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2000年到2012年期间发表在《世界林业研究》、《林业经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东北林业大学学报》、《农业经济问题》等几类期刊上以及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国有林改革文章为样本,对2000年以来中国国有林改革的过程,从研究内容、研究时间区间、期刊选择文章的偏好等3个维度进行了系统分析,形成了一系列研究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具体的数据资料,对西部地区城市分布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与东、中部相比,西部地区城市数量少、密度小;位序-规模分布呈现为畸形的金字塔;西部地区内部各省区的城市规模分布也有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的杂粮作物及其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社教 《中国农史》1997,16(3):41-47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的杂粮作物及其分布王社教本文依据大量的地方志及其他有关资料,对明代苏皖浙赣地区的杂粮生产及分布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探讨。认为明代苏皖浙赣地区的杂粮作物主要有豆类、黍、稷、粟、高粱及芋薯类等,其中豆类作物分布最为普遍,南北各地皆有,尤以黄...  相似文献   

4.
目的 休闲乡村的发展是推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并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有效途径。目前学界在省域层面检验休闲乡村示范点分布及成因的研究较少。分析福建省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空间格局并探索其影响因素,验证示范点选址合理性的同时揭示空间分布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福建省休闲乡村发展的优化路径与建议,为休闲乡村的深入推进与良性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参考。方法 文章在利用ArcGIS10.7的基础上,采用最邻近指数、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值等参数,从空间分布形态、区域分布差异、空间分布密度三方面对2014—2020年福建省142个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探究,并运用Moran''s I 指数、地理联系率与缓冲区分析等指标和方法剖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1)福建省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空间分布呈集聚性和不均衡性特征。(2)示范点在不同设区市和不同地理区域的分布存在差异。在福建9个设区市中,逾55%的示范点集中分布在福州、泉州、三明、宁德4市。在闽东南西北中五大地理区域内,闽南地区分布最为密集,闽东地区次之,闽中地区最少。(3)示范点空间分布密度存在明显差异,形成厦门北部1个高密度中心,厦门西南部——漳州东北部1个次高密度中心。(4)示范点分布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双重影响。地形地貌是自然因素核心要素,人文因素关键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基础、交通区位、旅游资源禀赋和客源市场规模。结论 福建省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能够立足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条件因地制宜发展;休闲乡村建设应立足自身条件,遵循阶段性发展规律,着重考量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往建设最适宜区去选址与布局;进一步说,福建省及同类地区在未来发展中应立足自身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依托当地农业发展基础,抓住社会经济发展机遇,发挥各地区位优势和示范区溢出效应,从而推动休闲乡村空间布局优化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6.
唐代水稻生产的地理布局及其变迁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从唐代原始资料出发,几乎收罗所有有关史料,探讨了有唐一代水稻生产的地理布局状况、布局变迁及其形成的原因,认为:水稻生产分布在幽州——并州——绛州——同州——京兆府——陇州——渭州——兰州一线以南地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尤其集中于太湖、鄱阳湖、洞庭湖地区、汉水流域和成都平原,具有多而集中的特点;黄河流域则只有稀疏种植,集中于关中平原、伊洛河流域、相卫怀和汴陈许地区,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此外,岭南、福建某些地方也有零星分布。安史之乱以后,由于北人南徙、插秧技术的普及,水稻品种的发展等原因,南方水稻生产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为日后稻米成为我国首要主粮奠定了良好、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我国林学科技论文呈现平稳发展态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研究云南省乌蒙山片区农村反贫困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分析其空间布局和影响因素,为云南省农村反贫困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章以云南省乌蒙山片区内15个贫困县为研究对象,采用最近邻指数模型、集中度模型和分布密度模型等方法分析该片区农村反贫困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结果]结构类型分析结果表明该片区内旅游类型较为丰富,但旅游扶贫重点村的数目很少,旅游反贫困还处在初级阶段。空间分布类型分析结果从整体上看接近随机分布,但是自然保护区类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呈凝聚型分布。空间均衡度的分析结果表明旅游资源整体分布较集中,具有资源集聚的优势。通过空间分布密度分析,发现该片区北部和西南部的资源分布密度大,密度最大的区域为绥江县和武定县。[结论]云南省乌蒙山片区农村反贫困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但具有集聚的优势,应该积极利用资源优势和地理条件,在政策引导下丰富旅游资源的类型,加强各区域之间资源的共享,实现农村反贫困旅游资源在空间格局中的优化。  相似文献   

