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在我13岁时,亲戚带我去工地挑灰浆,一个月只有几十元钱。15岁时,我在桂林做保姆。主人开发廊,有空时我就去学洗头,老板看我学得快,就让我做洗头工,可我不喜欢这行,却又清楚没有手艺难以生存,于是逼着自己学。几个月下来.我成了店里最得力的助手。  相似文献   

2.
一视同仁     
从前,蚌埠二马路有一家很出名的食品店。一天,一个讨饭的来买一块豆馅馒头。要饭的只为买一块豆馆馒头来这给名店,这在开张以来还是头一回。按一般人的做法,即使不把他哄走,也不会给他好睑色。可食品店老板不但没有那样做,反而比对其他顾客还要热情。老板毕恭毕敬地接过乞丐手中的钱,又郑重其事地把仅值几分钱的馒头交给他,并深深地鞠上一躬后说:“欢迎您下次再来。”那位特殊顾客走了好远好远了,老板还在马路边向他的背影鞠着部度的躬,一动也不动。事后,店里的伙计不解地问:您对一个要饭的为什么下那么大的功夫呢?老板答道:…  相似文献   

3.
选择     
两上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火车时,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在相互议论说,上海人会做生意,给人带路也得到小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相似文献   

4.
他名叫土豆,从小吃土豆长大。他考上大学,但家里没有钱,土豆就把录取通知书往怀里一揣,下广东打工去了。他的工作是扛电线杆,在新开发的大街两旁,几个人一起把汽车运来的电线杆卸下,每隔二十米放下一根,再由其他人来挖坑栽上。干这份工作每天二十块钱,管吃管住,而且每顿都有他爱吃的土豆。土豆的吃法很多,但工地上的人只会做一种“民工土豆”。土豆不服气地说:“等我做给你们吃,同样是土豆,我做的就一定好吃!”他立即去了厨房。晚上,民工们就吃上了凉拌土豆丝和小瓜焖土豆,还有土豆泥汤,土豆从此留在了厨房。由于伙食办得好,其他工地的工人…  相似文献   

5.
凌波 《财会月刊》2008,(5):97-97
很多大学生并不是真的找不到工作,而是因为他们不喜欢那些工作。不喜欢的原因总结起来有三条:第一嫌钱少,一个月2000元,怎么过?第二嫌工作重要性不够,让我去当一个干事员?我得做有创造性的工作。第三不喜欢或者看不起自己的老板,就他--凭什么我给他干呀?  相似文献   

6.
小镇上有一家做豆腐的老店,是祖传的手艺,做出来的豆腐鲜嫩可口,味道独特,人们都喜欢吃,生意一直不错,但没有什么大的发展。后来店主年纪大了,他儿子接手了豆腐店。小伙子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便把那家小小的豆腐店发展成了十几家规模不小的连锁店,小生意竟然赚足了大钱。谈到自己的成功之道时,小伙子说,自己家的豆腐在小镇上已经成了一块招牌,于是就想:既然这里的人都爱吃,说明确实好吃,好吃的东西到哪里都会有市场的,我何不走出小镇,到县里甚至到市里去开家分店?于是,他在认真考察了市场之后,便在县城开了第一家连锁店。果然不出他所料,…  相似文献   

7.
办证讨薪     
那天一大早阿福就来到了工地上。他随手捡起一根很粗的钢筋,等候在工地的入口处。工程承包老板的小车一开过来,阿福就举起钢筋把它拦了下来。车窗一摇探出个肥头大耳的脑袋来:“要工钱一分没有,要命有一条,有种你往这几砸!”老板指着自己的大脑袋冲阿福神气地嚷嚷。阿福其实是个老实人.实在是血汗钱要不回来才出此下策,此时虽然气得双手打颤,也始终不敢砸下去。相持了一会几,不知哪里跑出来几个保安,夺下了阿福手里的钢筋挥拳把他赶出了工地。  相似文献   

8.
手艺与守道     
孙群杰 《乡镇论坛》2011,(18):M0002-M0002
我是从豫南一个小村庄走出来的男人,在我们村有一门祖传的手艺,那就是做风箱。从我记事那天起,父亲就在做风箱,我们家弟兄三人.我和二哥都在上学,能继承这门手艺的只有我大哥一个。父亲是做木工活的好手,不仅会做风箱.箱子、柜子、椅子……但凡农村能够见到的家具.他都会做,包括制作难度很高的棺材。  相似文献   

9.
米生化 《劳动月刊》2012,(11):52-52
晓宁去应聘一份秘书工作。对方问:“你喜欢怎样的老板?”她顺口答:“老板不是用来被喜欢的,他是付你工资、你得替他工作的那个人。所以,喜欢怎样的人,与老板无关。”很多年前,晓宁碰到的第一个老板是位老先生,虽然头顶已经不剩几根头发了,可是这位老板工作能力一点没打折扣,更难得的是非常体恤下属。他会自己坐出租车去参加会议.而让他...  相似文献   

