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廖飞 《时代金融》2012,(6):38+52
我国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简称AMC)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运营,在不良资产处置、支持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帮助国有企业脱困等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随着政策性任务的基本完成,进行商业化转型是其发展必然趋势。因此本文依托金融改革理论,分析和思考AMC应该如何选择的适合自身情况及发展环境的改革模式,为转型成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廖飞 《云南金融》2012,(2X):38-38
我国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简称AMC)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运营,在不良资产处置、支持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帮助国有企业脱困等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随着政策性任务的基本完成,进行商业化转型是其发展必然趋势。因此本文依托金融改革理论,分析和思考AMC应该如何选择的适合自身情况及发展环境的改革模式,为转型成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催生了中国金融领域的一个崭新新型机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1999年,华融、长城、东方和信达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先后成立.经过近十年时间的经营和发展,四家公司在化解金融风险、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支持国有企业改制脱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AMC的商业化转型发展成为经济学界探讨的热点,而"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又是探讨的核心问题.本文试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业务发展中如何控制风险进行分析.探求公司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新路子.   ……  相似文献   

4.
随着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工作的落幕,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简称AMC)转型的大幕已逐渐拉开,商业化改革之旅已成定局。2010年7月16日,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揭牌成立,标志着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试点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5.
张丽 《金融纵横》2005,(3):38-40
五年来,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综合采用债转股、债务重组、利用外资和法律诉讼等方式开展不良资产处置。有效化解了金融风险,并支持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扭亏脱困,但AMC本身远未完成商业化和市场化的转型。笔者认为以处置不良资产为主的综合性资产管理公司是AMC持续发展的必要过渡,但最终目标应该是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而且是以商业银行为依托的金融控股集团内的投资银行。  相似文献   

6.
内部审计在合规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剖析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AMC)形形色色的审计案例,不难发现,其中许多涉及违规经营和道德风险的问题。因此,做好合规风险管理工作意义重大,不但能够提高AMC经营管理效益,促进其稳健发展,而且能够确保国有资产不被流失。  相似文献   

7.
尽管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写为AMC)组建以来成效显著,但在经营发展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特别是后过渡期AMC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尝试对我国AMC的商业化发展道路作一些前瞻性的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型前景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国务院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AMC)只批准了10年的经营期限,随着AMC不良资产处置进度的加快,其转型道路及发展前景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文章从AMC的处置实践及优势入手,设计了AMC转型的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9.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AMC)是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已严重制约国民经济运行的情况下设立的,成立之初便肩负着化解金融风险、支持企业改革和资产处置回收资金最大化三大重任。AMC成立以来,在不良资产收购、管理、处置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资产管理公司在中国刚刚起步,不良资产处置尚面临诸多风险因素,如何有效应对不仅事关资产处置工作的成败,也直接影响到中国企业改革和金融改革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为处置国有商业银行在多年的经营过程中累积的大量不良资产,我国在1999年相继成立了信达、东方、长城、华融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从成立之初四家AMC就饱受学术届的诸多置疑;曾因处置进度慢、成本高、回收率低而遭到新闻媒体的“口诛笔伐”;因宣布不再有政策性不良资产的剥离,业务面临萎缩,“十年存续大限”;到引起高管层对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的关注,人民银行、财政部联合调研上报,国务院批复全部债权资产将在2006年年底以前处置完毕。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再次面临继续发展还是退出市场的考验……时至今日,四家AMC走过了七年的风雨历程。虽然AMC处置不良资产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制约瓶颈,但作为我国借鉴国外经验,首次尝试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处置银行不良资产的新生力量,AMC发挥了其应有的职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明显的成效勿庸置疑,笔者不再累述。本文探讨AMC探索商业化转型过程中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1.
《西南金融》2011,(10):75-76
一问: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自成立以来较少进入大众视野,能不能简要介绍一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由来和发展?易:1999年,东方、信达、华融、长城四大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相继成立,分别负责收购、管理、处置相对应的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剥离的约合1.4万亿的不良资产。可以说,组建金  相似文献   

12.
朱瑞莲 《金融纵横》2002,(12):45-46
1999年,我国相继组建了信达、东方、长城和华融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AMC),负责接受、管理和处置国有银行不良金融资产。这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创举。三年来,AMC取得了良好的业绩。四家AMC共收购不良资产13939亿元人民币.使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平均下降了9.7%。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Financial Asset Management Corporation以下简称AMC)政策性任务的完成和十年经营期限的临近,AMC的转型问题成为国家相关部门以及AMC自身非常关注的问题。国家目前的政策大  相似文献   

14.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sset Management Corporation,简称AMC)是比照国外同类机构组建而成的,但由于我国特定的国情,使得我国的AMC有其显著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会在其存续期间对业务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把国有商业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剥离出来,由具有独立法人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简称 AMC,下同),采取新的运作机制重整盘活,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目前,信达、东方、长城、华融四大中国资产管理公司相继成立,这是我国金融改革深化和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它的运作需要在实践中进行不断探索。一、建立 AMC 的组织体系建立 AMC 的盘整机构,应在组织机制上进行创新,其组织模式有三种选择:一种是系统内统分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是将县级支行分成两块,即盘整公  相似文献   

16.
于津梁 《银行家》2020,(4):95-96
历经20年的发展,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如无特别注明,均以"AMC"简称)已经形成了拥有多张金融牌照的综合金融集团。经济新常态下AMC呈现资产规模增速放缓、风险集中暴露的态势,集团层面的风险管理面临新的挑战。从牌照获得、业务模式、客户状况、风险特征等各方面,AMC相比于其他综合金融集团均有显著差异。本文结合AMC集团的发展进程、业务模式、客户特征分析其面临的特有风险,风险管理中的问题和困难,并对特有风险的管理提出相关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在基本完成了政策性不良资产的处置任务后,面临着未来发展转型的新课题。本文结合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乌鲁木齐办事处的实际,提出了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8.
最近我国相继成立了信达、东方、华融、长城等国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分别接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AMC的主要目标是将转移到该公司的不良资产激活并实现其价值最大化.它在许多方面区别于其他的金融机构.由于我国金融运行环境的特殊性,我国的AMC在处理不良资产的具体操作中,主要运用资产证券化和债务重组两种经营手段.  相似文献   

19.
资产管理公司运作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京菁 《金融论坛》2003,8(11):21-27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中国的成立和运行已经有四年的历史,但迄今为止,国内学术界对其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探讨还不多。本文从国际比较的视角,探讨了评价AMC运行成效的标准以及决定运行成效的基本因素,分析了我国AMC运作体制的优点和不足,总结提出了六点结论或政策建议,即:简化监管安排,理顺监管体制;在当前的政策性运作体制中嵌进更多的商业化因素,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允许AMC开展不良资产的商业性收购、管理和处置业务;健全和完善AMC的处置权利;建立对AMC最终处置损失的清偿准备机制;尽快明确AMC完成政策性处置不良资产历史使命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金融不良资产处置效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华静 《金融纵横》2009,(10):54-57
本文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成立十年来,在不良资产领域的处置效率进行了研究,对AMC处置回收政策性不良资产业绩及完成财政部核定的不良资产处置目标责任制的情况进行了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