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代服务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经济效应的角度来阐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并从供求的角度研究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挥经济效应的作用机制。在中国现在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发挥集聚区的经济效应,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又快又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全球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崛起及中国的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全球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迅速崛起,发展现代服务业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分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源起与特征的基础上,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迅速崛起的动因进行了研究,提出在全球视野下我国构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多样化的对策: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出发,构建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服务外包集聚区和总部经济集聚区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相似文献   

3.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既是区域现代化的重要产业基础和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也是带动服务业增长的重要动力和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当前,吉林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已进入快速发展轨道,但与国内发达省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应通过突出发挥自身优势,推进其与现代农业、制造业融合互动,与文化强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融合互动,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融合互动;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集聚区、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现代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城市商贸综合体;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推动吉林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相似文献   

4.
何骏 《经济纵横》2008,(3):77-79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加快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突破口。上海市在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初步形成了涵盖面广、分工与布局合理、功能各具特色、配套设施完善的2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服务业结构升级。总结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经验,对于我国其他大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并且向大城市及其中心区域集聚,形成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本文从集聚经济性和集聚不经济性两个角度出发,阐明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和发展的机理,说明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正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6.
获得外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学习创新效应、文化品牌效应,是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基本动因。概括了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国际经验,提出服务业集聚发展是实现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区域服务业体系的整体功能和创新能力之重要依托;服务业集聚发展是培育网络化的服务业产业体系的重要载体,也是发展壮大服务业、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支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引领力量,也是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的重要载体;服务业集聚区是城镇功能疏解和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也是深化产城融合、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的重要依托;区位条件、市场需求、基础设施和产业生态环境等是服务业集聚区形成发展的基本原因,但政府规划和政策引导的影响往往也是举足轻重的。  相似文献   

7.
“十二五”期间,浙江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努力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布局“三个集聚”:向三大产业带集聚、向中心城市和产业集群集聚、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集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催生浙江经济“加速度”。  相似文献   

8.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承载和集聚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建设发展集聚区,获取集群、集聚效应,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突破口和主抓手。在连云港推进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崛起的进程中,应当更加重视、深入研究、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有力助推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9.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对目前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及特点进行深度剖析,认为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存在着市场化程度不足、城市化滞后、需求不足、人力资本缺乏等主要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发展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原则、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温报 《经贸实践》2012,(1):62-63
《温州市质量强前“十二五”规划》日前发布。按照该规划,“十二五”期间,温州市将以现代商贸、现代物流、总部经济等功能类型为重点,建设1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区。到2015年,全市培育100个市级以上服务业品牌(著名商标、知名商号、名牌、老字号等),  相似文献   

11.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迅速提升宜兴金融服务业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付铭 《时代经贸》2008,6(19):150-151
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作为一种世界潮流和趋势,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是伴随着国际大都市功能结构的提升而逐渐成熟起来的。本文对影响现代服务业集聚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希望能对我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利用2003-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模式选择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与经济增长都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选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受到行业结构、地区差异和城市规模的约束: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中小城市选择专业化集聚模式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更适合选择多样化集聚模式。生产性服务业的多样化集聚模式在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东部、中部、西部)都能够推动经济增长,而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也能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这得益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提升市场潜力和人力资本不仅对本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对周边地区经济增长也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对服务业集聚区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尝试多集中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针对中小城市服务业发展现状,提出适合中小城市的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模式,包括商贸流通服务业集聚区、现代物流业集聚区、文化休闲旅游区、专业化市场、汽车服务业集聚区和邻里中心等六种,并选取义乌、铁岭、婺源、昌乐、潍坊、苏州工业园等典型案例,在分析其成功经验基础上,强化其启示和借鉴意义,以期在丰富服务业集聚区相关研究的同时,对我国中小城市服务业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刘晓梅 《时代经贸》2012,(24):152-153
通过对目前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及特点进行深度剖析,认为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存在着市场化程度不足、城市化滞后、需求不足、人力资本缺乏等主要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发展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原则、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总部经济与城市现代服务业互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在分析总部经济与现代服务业的特点、共性的基础上,论述了总部经济与现代服务业的关系。两者密不可分,总部经济推动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拉动总部经济,总部经济与现代服务共同推动经济发展。要发挥政府作用,引导总部经济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服务业集聚区的概念由上海最先从海外引入。2004年上海市提出以区为单位,建设一批集商务、住宿、旅游、购物、餐饮、休闲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06年启动首批12个集聚区建设项目,目前全市集聚区规模达到20家。上海普陀长风和闸北苏州河北岸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将成为承接企业总部等的重要区域;漕河泾高新科技产业服务区的建设完全按照国际化、信息化、生态化的标准;杨浦区“海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已成功举办上海国际创意产业周。  相似文献   

18.
现代服务业集聚是伴随着城市功能结构的提升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文章以“现代服务业集聚”这一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将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涉及的14个服务行业的相关数据作为统计范围,利用产业集聚测度方法对中国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指数进行测算,分析中国现代服务业及内部行业的集聚现状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服务业区域集聚程度与行业内企业集聚程度存在不一致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地与制造业集聚地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至此生产型服务业集聚水平高于消费型服务业;中国现代服务业地理集聚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资源禀赋对服务业集聚影响较大;伴随着服务业集聚的发展,促进产业扩散的离心力开始显现,部分服务业呈现出地理集聚分散的态势  相似文献   

19.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创新系统与重点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具有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特征与动因,因此近年来全球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迅速崛起.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据此,我国面临着加快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紧迫任务.基于此,本文在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起源与特征的基础上,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迅速崛起的动因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创新系统和重点模式,为我国加快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明确了发展方向并加大了推动力.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空间面板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探究高技术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表明:区域间产业集聚特征差异显著,高协同集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低协同集聚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水平、高技术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协同集聚水平均具有显著空间正相关性,二者协同集聚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协同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存在双重门槛,当高技术制造业集聚度和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度均介于第一、二门槛之间时,产业协同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最强。仅少部分省域两产业集聚度介于第一二门槛之间,能够有效发挥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