10.
寒玉 《乡镇论坛》2009,(3):40-40
冬夜,一辆黑色轿车行驶在远离市区的公路上,一路人烟稀少,月黑风高。 领导说事情比较急,让司机大志连夜开车去一个叫谭家河的地方接人。谭家河在哪里呢?他只知道个大致方向,具体的位置就不清楚了。得找个人问问路,以免走错道。他一边减速,一边用眼睛瞄路边.终于看见前面有个建筑工地,工地前方的路边有一辆拖拉机,几个民工模样的人,还带着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他们正在往拖拉机的拖斗里面爬。  相似文献   

11.
一个月月友供职于日本丰田,我问她为什么不考虑去欧美企业,她说她呆在丰田不是因为薪水,只是觉得太喜欢丰田的文化了,然后她给我介绍丰田的文化:“我是一个喜欢自由的人,不喜欢被人颐指气使的,我们经理给我下达一个任务,我觉得合适我就去执行,如果我觉得不合适我会和他辩论,他说过我了,我就去执行,说不过我,我不会去执行,经理白己就去做,等他做完了,他会告诉我到底谁的决策是对的。”  相似文献   

12.
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在候车厅等车时,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衣服。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车还没到,不然真掉进了火坑。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我幸亏还没有上车,不然真失去了一次致富的机会。于是他们在退票时相遇了。原来要去北京的得到了上海的票,去上海的得到了北京的票。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的一个月,什么都没干,竟然没有饿着,不仅银…  相似文献   

13.
郑板桥临终教子──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晚年得子,不胜欣喜。但他对儿子从不溺爱。他在弥留之际,叫儿子亲手做几个馒头给他吃。当儿子做好馒头端到他床前时,郑板桥已经咽气了,儿子悲痛欲绝,突然看到茶几上有一张父亲的字条,上面写道:"流自...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即墨市龙泉镇张家庄村的农妇李秀峰,把民间传统的捏塑“馒头花”的手艺发展创新,将馒头做成了人见人爱的艺术品。她在为人们送去喜庆和欢乐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不菲的收入。 在即墨东部的一些乡镇,每逢结婚、生子之类的喜庆事,主人喜欢赠送带“花”的馒头让亲友一起分享喜悦。“馒头花”捏塑捏得漂亮好看,不但表示对亲友的尊重,同时,也预示着主人一家幸福美满。在那一带的乡  相似文献   

15.
一位美国乡下小伙子去应聘城里某大百货公司的销售员。老板问他:“你以前做过销售员吗?”他回答说:“我以前是村里挨家挨户推销的小贩。”老板喜欢他的机灵:“你明天可以来上班了。下班的时候,我会来看你。”  相似文献   

16.
《潮商》2016,(1):60-60
在广州,有这样一个88年出生的男孩,他喜欢面膜,正在为做一款面膜而奔波劳碌。2015年3月,他在北京成功组建公司--姬姿秀,也已经做出了全球第一款高品质而低价位的食品级面膜并成功面市,他就想像李嘉诚那样大干事业,他就是潮汕小伙--王焕振。  相似文献   

17.
相随心转     
古代山东有一个手艺高超的雕塑家,他非常喜欢雕塑夜叉等妖魔鬼怪的塑像,且雕塑得惟妙惟肖。但有一天照镜子时,他突然发现自己的面貌越来越丑了,面情变得凶恶、狡  相似文献   

18.
“老许”是工友们对他的称呼,不是因为年龄大,而是资格老。许多工友都是“老许”从老家带到北京打工的。显然,来京16年的“老许”已经把自己当作了企业的一个管事的,在与记者交谈时语速明显慢了许多,有时候还字斟句酌;当记者要在工地拍两张照片时,他连忙制止:“我们工地现在挺乱的,工人的住地是临时性的,拍了不好看。你可以到我们总部去拍。”和“老许”在一起,能真切地感受到他那份将自己融入一个集体中才会有的快乐。  相似文献   

19.
多亏这张嘴     
宾炜 《乡镇论坛》2008,(9):44-45
大头家世代都是名厨,可偏偏他不争气,做菜的手艺一样没学会,对吃却是百般挑剔。这不,两年工夫不到,爹妈留给他的家当全让他吃到嘴里去了。走投无路下,大头决定去深圳闯一闯。没想到,他刚到深圳没几天,钱就被偷得一千二净。  相似文献   

20.
在张庆旺21岁那年,刚刚走出校门的他放弃了安稳的一切,本着一个对建筑行业的热爱和年轻人的满腔热血,在工地上,一点一滴做起。从工地的工人再到工长、现场监理,他一步步稳扎稳打地走了过来。在建筑工地打工不仅使他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