9.
历史时期三峡地区森林资源分布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蓝勇 《中国农史》1993,12(4):44-49
本文用文献和实地考察资料,分析了三峡历史时期森林分布变迁的规律,指出明清时期,是三峡森林分布大起大落时期,清中叶以来三峡地区森林遭到历史时期最严重的一次耗损,而本世纪50年代以来则遭到史无前例的摧残。三峡森林资源的丧失极大地影响了三峡经济开发中林副业产出多样性,恢复三峡森林资源实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中苏黑龙江规划委员会1991年关于太平沟水利枢纽典型地段鸟类资源状况调查计划的要求,中苏联合专家组于1991年6月18日至7月14日对黑龙江中段(中国侧自黑河市至萝北县名山;苏联侧自布拉戈维申斯克至阿穆尔捷特)两岸的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特别是重点调查了苏侧的兴安自然保护区和穆拉维也夫内禁猎区,及中国侧的萝北县莲花泡和老等山保护地的鸟类资源。现将考察结果报告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我国大豆种植锐减、进口攀升和自然灾害加重的背景下,摸清我国大豆种植时空分布特征、风险费率对制定大豆种植和保险政策,保障大豆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依据1978—2016年全国省级大豆播种面积、产量、单产及进口等数据,基于风险损失和产量分布模型,运用数理统计、直线滑动平均模拟法和单产分布模型模拟推导法,分析全国大豆种植的时空分布变化,评估相应的生产风险并厘定各地大豆农业保险费率。[结果] 1978—2016年我国大部分省份都有大豆种植,1998年后,仅青海未种植大豆,东北和黄淮海地区一直是我国大豆主产区。2005年全国大豆达到最大播种面积959万hm~2,随后锐减,2015年仅为2005年的67.8%;产量变化趋势和面积变化趋势一致;平均单产为1 153 kg/hm~2,呈现出上升趋势。大豆进口逐年增加,2016年大豆进口总量8 391万t,创历史新高。全国大豆发生灾害风险的平均频率为27.24%,西藏、宁夏、陕西发生灾害风险的频率较高,各地呈现出轻灾(18.24%)中灾(5.74%)重灾(1.95%)巨灾(1.30%)的特征。全国大豆种植的平均费率为4.40%,陕西、河南、安徽、辽宁、吉林和内蒙古大豆种植大省的费率较高,而黑龙江大豆种植的费率则较低,为3.72%。[结论]我国大豆种植结构需要调整,在大豆种植大省,如陕西、河南、安徽等,降低种植面积;在保持黑龙江大豆种植优势的同时,发展河北、山东等低风险地区的大豆种植;在开展大豆农业保险时,实行地区差异化费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的确立为乡村旅游增添了新的旅游吸引形式,基于各种示范点的乡村旅游,成为新时期我国农村经济实现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的研究,以期为各省市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方法]文章利用ArcGIS102,使用最邻近距离法、不均衡指数、核密度分析、全局莫兰指数等方法,对标记在地图上的370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示范点空间分布不均衡,呈聚集分布状态;(2)示范点空间分布密度存在明显差异,示范点主要分布在省会城市周围,以长三角、京津冀地区分布密度最高,珠三角、闽东南等地次之; (3)示范点的空间分布具有正自相关性,表明示范点分布在空间上存在依赖性;(4)示范点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到旅游资源禀赋、区域交通、客源市场、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结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空间分布不均衡,各省市应突出差异竞争,加强区域合作,突出核心区域辐射周边的效应,实现休闲乡村旅游资源空间格局上的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乡村聚落分布和城镇化水平是衡量地区经济水平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对其进行把握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通过以西南民族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空间相关分析等具体研究方法构建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分析西南民族地区的乡村聚落分布特征,并对其城镇化水平进行有效测度,以更好地探究其发展状况。[结果](1)西南民族地区的乡村聚落分布较为广泛,总体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整体呈现自西向东递减的聚集度。(2)西南民族地区的城镇化整体水平相对不高,且发展速度不快。(3)西南地区城镇化水平高低与乡村聚落分布存在一定联系。西南民族地区处于我国阶梯过渡地带,受地形因素影响,其乡村聚落分布特征不一。[结论]西南民族地区民族众多,分布广泛且各具特征,对此进行把握,及测度其城镇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其今后的城镇化发展。并且,乡村聚落与城镇水平发展相辅相成,寻找出其内在特征和当前发展状况,是西南民族地区今后乡村发展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4.
木荷为茶科木荷属常绿乔木,树高可达27米,胸径70厘米以上,因花似荷花,又为木本植物,故叫木荷。它分布于长江以南广大地域,垂直分布在海拔1200米以下的山坡、沟谷,滩地尚未见木荷的天然分布和人工林。在肥沃、疏松的砂壤土生长良好,稍耐干燥瘠薄土壤,在酸性土壤适应性强,喜光,幼树能耐蔽荫。  相似文献   

