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就业》2010,(2):48-48
要从战略上研究扩大就业的问题。经济增长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但经济增长能否拉动就业的同步扩大.还与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经济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等紧密相关。在正确分析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将建立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纳入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内涵,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  相似文献   

2.
广东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扩大就业的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然而在实现这一转变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许多摩擦、起伏和痛苦。这些困难不仅根源于经济体制,并且根源于我国独特的人口经济国情。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扩大就业之间的协调,不但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难点,也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 一、广东人口与就业状况 劳动力供给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人口增长型供给,即劳动力的自然供给;二是发展型派生供给,即一部分已经就业的劳动力由于体制改革或经济结构调整等原因和发展性原因转为需要新的就业岗位的供给。广东…  相似文献   

3.
落实好就业优先战略需要妥善处理好几个重要关系:一是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的关系。发展经济是促进就业的根本途径和必要条件,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重要目标。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促进就业的关系。经济增长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带来充分就业,而必须实施有利于就业的发展战略,应通过制订和实施有效的政策,实现“就业型增长“。三是扩大就业与提高工资的关系。就业是分配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就业就不会有分配:反之,公正合理的工资分配能够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进而有效地扩大消费、  相似文献   

4.
《中国就业》2012,(1):14-15
要实现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在于开发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共振点。按照"十二五"规划经济建设的总体思路和要求,依据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内在规律,"十二五"时期实现两者良性互动增加新的增长点主要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目前,就业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在经济发展速度提高不大甚至减缓的前提下,寻找更有效的就业形式,成了各国政府减轻就业压力的主要着力点。“弹性就业”形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得到重视的,尽管它不是新出现的,但实行这种就业形式目前表现出更迫切、更重要。本对“弹性就业”形式的特点、实行的必要性、可行性作了分析,并且提出了实施的几点对策,可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就业》2011,(11):51-51
日前,由中国就业促进会和中国劳动科学研究所共同组织的《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关系研究》课题完成。该课题通过对国内外"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从多角度研究论证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与就业增长的关系,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就业前景进行分析,对在“十二五”新形势下做好就业工作提出了对策建议。课题组由中国就业促进会会长张小建担任主持人,成员由就促会专家委员会和劳科所共同组成,  相似文献   

7.
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目标,在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现实中,加速就业增长显得格外重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已经成为解决日益严重的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从增长因素角度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与要素投入增长存在正面互动关系,即经济增长带动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同样劳动要素投入增长会推动经济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对劳动力需求,劳动要素投入的增加也加速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当前,由于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农村居民进入城市谋生早已司空见惯。部分农村居民进城后走的是一条游离在政府相关部门管理之外的非正规就业途径,如微型生产性企业、城市社会服务企业、独立服务者、临时摊点等,学界称这类就业为“非正规就业”。尽管非正规就业没有为城市发展带来显著效应,但其促进了城市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与产值的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9.
李欣 《中国就业》2009,(9):60-61
“大力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北京市宣武区广内街道以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推动创业作为解决当前就业问题、建立促进再就业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0.
方燕 《中国就业》2023,(1):20-21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百姓福祉。安徽省安庆市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紧扣“双招双引”工作,落实“一改两为”要求,着力就业暖心服务,全力搭平台、提技能、强服务、促匹配,把营商环境“软实力”变为就业增长“硬支撑”。2022年,安庆市向市场主体投入纾困减负资金3亿元,市场主体回报新增吸纳就业8.9万人,实现双增长。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就业》2012,(1):12-13
良性互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推进就业,探索良性互动之路。三十年中实现了经济与就业同增长,经济年均增长率为10%,城乡就业人数年均增长率为2.1%。在对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互动关系上,认识一步步深化,方向愈来愈明确。2006年提出"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2008年,将此写入《就业促进法》作为重要指针;直到"十二五"规划提出把实现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正所谓"GDP减速,幸福加速",而幸福系于民生。  相似文献   

12.
扩大就业是各级政府的主要目标任务,而建立投资带动就业是一种既能带动经济发展又能促进就业增长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就业弹性     
小向 《中国就业》2014,(8):15-15
正就业弹性的界定就业弹性是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值,即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的百分点。一般说来,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的效果越大,就业弹性系数就越高;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的效果越不明显,就业弹性系数就越低。各国实践经验表明,经济增长不一定带来就业增长的最大化,实行不同的经济发展、技术选择战略,必然形成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带来不同的就业结果。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  相似文献   

14.
刘本华 《中国就业》2012,(11):48-49
政府重视最关键 把扩大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5.
就业是经济发展的派生需求。2004年。我国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保持了较快速度.对就业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背景下,2004年1~11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1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60万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110万人,分别完成了全年任务的101%、92%和110%。9月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21万人。  相似文献   

16.
近期,湖北省洪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开展的“零就业家庭”就业“一帮一”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活动初期,该局选择了城区“零就业家庭”相对典型、集中的13个社区106户家庭作为这次就业帮扶的重点,以“三会”求共识,以“一制”谋实效。这“三会”分别有动员会、专题讨论会和帮扶现场会。“一制”即该局制定的《‘零就业家庭”就业“一帮一”层级目标责任制》,其主要内容包括“四带四制”:一是局长带动党委成员,实行首席督查制;二是党委成员带动局属二级单位,实行分口负责制;三是领导干部带动一般党员,实行引导示范制;四是党员干部带动帮扶对象,实行一人一岗制。每个党员干部的帮扶过程和最终结果,直接与个人年度考核评比和绩效工资挂钩。截止到10月中旬,全局106个“零就业家庭”户平帮扶就业率已达到80%。  相似文献   

17.
小志 《中国就业》2012,(8):12-12
什么是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 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具有相关性。经济发展能否拉动就业同步增长,与经济的发展方式、产业的布局结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等紧密相关。一方面,经济增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18.
近20多年来,我国的GDP年均增长率达到9%左右,虽然就业总量也在增长,但城镇就业压力并没有得到缓解,上世纪90年代以来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上升。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一般是正相关的。就业弹性系数是衡量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关系最常用的指标。按照奥肯定律,在3%的GDP增长基础上,GDP增长速度每提高2个百分点,失业率便下降1个百分点;反之。GDP每下降1个百分点,失业率便上升1个百分。  相似文献   

19.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所有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关键。近几年来,我国把就业问题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实行了积极的就业政策,确立了“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  相似文献   

20.
王鹏  岑聪 《城市问题》2023,(5):34-43
以中国地级市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移动互联网发展对城市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移动互联网发展显著促进了城市就业增长,这一关系经内生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但在不同区域、城市、产业以及就业类型中表现出异质性。非线性影响分析表明,当前中国移动互联网与宽带互联网在促进就业方面正在进行新旧动能交接。移动互联网对城市就业的边际递增影响呈现明显的门槛特征,说明该效应受到“梅特卡夫定律”支配。宽带互联网接入、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特征会制约移动互联网就业效应的发挥,反映其受到技术路径依赖及经济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为数字通用技术对就业的影响研究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并为中国在数字经济时代推动移动互联网发展以实现更充分的就业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