《老龄社会白皮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