15.
马波 《中国农史》1995,14(4):58-68
本文在收集和整理大量方志资料的基础上;对清代闽台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稻的分布和生产,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清代闽台地区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中心。除澎湖、金门、平潭等海上小岛外,稻的栽培均十分普遍。福建沿海平原、闽江上游河谷盆地和台湾西部平原地区,为稻谷主要产区。闽江、木兰溪、晋江、九龙江下游地区实行双季稻制,台湾平原地区亦以双季稻制为主,但台南在清末有少量三季稻。清前期,闽台稻谷单产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在沿海平原双季稻区,亩产在4石左右,高者可达8—9石,闽北地区单产在3石左右,闽西较低,约1—2石。清后期,福建稻谷单产水平下跌,高者2一3石,低者不及1石,标明农业经济水平较前下降甚多。台湾地区则不同,清后期稻谷单产水平较前略有上升。这种差异的形成,与两地社会经济总体状况的盛衰,互为因果。  相似文献   

16.
唐代粟,麦生产的地域布局初探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粟(谷子)是唐代大多数人口的第一主粮,麦则居其次。本文首先对唐代粟、麦生产布局作了静态的探讨,认为粟的主要生产地域为黄河流域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河西走廊以及今日四川东部;麦子生产地域则集中在北方黄河流域的同时,在南方江南东道、荆湖地区、川西平原也有较多的生产,具有北多南少的特点。继而对它们的生产布局作了动态研究,认为安史乱后北方粟的生产明显下降,而麦子则无论南北都有惊人的增长,同时对这种变化的原因作了初步探索,并且指出:这种变化在历史发展中烙下了深深的印痕。  相似文献   

17.
宋代农书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农书达140多种,内容涵盖气象、农具、水利、粮食及经济作物、园艺、蚕桑、虫害防治、畜牧兽医等个方面。宋代农书数量激增既是宋代农业生产发展的产物,也是其表现。宋代农书作者社会身份差异较大而以官员为主。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红嘴鸥巢区结构的调查,然后利用数理统计学方法将所获数据进行计算机处理,从而获得红嘴鸥巢区分布的数学特征及种群密度等生态学特点,为鸟类生态学研究提供一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山东省沿海的33种蟹类的习性及分布。  相似文献   

20.
宋代桑麻业地理分布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蚕桑业在北方主要集中在太行山一线以东,太行山以西只有一些零星分布。南方分布比较普遍,除海南岛及个别偏僻山区外,几乎都是植桑区。麻类纤维作物的分布比桑柘广,不种桑柘的地方种麻,盛于桑柘的地方也种麻,麻的地理分布几乎遍于各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